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6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2.7%,升幅高于經濟學家預計的2.5%,也高于5月份的2.1%。歐美媒體認為,這一數據仍處于較為溫和的區域內,預計政府短期不會采取刺激措施,而會將重點繼續放在調結構上。
CPI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比較基數較低和新鮮水果價格大幅上漲。美國《華爾街日報》稱,未來數月中國物價還可能上升,但仍將維持在較溫和水平。荷蘭國際集團經濟學家稱,通脹不是中國經濟主要問題,經濟增長才構成最大不確定性。他表示,如果經濟增長維持當前趨勢,最新的價格數據不太可能導致任何政策調整。預計在全球經濟低迷導致出口疲軟和國內需求不振的影響下,中國二季度GDP可能繼續放緩,增速為7.5%。報道說,中國政府仍有空間通過實施刺激政策來提振增長,但還不愿動用大規模政府支出這一政策工具。
摩根大通經濟學家朱海斌在發給《環球時報》記者的報告中稱,當前通脹環境較為溫和,政府有更多空間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煤炭、汽油和電力的市場化定價可能有助于減少污染,并有助于遏制能源密集型行業的產能過剩。路透社稱,當前中國經濟依舊底部徘徊,但鑒于中國政府對經濟增速的容忍度提高且更關注結構調整,貨幣政策不會貿然放松。不過,如果二季度經濟明顯差于預期,政府可能出臺一些穩增長的措施,但主要還是通過財政、產業等政策來調整過剩產能。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淘汰落后產能將是重點。
路透社尤其關注6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跌2.7%。報道稱,中國PPI自去年3月跌入負值以來,已連續16個月同比下跌。PPI的持續低迷正是實體經濟,尤其是工業需求不足、產能過剩的表現。但市場普遍預期中國政府依然會把重點放在調整經濟結構上。報道說,近期,中國對影子銀行的監管進一步升級,國務院和央行相繼強調金融資源配置要“用好增量、盤活存量”,傳遞出調結構的決心。
9日亞洲股市普遍反彈,美國CNBC財經網站認為這是華爾街企業數據抵消了中國CPI數據的負面影響。日經指數上漲2.6%,韓國股市和上證指數也穩中有升。德意志證券旗下國際新聞網9日重點報道了即將開始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并指出美國官員對中國央行控制信貸表示贊賞。該官員說,中國今年在正常銀行體系外出現了迅速增長的信貸規模,伴隨一定程度的風險。“央行發出的信號是:銀行必須在放貸上更加謹慎和負責。我認為這是走向更有效、更加以市場為基礎的金融體系的一部分。”(環球時報記者:管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