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網》記者 錦桐】3月23日-3月25日,2013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林學家沈國舫在“對話三:建設生態文明的中國”上表示,中國為粗放發展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已經達到了局部要影響威脅到人們的生存和健康問題,所以這種情況是不可持續的,但是經濟發展的勢頭還很強,群眾的要求還很高,一部分民眾包括一部分中產的階層,還有向不可持續的西方要求看齊的傾向。所以中國成為了第一大能源消費國。
去年中共十八大的總書記的報告當中,把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沈國舫從三個方面介紹了提出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
首先是國情背景。中國的國情最基本的人口眾多、資源不足,這個資源不足主要是從人均的概念來,包括水、土地、礦產資源等等,另外是環境脆弱,環境脆弱既包括生態方面也包括污染環境。我們在2009年曾經做過中國的宏觀環境戰略研究,它的結論是中國的環境壓力比任何國家都大,環境資源問題比任何國家都突出,解決起來比任何國家都困難,雖然已經經過了巨大的努力,但是總的形式仍舊就局部有所改善,總體尚未遏制,形勢仍然嚴峻,壓力繼續加大。
第二個背景是發展的背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處在快速發展的時期,我們處在一個工業化的中后期,也處在城鎮化的快速期,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對于資源環境的壓力是很大的。但是,由于我們的發展是粗放型的發展,因此發展所需的物耗、能耗、水耗都很高,污染排放也大,所以很多地區,特別是大城市和工礦地區以及北方的一些河流,環境質量比較低。所以我們為粗放發展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已經達到了局部要影響威脅到人們的生存和健康問題,所以這種情況是不可持續的,但是經濟發展的勢頭還很強,群眾的要求還很高,一部分民眾包括一部分中產的階層,還有向不可持續的西方要求看齊的傾向。所以中國成為了第一大能源消費國。
第三個背景是國際上的背景。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躍過了工業化來消耗資源的高峰,環境已經開始得到控制和改善,他們提出的模式和發展趨勢,尤其是全世界的生態推動了這個潮流,推動了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對中國是有很大的影響。中國經濟發展受資源和環境的制約,現實的教訓以及生態意識的提高,使中國一些政府和知識精英們不得不思考,改變原來粗放發展的路徑,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集中了群眾的集體智慧,本著對國家和人民負責的精神,經過了深思熟慮,陸續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建設兩型社會,最后提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作者:《財經網》記者 錦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