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
“氣價調整方案已經上報省里了,至于什么時候正式執行,就要聽市政府的了。”4月3日蘇州某燃氣集團高管吳強(化名)向記者透露。
蘇州很有可能將成為繼長春后,國內第二個宣布氣價上調的城市。從2005年以來,當地就一直未調整過天然氣價格。
3月25日,《中華工商時報》稱自4月起國內天然氣價格將上調1元/立方米以來,氣價立刻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偏偏就在4月1日,長春宣布調整氣價,當地發改委價格處處長邵樹權不得不表示:“長春漲價屬于個案。”
“事實上,長春等地天然氣漲價是被外界誤讀了,它們都是在補漲。2010年上游漲價這些城市都沒動,跟各界關注的氣價改革是兩碼事。”4月3日,國家發改委能源所一位官員無奈地解釋說。
他指出,氣價改革是國家發改委推進能源價格體系市場化的重要步驟,市場化的結果是國內的氣價與國際市場價格間接或直接掛鉤,以便有更加充足的資源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而目前長春、蘇州、無錫等地的氣價上漲,應該是這些城市為緩解過去上游氣價上漲給下游燃氣公司造成的經營壓力,這與氣價改革無關。
然而由于氣價大幅上調預期已經形成,為了盡快平息搶購熱潮,陜西等地物價局不得不做出承諾,“今年陜西省居民用天然氣價格不作調整”,這也許意味著醞釀3年之久的氣價改革進程將不得不在今年暫時中斷。
混亂的消息源
3月25日,《中華工商時報》頭版頭條刊發消息稱,從4月起,國內天然氣價格將進行大幅度上漲,其各地零售終端價格將達到3元-3.5元/立方米區位,進而逼向4元大關。
“其中北京增量氣為3.14元、黑龍江增量氣為2.9元、江蘇增量氣為3.3元、上海增量氣為3.32元、廣東增量氣為3.32元、陜西增量氣為2.58元、新疆增量氣為2.29元”,該報稱。
這些省市目前的氣價都遠低于該報所披露的天然氣終端銷售價格,有些地方的氣價甚至較其披露的低1元/立方米。如果真的按照這一漲價幅度進行,居民生活成本無疑將有所增加。
于是,從3月25日起,全國各地,特別是西安、哈爾濱等地掀起了一輪“搶氣”的熱潮。有些老年人甚至懷揣速效救心丸、搬著小馬扎,半夜就去燃氣公司門前排隊搶氣。
“這個消息是無稽之談!”3月25日,上述國家發改委官員憤憤地說。就25日當天上午,他已經接到了數十個確認這則消息真假的電話,其中有不少還是地方發改委打來的,“他們埋怨我們打突然襲擊了。”
3月27日,國家發改委再次在其官網上證實,這則消息完全不實,純屬無稽之談。
“關注天然氣的人都知道,自西二線投產以來,我們和有關方面一直在醞釀氣價改革,各方也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我們從未有過打突然襲擊的想法,更不會不征詢各方意見就匆匆出臺調價政策。”這位發改委官員表示。
據他介紹:按照流程,國家發改委出臺能源價格新政策時,通常會先委托一些研究機構或相關企業拿出多個實施方案,再由國家發改委內部組織相關官員進行評估,選出一個或多個備選方案后,再交由各地政府和相關行業組織、相關企業進行討論。最終在集采眾家意見后,拿出候選的方案(不止一個),報國務院辦公會議討論通過后公布執行。
上述官員表示:“至于各地方的天然氣終端價格,那也有一套流程,不歸我們管,而是由當地政府按流程執行。”
因此,發改委認為《中華工商時報》所公布的各地價格是“不知所云”。3月底公布氣價改革,4月就開始執行更是“無稽之談”。
但長春卻實實在在打了發改委一記耳光。4月1日長春物價局宣布:當地居民用氣從即日起由2元/立方米提升至2.8元/立方米,漲幅高達40%。由此公眾的視聽完全混亂了。
