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在今年3月兩會上就承諾,在本屆政府任期最后一年,一定要出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總體方案。而近期媒體報道顯示,目前此改革方案已經進入征求部級官員意見階段,有望在近期正式出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項錯綜復雜、牽動全國各階層利益的巨大工程,因此其出臺過程的緩慢與艱難也在情理之中。但愈臨近其出臺,愈讓人忐忑不安。
中國收入差距擴大至危險境地已是不爭的事實。不論是縱向地比較社會低層勞工與社會上層富豪階層的收入差距,還是橫向地比較行業間、地區間的收入差距,都可以看到社會各階層之間存在著不容小視的鴻溝。如果再看到現在貪腐官員動輒過億的貪污金額,以及隱性的巨額公款消費,更是令人觸目驚心。
中國目前的收入分配不公既有歷史遺留的城鄉差距、沿海與內地的差距等原因,也可歸因于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漸產生的行業壟斷及政府與民爭利。
在戶籍藩籬依舊將農民兄弟拒于城市福利保障網之外,沿海城市的富裕沒能很快拉動中西部腹地經濟騰飛的情況下,國有壟斷型企業利用政策優勢與行業壁壘,貪婪地吮吸普通民眾的勞動所得,催漲了壟斷行業從業者的工資單。國際通行的收入分配公平指標——基尼系數在國內已有多年沒有公布,官方表述的原因是高收入者的真實收入信息難以獲取。而業界專家預測這一數值早已突破0.4的“國際警戒線”,可能高達0.5。
而政府通過稅收與土地低買高賣吸納了數額連年高漲的財政收入,與普通民眾收入增長趨緩形成刺眼的反差。以下數據可以證實:從2002年到2011年的10年中,中國財政收入增長20.4%,居民收入增長13.7%;而美國同期財政平均增長1.86%,居民增長3.95%,韓國同期財政收入增長6.6%,居民增長6.4%。
政府財政收入通過轉移支付投入民生領域,可以有效地縮小收入差距。但現實情形是,在教育、醫療衛生、社保和保障性住房四項領域,中國2003年的財政支出占收入的20%,2011年達到30.6%。而美國2001年至2011年,四項支出財政收入占52%,日本是63%,中國臺灣是53%,北歐更高。從這點看,中國財政在民生領域的投入仍遠遠不夠。
為此,可以基本看清的事實是,要確實緩解中國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首要是打破國有企業的行業壟斷,引入市場競爭,使原有的壟斷行業的利潤水平回歸正常區間;同時,政府財政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降低企業與居民的稅負,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將更多財政資源用于關系民生的領域。
而對于提高最低工資的呼聲,則需要作細致與具體的考慮。新《勞動法》頒布后,許多民營企業苦于用工成本大幅提高,加上宏觀經濟與市場環境惡化,陷入困局。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政府宜更好地發揮行業組織與工會的調節作用,尊重市場的自我運轉規律,減少用剛性的政策進行干預。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成敗,實際上已經關乎中國經濟在下一個時期中能否穩步增長。打破行業壟斷可以為市場注入更多活力,通過公平競爭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更廉價的服務,從而也促進了居民的消費。而通過降低企業與居民的稅負,加大社會保障投入,則可以加快社會保障安全網的構建,為居民增加消費與企業擴大再投資提供助力。然而,即便是收入分配改革總體方案最終突破重重利益阻障出臺,且劍鋒直指消除壟斷與增加民生投入,仍須規劃好實施的配套細則,讓此惠民利國的重大政策可以落到實處。因為,可以預見到,方案實施過程絕非一路坦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