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7月20日電(記者沈翀)歷時18年的利率市場化改革20日走出關鍵一步: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管制。此舉有利于以市場化手段調節資金流向。但應警惕信貸資金在流入實體經濟之時出現馬太效應:大企業信貸成本越來越低,反向又推高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使其經營愈發困難。
中小企業融資貴短期難緩解
有業內人士認為,從短期看,貸款利率放開后,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難以緩解。他們分析,當前企業融資還是高度依賴銀行信貸資金,貸款市場還是一個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放開下浮空間利好的是一些手握議價權的強勢企業,對于眾多中小企業而言,融資難、融資貴仍然得不到實質性的解決。而且在利率下浮后,還可能形成馬太效應,越是大企業越能使用到便宜的資金,相對而言中小企業貸款成本顯得更高。
中部一家銀行的工作人員說:“這次改革對于實體經濟尤其中小企業的信號意義大過實際影響。”他分析,當前貸款一年期基準利率為6%,除了極少大企業能拿到基準利率貸款,一般企業的貸款利率在9%左右。因此取消下限對于中小企業幾乎沒有意義。
湖北大冶市經信局局長余新文說,大冶市273家規模以上企業中有95家企業缺錢,總共需求資金10億元左右,目前從銀行渠道獲得信貸資金的融資成本平均在12%到13%之間,政府今年4月成立了一家擔保公司,才將融資成本壓縮到了10%以內,資金供不應求。
也有企業擔心未來融資成本會更高,經營壓力增大。湖北一家生產銅箔的高科技企業負責人說,目前企業貸款利率要上浮40%到60%。放開貸款利率下限后,大企業能獲得更便宜的資金,帶動效益提升,進入良性循環,讓資金更多地流向自己;而這意味中小企業只有接受更高的定價才能獲取信貸資金。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葉學平說,僅僅依靠取消貸款利率浮動區間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效果有限。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還需要在融資渠道多元化拓展、降低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門檻、調整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和投向的限制以及存貸比等限制的改革結合起來。
倒逼中小銀行深耕細分市場
有專家認為,從中長期角度看,貸款利率的放開對銀行本身影響深遠,有利于促使商業銀行經營模式從目前的同質化商業模式轉向差異化定位,大型銀行需要更多關注為大型企業提供多元化服務,而中小銀行則需要轉向更為清晰的、有相對定價能力的小微企業。
葉學平說,貸款利率市場化倒逼商業銀行分工更明晰更細化,因為大銀行不能滿足所有客戶,同樣獲取存款成本相對較高的中小銀行也不能像大銀行那樣拼價格,大家都只能找到自己的“藍海”。
其實,一些農村地區已經在逐步形成多層次的銀行體系。宜城國開村鎮銀行農貸部主任李漫華說,在縣域,國有大型銀行主要支持大客戶,中小客戶由郵儲銀行、農信社以及一些股份制銀行負責,村鎮銀行則針對小微客戶。“在不同層次上,各有優勢。”
他說:“比如針對小微客戶的市場,國開村鎮銀行有相對優勢,已經形成的一套小微貸款技術,能將貸款利率平均水平控制在9.6%左右,而一些大銀行針對這方面的貸款很難控制風險,即使放貸,利率高達16%。在這個其他銀行不看重的市場上,國開村鎮銀行去年也能實現近千萬元的利潤。”
“貸款利率下限放寬后,各家獲取存款的成本不一樣,大銀行相對低一些,議價能力也強,這就倒逼中小銀行只能愈發專注于深耕自己的細分市場。”李漫華說。
葉學平認為,深耕細分市場有利于資金回流實體經濟,并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但這對各家銀行的負債管理能力、非價格競爭手段的運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