不僅如此,近日來陸續有地方媒體報道,無錫、邯鄲等地也在4月1日上調了燃氣價格。這令發改委的辟謠顯得更加蒼白無力,這個國家價格主管部門的公信力再一次遭到質疑。
長春故事
實際上,自2005年至今長春當地天然氣價格就一直沒有調整過,然而在這8年中,國家發改委已多次上調了天然氣的出廠價和管輸價格。
最近一次的2010年,國家發改委一次上調天然氣出廠價0.23元/立方米,并要求各地方政府盡快組織天然氣價格聽證會,以便理順天然氣價格。上述官員表示:“只是當地政府礙于民生,不允許下游燃氣公司漲價罷了。”
2013年,隨著國內氣價改革腳步日已逼近,若還不允許燃氣公司適當調整天然氣終端價格,那么一旦氣價改革開始實施,當地將面臨更大的氣價漲幅。
于是今年2月25日,長春物價局組織召開天然氣價格聽證會。在與會25名代表一致同意氣價調整后,將在聽證會召開后的15日內將聽證筆錄和聽證報告一并提交定價機關,市政府最終確定調價方案,報省物價局審批后向社會公告。
4月1日,在履行了所有氣價調整程序后,長春當地燃氣公司開始調價。恰好,這與《中華工商時報》所稱的“天然氣漲價時間表”不謀而合。但上述報道所說的氣價改革和長春的氣價上調完全是形同而實不同的兩碼事。
蘇州的境遇也與長春一樣。3月18日,吳剛及數十位代表共同出席了在蘇州市物價局召開的天然氣調價聽證會。“雖然很多聽證會代表提出了各式各樣的質疑,但面對上游三次提價而終端氣價始終未能調整這個情況,代表們都表示理解我們的提價理由。”吳剛說。
據他介紹,目前蘇州民用天然氣價格2.2元/立方米,已大大低于燃氣公司的燃氣業務運營成本2.43元/立方米(這個數據經過了當地物價局的核實)。且目前氣價僅相當于同等熱值液化石油氣(LPG)的43%、相當于同等熱值電價的42%,適當提高天然氣價格,對理順天然氣與其他替代能源的比價大有益處,也有利于燃氣公司更多向市場組織資源。
吳剛等燃氣公司代表提出,上調民用天然氣價格0.23元/立方米。“以目前蘇州戶均人口3.1人測算,蘇州市區居民生活用管道天然氣每戶每月平均用氣量約為14立方米,若按蘇州氣價調整幅度0.23元/立方米計算,每戶每月將為燃氣多支出3.22元;若按長春的0.8元/立方米計算,多支出11.2元,實在不會對民生產生大的影響。更何況,為了扶助弱勢群體,政府還出臺了多項配套政策。蘇州市政府就要求燃氣公司對9100戶弱勢群體給予部分減免。”
然而,隨著公眾對氣價改革及氣價調整關注度的提高,吳剛對蘇州市政府何時能夠正式批準氣價調整、上漲的幅度是多少的前景越來越謹慎。
進口依賴
事實上,目前天然氣價格改革已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了。
4月1日,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2012年全年國內天然氣產量107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5%;天然氣進口量(含LNG)425億立方米,增長31.1%;表觀消費量1471億立方米,增長13.0%。
天然氣進口量達到425億立方米,這意味著當年中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已達28%以上,逼近了國際公認的30%的能源安全警戒線;而隨著國內天然氣消費量的不斷增長,未來幾年內突破30%甚至更高已是不爭的事實。
在2012年11月剛剛公布的“天然氣利用政策”中,國家發改委明確宣布,國家將放寬天然氣發電政策,天然氣發電項目被納入允許類,天然氣熱電聯產被納入優先利用序列。
“這意味著國內天然氣消費量將大幅提高。”中石化勘探開發研究院一位專家說,“在頁巖氣、煤層氣等尚未大量商業開采前,進口天然氣是彌補缺口的唯一方法。但現行的氣價模式成為進口氣的瓶頸”。
