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波波夫[微博]
寧高寧的一天往往是這樣度過的:上午的會議,他會告訴中糧食品的人,最近研發的面包機不太好用,他搗鼓了一晚上,面包還沒烤出來;到了下午,在中糧地產辦公樓里,一屋子的下屬盼著聽到他對新國五條的高論;晚上,等著他的是與外方股東的晚宴。
要想當中國的摩根,就得具備這樣的超人能力。一次采訪中,寧高寧也談到,有時候當下屬說到一些很專業的領域時,他也聽不懂。但是他相信,如果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在方向上就不會出大問題。
遲京濤也許就是這樣一個合適的人選。3月28日,中糧集團、華糧集團重組大會召開前的一個小時,兩人接受媒體的采訪。此時,遲京濤西服上已經戴上中糧的小標識,稱呼寧高寧為老板。
大約半年前,當時還在擔任中糧集團副總裁的遲京濤,接到國資委一紙調令,奉命出任華糧集團總經理。一同調往的還有另外幾名中糧的高管。如此人事安排,無疑向外界透露,未來接盤華糧集團的,非中糧莫屬。
而在央企中,特備是糧食企業中,能夠擁有如此整合能力的企業和企業家,實在不多。當天出席重組大會的國資委副主任邵寧評價,中糧集團是最優秀的央企之一,稱其“具備強烈的市場競爭意識,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市場化運營和管理體制,這套體制在中糧集團里面是比較先進的,也是比較有效的。”
華糧整合懸念
寧高寧接手的華糧集團,成立不過六年,卻染了一身老國企病。
華糧集團資產可謂誘人:在國內擁有8個糧食中轉專用港口、746萬噸的總庫容、全國40%以上的散糧專用車。這些資產主要是中國在利用世行貸款建立的73個糧食運輸項目上形成的。
但就是這樣一家捧著金飯碗的企業,卻不得不依靠財政補貼度日,經常是車間里沒人、倉庫里沒糧。成立近七年來,華糧集團幾乎連年虧損,總負債額超過180億元。
類似的情況,寧高寧并不陌生。2005年,接手新疆屯河時,這家公司已經帶上ST退市警告的帽子;2009年,聯合厚樸基金收購蒙牛乳業時,不僅牛根生得了抑郁癥,整個企業事實上也處于信譽破產的邊緣。
整合華糧集團,寧高寧給出的時間是兩年,并且給出了一個兩步走的規劃。
第一步,要理順與地方政府盤根錯節的股權關系。由于華糧集團在東北等地建有大量的糧庫,與地方政府在投入上有較為復雜的利益關系,股權長期難以理順,因此現代企業制度也無法建立。
早在2012年3月,華糧集團剛剛移交國資委管轄時,國資委就要求華糧集團盡快理順管理體制,其中核心的一點,是希望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利益分割,之后再安排中糧對華糧進行并購或整合。但是直到宣布中糧重組華糧時,這一問題仍未得到完全解決。可見并非易事一樁。
因此,寧高寧得先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然后才有可能進行第二步的工作,“等到思路一致了,業務配合默契了,就會進行進一步的整合。”
在寧高寧看來,進一步的整合主要是指,中糧和華糧的業務進行對接,主要是糧食加工、貿易、物流整合在一起,最終達到不分哪些是中糧、哪些是華糧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需要避免出現買車貴過租車的情況,即整合使用華糧的物流倉儲渠道,其成本甚至超出了購買第三方服務的成本。
產業鏈斷崖
伴隨華糧的整體并入,中糧獲得了稀缺的倉儲和物流資源,寧高寧傾八年之力打造的全產業鏈,終于獲得形式上的完整。
但是,把數十家糧食食品上下游企業,擺在一起,是不是就會一加一大于二?不同企業不同業務的銜接能否順暢?這也是對中糧的一大考驗。寧高寧說,全產業鏈要想發揮效用,還得耐心等上一陣子。
看看中糧集團在上海、深圳、香港三地上市公司的業績,便可知其中艱難。2012年,7家上市公司中,有5家都出現了利潤大幅下滑的情況。
位于新疆的中糧屯河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虧損額達7.3億元,該公司年報稱:2012年,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公司所屬產業食糖、番茄制品兩個行業持續低迷,以及國內原材料、勞動成本大幅上漲,人民幣升值等因素給公司的經營和管理帶來了較大挑戰。
