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李克強總理多次明確,當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內,要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當經濟運行逼近上下限時,宏觀政策要側重穩增長或防通脹,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21世紀網 合理的“上限”與“下限”,是“克強經濟學”對中國經濟改革方向的量化指導。
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廣西主持召開部分省區經濟形勢座談會并作重要講話。李克強說,宏觀調控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使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
而在7月16日召開的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再次強調了宏觀調控的“上限”與“下限”。 其“下限”就是穩增長、保就業,而“上限”是防范通貨膨脹。
李克強總理同時明確:當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內,要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當經濟運行逼近上下限時,宏觀政策要側重穩增長或防通脹,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節選自21世紀網獨家圖片報道《“新克強經濟學”與九個方法論》
區間上限:通脹需未雨綢繆
“合理區間”,是指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其中“上限就是防通脹”,李克強總理表示,經過反復測算,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的上限是3.5%左右。
最近的CPI數據和市場預計,物價漲幅觸及上限的可能性有限。多家機構研究認為,下半年物價運行仍將總體平穩。
受到目前國內經濟總需求不足、PPI通縮使其向CPI傳導壓力減輕以及豬肉價格同比仍處下降周期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今年以來CPI同比整體仍在低位運行。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預計,年內物價上漲的需求端壓力較小,下半年物價運行仍將總體平穩。
實際上,判斷通脹的走勢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經濟的走勢和貨幣寬松的程度。招商證券[微博]認為,央行非常注重對通脹預期的管理,加之經濟復蘇力度偏弱、以及此前禽流感等事件性沖擊,都使得未來的通脹走勢相對溫和。
與此同時,非食品價格低于歷史平均水平,反映了國內經濟潛在增速回落之下,勞動力成本增速相應減緩,以及供給持續大于需求,產能過剩的情況壓制非食品價格,而這也會持續壓低本輪的通脹水平。
2013年6月份的經濟數據顯示,CPI同比上漲2.7%。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2.7%,連續16個月負增長。相對于通脹,不少分析師認為更需警惕通縮的風險。
海通證券分析師姜超分析,目前CPI雖有反彈,但PPI持續下跌,從CPI與PPI加權看,經濟整體通縮壓力仍在。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微博]也持相同看法,“PPI持續回落被認為是企業產能過剩、盈利壓力加大的標志”,未來通脹壓力將顯著減弱,同時由于近期央行政策持續偏緊,更需警惕通縮風險。
對此,李克強總理也提到,對于“可能出現物價水平持續下降的通縮,或者物價上漲、經濟增長放慢并存的滯漲等現象,也需要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組合去應對”。這在他提出的“合理區間”中也有體現,“上限下限指標值不會一成不變”。
雖然普遍預計物價運行將總體平穩,但李克強指出,“通脹的壓力相對比較小,但是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李克強認為,通脹特別是惡性通貨膨脹對市場經濟的破壞性是很嚴重的,而且,在世界很多國家一些社會動蕩都是由通貨膨脹引起的。
東方證券趙偉告訴21世紀網,我國長期以投資驅動為主的經濟形態,通貨膨脹相比美國等以消費為主的經濟體,更容易出現持續的通貨膨脹。“就好比體熱的孩子,更容易上火一樣”。
由于通貨膨脹是與居民生活狀態最為緊密相關的宏觀現象,直接關系到居民的衣食住行,因此持續的高通[微博]脹會導致社會問題的累積,民怨高企并最終可能會導致出現社會性問題的爆發。
同時,價格也是市場最靈敏的信號,世界各國都把物價作為政府或央行控制的重要經濟指標,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的發展,近年來,主要發達國家又實施超寬松貨幣政策,其影響會傳導到我國,預防通脹仍顯得十分重要。
區間下限:穩增長和保就業
合理區間的下限界定,是需要精準把握的平衡點。
“能容忍經濟增速下滑到什么地步,這個很難說。”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微博]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事實上,在一些研究者看來,經濟增長之所以要設定下限,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穩增長,保就業。增長最終還是為了就業,因此就業率無疑是李克強總理判斷經濟運行處于哪一區間,并由此制定相應對策的主要著眼點。
“在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和今年全國人大會上,經過反復測算,征求各方面意見形成共識,今年的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7.5%左右。”李克強總理在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提出。
