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被視為2013“年度大戲”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昨天在華盛頓開啟,兩國均有十幾個部委參加、共數百官員出席,這種規模既宣示著彼此的重視、合作之深,也凸顯雙方面臨的難題之多、挑戰之大。在這次對話前一個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加州“陽光之鄉”舉行莊園峰會,奠定了世界最重要兩個國家關系的基調,此次戰略與經濟對話被看做是雙方解決具體問題的平臺。自2009年第一輪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始以來,對話的議題清單越拉越長,今年就新增了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過去半年來,美國各界一直憋著勁將網絡安全推為此次對話的中心議題,但上月曝光的“棱鏡門”事件使美國變得“心虛”,甚至不少國際媒體預測中國將“磨刀霍霍”痛斥美國。但到昨天,美中均保持了平和的基調。從去年對話前的陳光誠事件到今年的“棱鏡門”風波似乎在表明,任何單一的問題就讓中美求合作的方向發生偏離,這已不太可能。
中美對話:2013年度大戲
“中美會談10日開始,它將為太平洋兩邊新一批外交官和經濟官員提供第一次真正的機會,解決涉及兩國的重大政策問題。”在香港《南華早報》看來,今年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已經成為駕馭世界最重要雙邊關系的一個重要場所。美國副總統為峰會開幕,顯示出美國對兩國關系的重視。報道稱,今年在華盛頓的會談格外重要,因為兩國都剛經過領導層換屆,最高外交和經濟職位都是新人。加劇復雜性的是網絡安全問題,早在斯諾登事件之前,這個問題就已是日益緊張的一個源頭。此外還有對中國經濟減速以及力圖發展“新型大國關系”的日益關切。
美聯社10日強調,一個月前美中領導人在加州一個度假村舉行非常規峰會,現在,兩國高官在華盛頓的一個更嚴肅的環境里舉行會談。他們將討論一連串安全和經濟問題,這些問題反映了兩國關系增強,也暴露出深刻分歧。報道稱,今年的戰略與經濟對話環境好于去年,去年的對話曾被陳光誠出逃美國使館事件的陰影籠罩。
韓國《文化日報》9日報道稱,正在構筑新型大國關系的G2在華盛頓召開的戰略對話引發世界關注,兩國討論的議題不僅包括兩國之間的經濟合作,還包括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外交、安保問題。路透社稱,美國國務卿克里及財政部長雅各布·盧出面接待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汪洋以及國務委員楊潔篪,兩位中國官員都是今年進入新一屆領導班子。一名美國經濟官員表示,美中將分別有14個和16個政府機構的代表參與,美國將有機會了解北京經濟改革細節。
臺灣《聯合報》10日將華盛頓與北京之間的這場對話稱為2013年的“年度大戲”。報道稱,美中關系逐漸步入深水區,雙方從原則性的討論到解決特定議題,邁入“硬碰硬”階段。“美國之音”10日報道說,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始前,“奧巴馬被敦促強硬對待中國”。眾議員布蘭科波恩指責中俄等國大規模的商業間諜行為,“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經濟增長戰略,但對美國人來說,是就業殺手,是國家安全威脅,是隱私的噩夢”。眾議院籌款委員會主席戴夫等人聯名致信美國官員,聲稱“我們將密切注意今年戰略經濟對話的結果,以確定中國對改革和解決美國貿易關切問題的承諾的力度和誠意。”
在一些媒體看來,會談不會出現“火星撞地球”似的場景。美國《外交政策》網站9日的一篇博客文章甚至以“歡迎來到最無聊的新聞事件”為題寫道,不要期待此次對話期間任何人說任何實質的話,因為沒有任何一方想損害這一事件。像黑客、市場準入、人權、南中國海等那些熟悉國際政治的人迷戀或者說至少感興趣的話題,都會被削減至最無聊的形式。一位美國官員是這樣介紹事件背景的:“戰略對話是總統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重要部分,所以你會看到我們將繼續增進同中國方面的合作。”這種言論與媒體圈恰恰相反,沒有多姿多彩的言論或沖突。
“俄羅斯之聲”10日引述俄科學院學者拉林的話說,北京和華盛頓所遭遇的問題是如何找到所談問題和保持雙邊關系穩定必要性的公分母。
美聯社說,中美戰略對話最初開啟時重點是經濟和貿易,但逐漸演變成對雙邊和戰略問題的討論。華盛頓對其與中國關系的長期擔憂——人民幣匯率和貿易失衡——隨著人民幣升值已經緩解,這些天來,奧巴馬政府正強調知識產權和商業機密的網絡偷竊,并聲稱解決這些問題對兩國關系未來至關重要。
新加坡《聯合早報》10日稱,中美關系在過去30年里取得了長足進展,至今已建立90多個對話平臺,不過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依然是中美最重要的對話平臺之一,而且越來越重要。