此外,主營酒類、飲料及休閑食品的中國食品有限公司,去年的凈利潤下滑近40%。中糧生物化學(安徽)股份有限公司利潤下滑幅度更大,超過48%。中國蒙牛乳業有限公司2012年的總收入也同比減少了十幾億元。
在一些細分領域,中糧集團全產業鏈的效應還未充分發揮。
中小包裝食用油領域,益海嘉里仍然占據全國45%的市場份額,近兩年來,中糧盡管一直排名第二,但始終也沒能超過15%,與益海嘉里之間仍然保持較大差距。
面粉加工方面,中糧的產能大約只相當于行業老大五得利集團的一半,而排名第三的益海嘉里,其加工能力近幾年突飛猛進,已經逼近中糧。業內人士預測,不排除益海嘉里在今年取代中糧集團,成為中國第二大的面粉加工商。
把所有環節的風險放在自己公司控制,需要極大的投資,對管理水平也是極高的考驗。糧食行業,成本最低的操作方式是本地收糧、本地倉儲、本地加工。個中原因在于糧食在物流中有一定損耗率,售價不高但運價高,很多企業加工一噸小麥,常常只有二三十元的利潤,另外,倉儲過程中,對于溫度濕度還有要求。艾格農業分析師說,糧油行業本身就是一個低利潤的行業,稍不注意,就會虧本。如果全產業鏈做好了,無疑是能夠更好降低成本的。
寧高寧也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中糧全產業鏈要想真正發揮作用,還有待時日,言下之意,磨合期還得有一陣。有業內人士認為,中糧產業鏈布局超前,不但糧食需要從外采購,旗下產品也需要從外采購和委托加工。比如,國際四大糧食中,有些公司的攤子并沒有鋪得太大,而是選擇在某一個行業深耕。
全球化時代的挑戰
中糧集團面臨的第三大挑戰,則是在盈利能力與國際四大糧商的差距未能顯著縮小。
國際上簡稱ABCD的四大糧商: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在過去十年,依然控制了大部分全球糧食貿易,并從某種程度上擁有影響全球糧食價格的能力。而中國盡管作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未能在這一貿易體系中贏得更大發言權。
目前,四大傳統國際糧商壟斷著全球大豆貿易80%的資源。中國進口大豆有80%通過這4家國際糧商進行采購。最近幾年,ABCD四大糧商,則加速通過合資公司的方式,曲線入華,搶占中國市場。
今年初,嘉吉公司和河南天冠集團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河南漯河臨穎建設合作發展食品工業園,預計將在三到五年內,形成年加工60萬噸玉米小麥、20萬噸糖漿、10萬噸淀粉的生產能力。
此外,路易達孚等外資企業也已逐漸介入中國小麥收購、儲存與貿易領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糧的競爭成本。自2012年11月以來,國內小麥及其制品價格出現了持續性大幅上漲,小麥主產區的價格漲幅也較大,就有業內人士認為,是因為路易達孚等外資糧食下鄉收糧,抬高糧價,農戶惜售,進一步促使糧價回升。
盡管中糧在收入總規模上,已經逼近國際四大糧商,但在利潤水平上仍有相當差距。2012年,當中國旗下五家糧油公司利潤大幅下滑之際,邦吉公司2012年的糧油貿易與加工業務息稅前利潤10.47億美元,與2011年的9.05億美元相比,同比增長約15.7%。
盡管寧高寧早年留學海外,英文流利,具有國際化視野,但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仍遜色于國外大糧商。如跨國糧商ADM在美國、巴拉圭、波蘭等多個國家向當地農戶購買糧食,然后存放到全球400多處采購設施內,有的轉賣給中國、墨西哥、埃及,有的則運往位于數個國家的260多座加工廠進行加工。
這些遍布全球的收購、倉儲和加工企業,讓ADM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保持了充分的靈活性。而這也正是中糧未來國際化亟需強化的短板。隨著中國進口糧食總量越來越大,對中糧本身在全球范圍配置資源的能力也越來越高。這種國際化的考驗在未來將更加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