分析人士認為,7.5%的增長目標的提出,或許正是經濟運行在保增長和調結構之間選取的最優平衡點。
為什么把今年經濟運行合理區間的下限定為GDP增長7.5%左右?當時研究確定這個指標時考慮到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是個客觀規律,而且經濟體量已經很大,與五年前、十年前相比,現在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的數量是不一樣的,實現難度也明顯不同。
根據有關部門測算,我國現階段要保就業是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左右,經濟增速就不能低于7.2%,否則就會沖擊就業。我們國家曾經在2008年、2009年被動有過一次壓力測試,當GDP滑到7%以下時,就業就確實出現了一些問題,當時,有一兩千萬農民工返鄉,城鎮新增就業也出現較大困難。基于上述判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判斷政府容忍GDP增速的“底線”應為7%。
如今,隨著新增大學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增加,新增就業人口的消化壓力也逐漸加大。來自教育部的數據顯示,今年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已達699萬之巨,今年甚至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這無疑給經濟政策的選擇以及“調結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傳統經濟學研究認為,GDP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大概能帶動120萬人的就業。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陳享光曾做過一個測算,中國“九五”時期平均就業彈性系數為0.14,“十五”時期就業彈性系數為0.12,2008年為0.08,即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僅能帶動80萬個就業。
2012年中國GDP比上年增長7.8%,是進入1999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的最低值,但這樣的情況下還是實現了當年城鎮新增就業1266萬人,為過去9年來的最高水平。“這說明在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的背景下,就業增長與經濟增長之間聯動不會是大起大落。”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就認為。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二季度我國GDP增速達到7.5%,中國經濟增速繼一季度后繼續放緩。因此,在整個調整尚未完成的時候,如何在過渡時期解決好結構調整與保住GDP和就業率的增長下限,顯得迫切且重要。
動態解讀合理區間論
“從政策實施上說,‘克強經濟學’的內容應該是動態的,不能單純從靜態角度來解讀。”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預計,“一旦經濟社會環境發生變化,比如出現所謂的硬著陸,政策隨時可能進行調整,甚至逆轉。”
海通證券分析認為,總理的“合理區間論”,意味著當前政府出臺總量刺激政策的概率很小,但新一屆政府會未雨綢繆,提前研究萬一出現經濟失速后的應對措施。
“克強經濟學展示了長期去杠桿、調結構的決心,也及時表達了短期防失控的態度,從穩定市場預期角度值得肯定”。
李克強在會上表示,一旦出現物價上漲接近或超越上限的情況,就必須果斷采取防控措施。這是“因為我國CPI含有特殊性,一方面池子里的貨幣不少了,另一方面,食品在CPI中的權重比較大”。
“所謂天下事、食為先,預則立、不預則廢”,總理強調,在中國的現狀下,夯實農業基礎,對穩定市場、穩定經濟十分重要。
而對于“合理空間”的指標,雖不是一成不變,但一段時間內應是相對穩定的。李克強總結認為,上半年經過各方面的努力,總體來講經濟運行還是在今年的合理區間內,在世界經濟復蘇艱難、國內長期積累矛盾凸顯的情況下,我們仍保持了基本平穩的經濟運行局面,也給了市場和社會一個穩定的預期。
具體到預防通脹的方法,趙偉認為,“根據我們的分析,當前防通脹要看緊流動性的水龍頭,持續保持中性偏緊的貨幣環境,以消化前期釋放的巨量流動性。同時要通過技術的進步、產業結構轉型,提高社會整體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對于局部的價格非正常性上升,要及時進行平抑。趙偉認為,“可以通過類似平準基金似的收儲、甚至窗口指導、行政管理等手段,避免局部價格上漲對整個物價體系的異常擾動”。而對于前期低估的要素價格,尤其是上游資源價格(水、電、煤氣等),進行有序的市場化。避免過快市場化導致的價格波動。
剛剛閉幕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上,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介紹,中國經濟上半年增速盡管有所放緩,但就業形勢不錯。同時他還表示,中國政府不會像2008年那樣再次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而是通過改革推進結構調整、城鎮化,更好地發揮市場內生性的作用,促進增長和就業。
北京一位研究人士對此頗為認同。在其看來,投資作為傳統刺激政策,將作為政府的“殺手锏”被審慎使用,而棚戶區改造、鐵路投資等手段已經啟動,城鎮化所帶來的基礎設施擴建也將發揮作用在護住“下限”方面發揮作用。(21世紀網:饒玉哲 胡文靜 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