據他介紹,中國能源蘊藏的特點是缺油少氣富煤,近些年來,國內常規天然氣除了普光氣田外,油氣領域并沒有大的發現,因此進口氣將在國內天然氣市場上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份額。
自2009年西二線通氣以來,由于中亞進口天然氣的新疆到岸價格已經很高,再經過數千公里的管道運輸,因此運營商中石油確實背負了很大的虧損壓力。若還繼續過去的氣價政策,那么它將很難再拓展新的國際氣源。
3月22日,中國石油(601857.SH)公布的年報也證實了這點。2012年該公司天然氣與管道板塊營業額為2021.96億元,比2011年1730.58億元增長16.8%。但是,受進口中亞天然氣及LNG虧損增大影響,該板塊經營虧損21.10億元,比2011年的經營利潤降低176.40億元,其中銷售進口天然氣及LNG虧損額達419億元。
目前,中石油正在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協商俄氣進口,在習近平和普京的共同推動下,俄方承諾今年將簽署380億立方米/年天然氣供應合同——這已相當于2012年中國進口天然氣總量的90%。
“然而由于國內氣價機制,我們始終與俄方議定供氣價格,氣價不改革,那么我們只能放緩一些天然氣進口的進程。”中石油總部這樣表態。
工業氣已漲
當居民用氣價格調整還處于糾結狀態時,中石油、中石化等上游供氣商已上調了液化天然氣生產商等直供工業用戶的用氣價格。
寧夏當地有人向記者透露,日前寧夏某LNG生產商已接到中石油的通知,鑒于中亞天然氣進口價不斷上漲的實際情況,該公司通過西氣東輸管道獲得的天然氣將上調,“每立方米約3元-3.5元”。
據他介紹,近年來,隨著中央政府對節能環保要求的日益提高,這家企業開始利用比鄰中石油長慶油田的有利地位,斥巨資在銀川建立了包括天然氣發電廠、LNG加工基地、天然氣管網配送在內的天然氣產業鏈。
“去年上半年,其LNG加工基地才剛剛投產,今年就將面臨原料漲價的事情。”他說。
他表示,這家企業目前已根據中石油的漲價幅度及下游市場的供需狀況,適時調整了自己的LNG出廠價格,“只要中石油的漲幅不是過猛,這家企業還是能將這部分成本轉嫁出去的。”
由于管道天然氣價格與油價、LPG等都存在比較大的價差,因此2004年西氣東輸管道投產以后,很多過去以燃料油、LPG為原料的企業都改用管道天然氣作為其動力能源;即便是無法獲得管道天然氣的企業,也將其動力能源改換為LNG,以達到政府有關節能環保的要求。
“由于工業用氣不需要開聽證會,直供用戶只能與上游供氣商協商定價;如果對方拿出無法變更的理由,那么這些直供戶也就只能被動接受氣價了。”吳剛說。
事實上,國家發改委也一直在鼓勵工業用天然氣的氣價調整。2007年11月,鑒于上游成本的上漲,國家發改委發文,批準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上調工業用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每千立方米基準價格上調400元。
當時,國家發改委即表示,調價的目的是抑制工業用天然氣項目過快增長,以及汽車用天然氣的盲目發展,縮小天然氣和可替代能源的價格差距。
然而由于國際油價飆升及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實施,國家發改委并未實現初衷,油價與氣價的價差甚至出現了擴大的趨勢。
“目前國內車用LNG的價格2-5元/立方米,較成品油價格低很多,對于出租車、貨運車輛來說,更換燃料將極大地節約成本。”有廣匯能源高層說。正是看到這其中的商機,廣匯能源、中石油、中海油等都在擦拳摩掌,在全國各地跑馬圈地,建設LNG加氣站。
原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也曾表示,目前國內天然氣價格與同等熱值的能源價格掛靠僅達30%,而國際上掛靠的比例是50%-70%。
因噎廢食?