斯諾登給中國帶來“好運氣”
美國副總統拜登10日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式上發表講話,呼吁進一步打造中美互信,他稱中國崛起對美國和世界有利,提及了他體驗到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講到了朝鮮核問題。他也說及網絡偷竊,稱竊行為必須被視為越界之舉,需要阻止。《環球時報》記者在現場感受到,拜登的表態并非媒體報道中的那樣充滿對抗性,而是相對溫和。
“在本周華盛頓舉行的美中高級別會談上,最重要的人物可能是那個沒有到場的人。”美國《華爾街日報》9日所說的這個人就是斯諾登。10日的美國《巴爾的摩太陽報》感慨, “在最近的記憶當中,還沒有誰對美國利益造成的損害超過斯諾登”,“不光是對機密文件的偷竊和公開,更大的損害是讓美國看上去虛偽而狡詐,讓美國的盟友就像美國的對手那樣憤怒”。文章稱,斯諾登讓現在與美國舉行戰略與經濟對話的中國“有了好運氣”。路透社引述一名美國學者的話說,“斯諾登把水大大攪渾了”。
德國新聞電視臺10日稱,觀察家認為斯諾登事件為中國贏得新的談判砝碼。《日本經濟新聞》稱,“棱鏡門”使中國在與美國的交涉中更加游刃有余。韓國《朝鮮日報》9日稱,本周將在華盛頓雙雙舉行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美國、歐盟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中國和歐盟都在為美國的監聽門“磨刀霍霍”。就“網絡安全”問題在國際舞臺上嗓門最大的美國,此次卻在自家院里承受被猛烈反攻的尷尬狀況。
美國《政客》9日以“焦躁”描述當下的華盛頓,因為美國不可能像一些人希望的那樣迅速同中國的網絡黑客以及數字間諜作戰。
美國《僑報》引述清華大學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豐的話說,斯諾登泄露的一些消息會使中美在談判時趨于平衡,而不再是一方指摘另一方。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9日回顧去年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稱,當時會前陳光誠要求避難美國,這起意外事件迫使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敏感的人權個案與美中關系更廣闊的外交利益之間平衡。陳的事件得到解決,沒有擾亂高級別的兩國對話,這使一些分析家得出結論,中美在工作關系上的利益壓倒了一個敏感事件。
“美國必須調整適應一個新中國”
“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華盛頓開啟,中美之間的種種問題會有所變化嗎?”阿聯酋海灣新聞網10日刊登評論文章稱,“在每一個問題上,每一方都認為‘我們是對的,你們是錯的——我們擁有事實,掌握真相,占據了道德高地’,于是,‘談判’就變成了強迫對方低頭。”該文建議,應該從“戰略重要性”和“是否容易激化情緒”兩個標準來對問題分類:比如全球變暖對美國來說屬于低戰略性、低情緒化問題;網絡間諜對美國來說屬于高戰略性、高情緒化問題;臺灣、領土主張對中國而言屬于高戰略性、高情緒化問題;知識產權對中國屬于低戰略性、低情緒化問題。劃分之后,方便應對。
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羅奇在《耶魯全球化》雜志上撰文,將10日和11日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視為“重鑄可能是21世紀最重要經濟關系”的重大機會。他呼吁,“美國必須調整適應一個新中國”,因為另一個中國即將到來,但美國依舊念念不忘的是老的中國,沒有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重大轉型做好準備。中國幾乎確定已經處在行進之中,他們對朝著更平衡、消費主導的經濟模式轉變的爭論已經結束。焦點是如何實現。十二五計劃已經列出了這種戰略。美國應該充分認識中國的這種變化,調整對中國的政策。
“10年后的中國將采取什么樣的行為,取決于我們現在對它發出的信號。”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的這番評論出現在10日的《聯合早報》上。他稱,面對崛起的中國,美國需要進行三項痛苦的心理調適——接受中國不久后成為世界經濟老大的前景,停止在中國海域進行挑釁性軍事巡邏,并且捫心自問有沒有扮演好“負責任利益攸關方”的角色,有沒有為中國提供一個大國的好榜樣。如果美國不希望中國在海權爭議中采取挑釁的姿態,美國就應加入聯合國[微博]海洋法公約。如果美國不希望10年、20年后,中國海軍在紐約、加州附近海域巡邏,美國就應該停止在中國的海岸巡邏。(環球時報駐美國、韓國、德國、日本、法國特派特約記者:溫憲 李博雅 王剛 青木 李珍 楊明 胡錦洋 汪析 柳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