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基層官員的煩惱,缺錢時甚至要向老板和村民“化緣”
藍之馨
“要做一點事情很難,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廣東梅州的一位鎮長扳著手指頭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算賬基層財政:上級撥一點,再自籌一部分,有時要向當地老板甚至是老百姓募集資金。
他是在廣州近日舉行的“廣東創造”轉型升級論壇上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和他一起與會的有數十位來自各鎮的代表。作為中國公務員十級領導職級中最底層的一環,鄉鎮干部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吐槽和困惑——GDP(地區生產總值)排名、財政資金籌集,還少不了跑項目。
GDP排名壓力山大
“廣東,醒來!”
上述轉型升級論壇上,一位品牌專家沖著臺下就坐的鎮長們喊道。另一場演講期間,好幾位鎮長舉起手機拍下演講者的PPT(幻燈片)。
只不過,忙碌的鎮長們沒時間在論壇上耗上整個下午。據本報記者觀察,論壇中間的頒獎環節結束后,早退者將近一半。
廣東有340多個省級專業鎮,熟悉廣東經濟的人對此如數家珍:中山古鎮的燈具、順德容桂的小家電、東莞虎門的服裝、東莞厚街的家具和皮鞋、廣州獅嶺的皮具以及新塘的牛仔……
在專業鎮品牌的光環下,鎮長們“壓力山大”。一位曾與多位鎮長打過交道的人士說,那些經濟發達鎮的鎮長壓力更大,前來考察采訪的人很多,他們疲于應付。
這些品牌鎮本身也渴望“品牌維護”。佛山樂從鎮某位地方官員曾對本報記者抱怨,媒體對樂從的經濟狀況報道不夠準確,“我們明明還不錯,有些媒體非寫我們很慘。”
但有些基層政府的現狀的確不容樂觀。本月初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求,進一步盤活存量財政資金,但本報此前采訪的一些基層官員訴苦稱,存量真不多。上述來自梅州的鎮長也面臨“捉襟見肘”的尷尬。他透露,該鎮財政薄弱,基本上依靠上面的轉移支付。至于基礎設施建設,一般都是爭取在省市縣里立項,至于資金籌集,除了上級和本級自籌,有時還要向老百姓募集。
廣東并非所有的專業鎮都是“身家百億”,在粵西北山區,當地的鎮長也與經濟發達鎮的鎮長一樣,在為發展模式而絞盡腦汁。
“我們現在也在看有什么資源可以發展。”上述鎮長告訴本報記者,該鎮轄區境內有一個自然保護區,鎮里也想發展生態旅游,已經跟深圳一家公司簽了合同,但這家公司出了些情況,項目因此擱淺。
該鎮地處山區,地理位置比較邊緣,全鎮沒有工業,農業是主要產業。作為柿子專業鎮,政府鼓勵農戶種植。為什么沒有工業?這位鎮長稱,也有工業想要進來,但都是些被淘汰的落后工業,“我們不太想要”。
這意味著,當地可能因此損失一些GDP。經濟指數排名給鎮長以巨大壓力。上月,國家統計局就曝光了廣東中山市橫欄鎮存在的統計造假問題。福建某鎮官員當時告訴本報記者,這種情況在各地并不少見,每個季度,從省市到鄉鎮都要開經濟分析會,各鄉鎮要按照上季度的經濟增長情況來排名次,排名退步的鎮壓力會很大。
操心的不只是錢袋子
金融危機以來,如何轉型升級延續此前輝煌,成為擺在每一位鎮長前的難題。光提口號已經沒有什么用,鎮長們必須實打實為企業做些事情。前不久在東莞舉辦的中國加工貿易產品博覽會上,本報記者偶遇東莞大朗鎮的鎮領導前去探營,毛紡業是大朗鎮的支柱產業。在一家做高端定制的大朗毛紡企業的展位上,該鎮領導參觀完展臺后與企業負責人細談了十來分鐘,主題大到企業發展小到展臺布置。
這些鎮長們長期和企業打交道。中山古鎮的鎮黨委書記余錫盆曾打比方說,鎮政府就像一個大型集團公司,參考集團化運營的模式帶領企業們共同發展。
既然是集團化運營,總部的決策和行事風格對整個集團影響至關重要。一位接觸過多位鎮長的人士告訴本報,覺得轉型升級最需要的是改變地方官員的思想觀念和行事作風,“他們當中大多數人思維仍比較僵化,不太愿意接受改變。”
“前30年廣東的日子太好過了,一些地方形成了小富即安的氛圍。”靈眾文化傳播策劃機構總策劃馮丹峰說,政府層面要建立引導企業創立品牌的機制。
官方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廣東全省專業鎮生產總值突破1.8萬億元,占全省經濟總量的31.5%,其中,工業總產值超千億元的專業鎮有6個,超百億元的專業鎮超過100個。
“而與廣東的鎮域經濟總量相比,廣東的品牌實在太少。”品牌專家萬力稱,廣東也有大品牌,但是第二梯隊、第三梯隊遠遠沒有跟上來。
除了經濟發展和錢袋子,鎮長們要操心的事更多。
前述來自梅州的鎮長說,自己一年大部分時間都在抓安全生產、搞計劃生育,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是維穩,“怕群眾上訪啊,不要出事情就好啦。”
這并非個例。7月1日,四川瀘州一名28歲的副鎮長辭職,除了工資收入低,他在網上的辭職感言中透露,自己被維穩牽扯了很多精力。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前述接觸過多位鎮長的人士表示,這句用來比喻上級機關和基層單位工作關系的俗語說得再形象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