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輝、張寒
2013年1月14日,國家外匯儲備管理局(下稱“外管局”)發布公告稱,在外匯儲備經營管理機構內,成立了外匯儲備委托貸款辦公室(SAFE Co-Financing),負責創新外匯儲備運用工作。
據了解,外匯儲備委托貸款辦公室的職能主要包括通過商業銀行向企業提供外匯融資,從而盤活外匯儲備。外界普遍認為,外匯委托貸款的直接受益方將是那些“走出去”的企業,尤其是在海外收購礦產資源、能源類的企業將受青睞。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由于外匯委托貸款的細則和條件均沒有出臺,走出去企業將在多大程度上享受貸款融資的優惠現在還不得而知,產業界人士對此多持觀望態度。而對于中國巨額外匯如何轉變為可增值的資源、能源的問題,業內人士呼吁探索銀行貸款之外的模式,以降低企業的并購風險。
一位來自從事海外資源投資服務的國有企業負責人向記者透露,該企業正在籌劃和部分走出去的國有企業聯合向國家發改委提出建議,希望國家能利用外匯儲備直接向國有企業注資,以助大型資源、能源類企業出海。
新渠道細則待定
外管局表示,創新業務是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的組成部分,相關操作均按市場化原則和條件開展。開展委托貸款工作以來,通過調節外匯市場資金供求,為我國金融機構及外匯市場參與主體擴大對外經貿往來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和融資環境。
發改委國際經濟合作室主任張建平對記者表示,根據投資發展階段論,按中國的人均GDP水平,國內正處于對外投資增長速度迅猛的階段。2012年我國對外投資增長了30%,企業對外匯需求量巨大,同時獲得外匯的渠道比較有限。外管局的外儲委托貸款可以為企業提供一定額度和程序上的便利。
為何要通過外匯儲備委托貸款幫助企業“走出去”?長期從事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業務的雨仁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肖占德對記者表示,以往采用的投資模式效果并不好。過去中投和大型國企進行對外投資之時,往往引起外國政府的懷疑,甚至采取立法的方式對其禁入。因此,有必要推動對外投資主體和投資標的多元化。
2012年12月,國家發改委外資司副司長王建軍對外表示,正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政策,加大對企業境外鐵礦石開發的政策支持和開發力度,將在西非、加拿大和西澳三個地區部署重點項目開發。
“外管局此次變被動管理外匯儲備為主動尋找貸款客戶,進一步鼓勵了對外投資,對于企業海外并購的影響將是積極而正面的,而且有助于帶動對外投資管制的松動。發改委、商務部等政府部門應當給企業的海外投資松綁,過長、過于嚴苛的審批將使得企業喪失投資機會。”肖占德告訴記者。
據媒體報道,早在幾年前,外管局已經通過與政策性銀行合作,將外匯儲備以委托貸款的形式發放給需要外匯貸款的企業,但外匯儲備委托貸款辦公室具體與哪些銀行進行合作,向企業發放外匯貸款的標準是什么,外界仍然不得而知。到目前為止,外管局的表態中也沒有涉及外匯委托貸款的具體操作模式,諸如利息、貸款期限、附加條件等要素。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微博]告訴記者,外管局宣布成立外儲委貸辦,表明它對于公眾的關切拿出了積極的回應和對策,但是目前操作細則并沒有出臺,對于未來的影響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不過業內人士表示,既然是委托貸款,外管局和銀行之間可能會有一些特殊約定,對委托貸款三方的權利義務進行約束。例如,外管局可以對企業的凈資產、負債和杠桿率設定硬性約束,或者引入質押、擔保等外部增信措施。
另一種貸款融資
相對金融界人士的樂觀,受訪的產業界人士則反應平淡,他們普遍認為,通過銀行貸款的方式,無論對于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不會與現在的貸款融資方式有太大的區別。
2013年1月24日,中國鋁業礦產資源公司總經理王東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只要是通過銀行的貸款方式融資,都會改變企業的財務結構,原因是在礦產資源領域的投資額都比較大,加上投資的回報周期長,企業很難在短時間內收回投資歸還貸款。
王東生表示,現在要解決大宗礦產短缺的問題,中國必須從海外獲取資源,對于單一礦種來說,只需要收購少量的大型礦山就能解決,“資源并不難尋,但對于單個的企業來說卻非易事,現在企業要走出國門收購規模稍大,能解國內燃眉之急的項目,動輒10億美元以上,這對企業的影響非常大。”
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我國企業在海外投資的礦產項目已達數千個,分布在80個國家和地區,涉及投資主體600多個,投資總額超過2000億美元。2011年中國企業的海外礦業投資項目為284項,中方協議投資額226億美元,涉及的投資主體有215個。
而2012年受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記者掌握的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在中國礦業聯合會備案的境外投資僅有64例,其中民營企業境外礦產投資同比增長了67%,占國內企業同期境外礦產投資總金額的近八成,但項目規模都不大。
上述國有企業負責人認為,按照外管局的表態,外匯儲備將通過商業銀行貸款的方式為走出去企業融資,因此企業依然需要負擔一定的利息,這和目前的企業融資模式沒什么兩樣,一旦出現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收購合同,銀行的貸款也將成為一個十分沉重的負擔,“這讓企業瞻前顧后,錯失很多機會。”
國企仍是主力
在2012年11月的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官方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685.8億美元,其中民營企業占當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44%,此前2008年僅占14.6%,2010年已達到29.5%,截至2011年底中國有1.35萬家境內投資者在境外設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1.8萬家,其中私營企業在數量上占接近90%。
“在海外投資的民營企業數量很多,但規模有限,占大頭的還是大型國有企業,這和企業的財力密切相關。”上述國企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國有企業走出去收購礦產資源,主要瞄上大項目和相對成熟的項目。
記者了解到,中國企業走出去并購海外礦產資源企業的方式與歐美國家不同,后者多采用合并的模式,其舉動不會對企業的財務結構產生太大的影響,但中國企業走出去基本上市收購,收購之后要負擔沉重后續壓力。
比如在美國和加拿大,實施并購的企業往往要面臨復雜的法律程序,以及面對當地強大的勞工組織,難以落實中國企業的管理方式和經營目標。而在非洲,中國企業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越來越多,因此更傾向于收購成熟的企業,但這類企業的價格非常高。
“利用外匯獲取海外礦產資源、能源的思路是對的,但用什么樣的方式還需要探討,我認為最有效的方式是向國有企業注資,支持少數幾家大國企成為全球性的礦業巨頭,拿下幾個大的項目就能緩解國內部分資源短缺的現狀。”王東生表示,國家本來就是國有企業的大股東,給國企注資于情于理都合適。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微博]向記者表示,外儲委托貸款應當審慎控制規模。當前美元處于周期性谷底,如果盲目增加美元負債,在美元出現反彈和人民幣匯率波動并不靈活的情況下,將會給負債人帶來風險。(來源: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