詹國樞
“克強指數”,最早出現于英國著名雜志《經濟學人》,全稱為李克強指數(Li keqiang index)。此指數之提出,源于李克強2007年任遼寧省委書記時,曾經通過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貸款發放量等三項指標,分析當時遼寧省經濟狀況。
此一衡量方法,受到包括花旗銀行在內的眾多國際機構的認可。于是,2010年,《經濟學人》正式將其命名為“李克強指數”,以此作為評估中國經濟增長量的指標。
具體說來,“克強指數”的三項指標,一是工業用電量新增,二是鐵路貨運量新增,三是銀行中長期貸款新增。三者各占多大比例呢?在花旗銀行編制的“克強指數”算法中,工業用電新增占40%,鐵路貨運量新增占25%,銀行中長期貸款新增占35%。將此三項指標按比例折算后匯總,即可得出當期“克強指數”。
我們知道,我國衡量經濟運行情況,通常使用的是國民生產總值,即GDP。為何舍此不用而另立標尺呢?原因很簡單,因為GDP這把標尺,讓人用來不大放心。
GDP由各地統計局匯總而出,經過層層“上報”,或增或減,泡沫很多。中國坊間不是流行“數字出官,官出數字”一說嗎?“領導說要多少,我就能寫多少”,不也是一些統計部門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嗎?
正因此,崇尚務實而又有較強專業功底的李克強,才在主政遼寧期間,推出這么一個獨辟蹊徑的“克強指數”。此三項指標,涉及電網、鐵路和銀行三家部門實際業績,是三部門按照實際情況,扎扎實實統計出來的,項項關乎真金白銀,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弄虛作假。也正因此,“克強指數”比統計局所謂“GDP”來得更加真實,也更可信。
“克強指數”實際動作效果如何?《經濟學人》雜志曾列出一張曲線圖,以過去10年為時間軸,將克強指數與官方發布的GDP走勢相對,他們發現,二者在趨勢上總體一致,但在上下波幅上,前者的表現,比后者劇烈得多。由此可見,克強指數能夠更加真實、更加靈敏地反映經濟運行情況。
不過,不必諱言的是,以工業用電量新增等三項數字作為衡量經濟運行的指標,并非十全十美,也有一定缺陷,比如IT業、金融業以及相關服務業等,與“耗電量”和“鐵路貨運量”關聯并不緊密,這些指標并不能全面反映其運行情況。
又如,對于我國眾多融資難的小微企業,因其往往難以取得銀行貸款,所以“銀行貸款新增”亦很難充分反映其運營狀況。
但畢竟這只是經濟運行一個并非主流的側面,就總體而言,克強指數對于經濟運行狀況的真實反映,確實遠高于我們通常使用的GDP,這是毫無疑義的。
詹國樞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