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業基地”焦點
早報記者 王道軍
老工業基地的國企改革歷史遺留問題有望加速解決。
國務院批復的《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從今年起,國家研究將發展滯緩或主導產業衰退比較明顯的老工業城市納入資源枯竭城市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范圍,統籌解決國企改革歷史遺留問題、社會保障資金缺口、棚戶區改造地方配套資金缺口、停產倒閉的國企人員身份置換等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工業布局與區域經濟研究室主任陳耀昨日表示,現在的一些老工業基地,特別是一些國有企業和軍工企業,還有很大的困難,企業債務多、人員包袱重,企業所在的區域城市功能殘缺,在深化國企改革的過程中,這個問題繞不過去。
《規劃》也認為,“一些國企改革不到位,一些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的國企改革難以推進,企業辦社會、廠辦大集體、社保費拖欠等歷史遺留問題尚未得到妥善解決,改革成本巨大。”
三五年解決廠辦大集體
單是老工業基地廠辦大集體這一項,國務院國資委此前公布的初步統計顯示,全國廠辦大集體職工總數約500萬人,其中東北三省近300萬人。從整體情況上看,東北地區廠辦大集體職工人數占全國60%左右,企業資產和經營狀況都較差,部分主辦國有企業已關閉破產。
和其他城市相比,在老工業基地中,國有企業居多,問題也更為嚴重。比如列入規劃的天津市原塘沽區,就有天津船廠、天津堿廠、大沽化工廠等一大批國企。
一位天津市原塘沽區國企員工告訴早報記者,“目前塘沽區的一些老廠都在紛紛搬遷,比如,天津新港船廠將搬遷至臨港工業區,天堿新廠也要搬到臨港工業區南部,F在,我們能上開發區都去開發區了,不愿意在老廠了。”
問及原因,這位員工告訴早報記者,“雖然比較穩定,但是待遇比較低,將來的前景也不明朗,比如船廠現在就很難。”
在今年初舉行的全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時任國務院國資委主任的王勇就提出,要加快解決企業辦社會、廠辦大集體等歷史遺留問題,“今年廠辦大集體改革工作將全面啟動,各地要認真做好組織實施,多方籌措改革成本,積極穩妥推進,同時要做好所在地中央企業廠辦大集體改革政策銜接和協調工作。”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志鋼告訴早報記者,按照國務院2011年的要求,廠辦大集體改革應該在三年之內完成,此前各地一直在觀望、研究、探索,現在是加大執行力的時候了。
就廠辦大集體改革,《規劃》稱,力爭在3-5年內廠辦大集體與主辦企業徹底分離,在職和退休職工都得到妥善安置,合法權益得到切實維護。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完善配套政策,對地處偏遠的獨立工礦企業,要因地制宜,妥善處理。
“兩只手解決遺留問題”
按《規劃》,老工業基地國企將進一步完善已改制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重點推進發展滯緩或主導產業衰退比較明顯的老工業城市未改制地方國有企業改革,對多年處于停產倒閉狀態的企業,積極穩妥地依法實施破產。以破產和停產半停產國有企業為重點,抓緊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此外,還要探索解決國有企業改革遺留的“殼企業”問題。
不過,在湖北省社科院一位研究人士看來,現在老工業基地的情況各不相同,應該要因地制宜。
湖北省納入此次《規劃》的城市有6個,分別為黃石、襄陽、荊州、宜昌、十堰、荊門。前述研究人士告訴早報記者,“至少這幾個城市,和十年前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純粹的國企數量已經相當少了,職工的安置高峰期也過去了,這部分企業已經成為了市場主體。”
陳耀則認為,現在要解決這些國有企業問題,“兩只手”都要用,“政府方面,目前國家一年有10萬億元的財政收入,列入《規劃》的城市財政轉移的力度應該增大。此外,應該利用市場,比如可以發行債券,來解決企業的改造問題。目前我國正在進行地方投融資平臺的整頓,但對老工業基地來說,它還需要這個平臺來融資,今后應在這方面也放寬一些政策。”
此外,陳耀還認為,老工業基地的企業要解決問題,還應該注重資源替換,“比如有一些企業,地理區位比較好,在城市的改造中,它可以搬遷到近郊或者遠郊,那么其原有的土地就可以置換,以獲取收益,或者可以靠土地來融資。但是作為國企,不給政策就不好做,這一點需要注意!
《規劃》還指出,老工業基地擁有高等院校約500所、國家級技術研發實驗機構220多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數量占全國總數的1/3,具有研發重大技術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
陳耀認為,這些老工業基地,特別是一些軍工企業,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包括一些技術工人,都是寶貴的財富。原來企業形勢不好,不少被挖走了。但是在改革過程中,應想辦法把他們吸引回來。
就《規劃》提出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安排土地整治項目時,優先考慮老工業基地工礦廢棄地治理和土地復墾”,陳耀稱,土地復墾后,這些土地可用于新興產業的培養,其土地指標可以由地方來掌握,而不需要再向國家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