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6日電 國家統計局7月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24800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6%。多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率一直維持在高位,今年上半年7.6%的GDP增速成為外媒關注的焦點。多家海外媒體指出,這是改革帶來的“陣痛”,也有媒體對中國經濟表示擔憂。
新加坡《聯合早報》稱,一些金融機構對中國經濟前景較為悲觀,摩根大通把原本預估的7.6%全年增長減至7.4%,巴克萊資本則認為中國無法實現7.5%的目標。國際經濟顧問公司環球透視高級經濟師任先芳更表示,中國經濟增長連續五個季度低于8%,發出了“危難的清楚信號”。
英國《獨立報》社論說,在未來10年的時間,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這一根本的變化將會產生巨大影響。 目前面臨的主要風險是,中國的強勁增長使全球經濟擺脫了金融危機。但是隨著中國經濟放緩,美國脆弱的經濟復蘇有可能再次陷入困境。不過現在最讓人擔心的是,中國的社會結構難以承受這樣的壓力,甚至有可能產生難以估量、讓人意想不到后果。
道瓊斯旗下的新聞網站MarketWatch發表評論稱,中國在增長問題上陷入兩難境地,需要決定是否犧牲短期增長,通過改革達成更可持續的長期增長。分析師認為中國必須首先進行改革,因為引發經濟放緩的是企業領域。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三個,分別是資產回報降低、債務不斷增加和利率高企。要想增長回升,需要首先解決這些問題。
《獨立報》社論指出,雖然中國領導人知道經濟必須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但是他們非常敏感。2008年經濟剛出現放緩跡象,政府采取依靠借債的大規模刺激措施。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遲早總會發生,中國新領導人似乎知道這一點。最新采取的緊縮措施顯示,中國領導人開始踩剎車。預計政府即將出臺旨在刺激消費,擴大服務業的改革措施。
《聯合早報》報道稱,中國為推進經濟改革而放棄“保八”(保住至少8%經濟增長率),使過去三年經濟增幅一路下滑。上月央行遲遲不出手緩解銀行“錢荒”,更展示出中國新一任政府不惜犧牲短期增長,愿意暫且忍痛來換取長期效益的決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