“不論是新中央決策層,還是國家發改委,都已經明確提出要加強節能環保的投入,天然氣比煤和油都潔凈,卻因價格體系所限,而無法更進一步推廣使用,這實在是無法想象。”吳剛說。
他認為,經過測算,燃氣價格的調整對居民的生活并不會產生大的影響。即便是那些低保戶、低收入等弱勢群體,政府也會出臺相關扶助政策。那么“為什么要因為一些誤解,而阻礙國內天然氣價格改革的進程呢”?
但在目前的風口浪尖下,哪一級政府又敢于貿然推動氣價改革進程?
陜西等地物價局表示,之所以一年內不調整氣價。這是因為當地居民用氣主要源于當地長慶油田和大慶油田,因這些企業的生產成本并未發生大的變化,因此也就不用上調當地氣價了。
“百姓的壓力太大了。”一位陜西當地官員無奈地說。
據他介紹,3月25日《中華工商時報》消息剛剛披露,就有大批市民跑到燃氣公司,要求為自家的天然氣充值卡大量充值。即便在當地物價局聲明尚未接到天然氣調價通知后,一些老年人仍然堵在燃氣公司門口,“不能充值就不走”。
而這一幕,還發生在蘭州、哈爾濱等多地。甚至令當地政府不得不組織保安、出動警方來維持秩序,“有人甚至一次性充值5000元,這要用多少年啊!”
在很多天然氣產業的實踐者和研究者看來,這場鬧劇已大大阻礙了中國天然氣產業的發展。“我十分想念廣東、廣西天然氣價格機制試點方案。”3月28日,中石油規劃總院天然氣市場專家楊建紅在微博中表示。
當時,因為兩廣地區的管道天然氣市場是一片空白,而且居民消費能力比較強,因此國家發改委選擇在當地進行氣改試點,以上海到岸燃料油和LPG為基準,經過一定公式得出廣州管道門站價格2.74元/立方米,南寧管道門站價格2.55元/立方米。
“這個價格比LPG和油、電等都便宜,而且方便,因此各方用戶都搶著和我們簽長期供氣協議,甚至一些2006年就跟中海油有合作的燃氣電廠,也派員與我們洽商購氣。”一位當時參與兩廣市場開拓的當地人士回憶道。
他認為,正是因為那里是一張白紙,才使得當地的市場推廣十分順利;然而在全國推廣氣改,首先就要遭遇既得利益者的抵制。這里的既得利益者包括天然氣儲備豐富的省份。
問題并不是無解。2010年后,國家發改委先后出臺了多項鼓勵煤層氣、頁巖氣產業的發展政策,其目的正是為了鼓勵國內企業開發非常規天然氣資源,以緩解石油央企們天然氣業務的經營壓力。
國土資源部不但進行了兩輪頁巖氣招標,拍出了數十個頁巖氣區塊,而且還出臺了0.4元/立方米的補貼政策;而煤層氣0.2元/立方米的補貼政策更是一直在持續,最近中海油又斥巨資重組中聯煤層氣,從而使頁巖氣和煤層氣兩個產業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時期。
3月18日,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央企宣布了自己的頁巖氣發展目標:2015年中石油將完成頁巖氣商品量15億立方米;中石化也將實現1.3億立方米產量;而中海油也披露2012年公司煤層氣產量4.7億立方米。
“2014年,在涪陵頁巖氣區塊將建成3億立方米/年頁巖氣產能,到十二五末那里將建成10億立方米產能。”中石化集團副總經理曹耀峰說。
不過,不論中石油宣布的15億立方米產量還是中石化宣稱的10億立方米產能,對于國內迅速提升的天然氣消費量來說都是杯水車薪。“而且頁巖氣開發尚處在起步階段,其開發成本必然高企,所以未來其發展瓶頸還在于氣價。”上述中石化勘探開發研究院專家說。(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延伸閱讀:
各地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