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粥的啟示
文/恩 岳
七個人每天分一大桶分量不夠的粥。抓鬮分,每周只有一天是飽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推選一個人分,大家就開始去討好賄賂他。組成三人的分粥委員會及四人的評選委員會,又常常互相扯皮,粥吃到嘴里全是涼的。最后輪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大家的日子終于過得和氣了。
這是《中國新聞周刊國資觀察》在對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李實的采訪中分享的一個小故事。所謂分配制度不同,產生的后果也各不相同。兩千多年前的《論語》中就有這樣一句話:“不患寡而患不均”。分配問題,自古至今引人關注。同時是北師大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的李實,就當前中國尤其國企的分配問題發表了自己的專業觀點。
國資觀察:談及當下收入分配的問題,國企總是處在風口浪尖。在自媒體時代,國企員工曬工資曬獎金的現象時有發生,高收入、高福利成為公眾對國企常有的印象。但與此同時,國企內部也有很多不同的聲音,表明國企的工資并不如外界所想如此高額。對于這種立場不同、眾說紛紜的現象,你怎么看?
李實:比較工資水平的時候,一般來說,國企工資要比其他的非國企業高很多;在國企內部,壟斷行業的國企相對非壟斷行業的國企工資要更高一些;再進一步分,國企內部的三種人員:高管工資明顯要比一般職工高,而一般職工的工資又比勞務工的工資要高。但據很多調查資料顯示,國企內工作的多是勞務工做的,在這種情況下收入差距就更加凸顯,也就產生了國企內部的分配不公。
國資觀察:關于國進民退及宏觀資源分配不公的質疑,也讓國企飽受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批評。您如何評價這些現象?
李實:目前,中國很多經濟體制改革不到位,中國還沒有真正實現一個相對完善競爭的市場經濟體系,這需要包括金融體制在內的一系列改革。壟斷問題造成了初次分配不公,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政府起到一個再分配的作用。政府要根據初次分配的結果,當產生分配差距過大或者分配不公的情況時,政府可以利用稅收的手段,或者其他社會福利政策對這種不公進行修整,不能完全指望市場,要發揮政府作用,但是基本前提是要有一個相對完善的競爭市場機制。“
國資觀察:2012年3月18日,國務院批轉了發改委《關于2012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突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其中提到要改革國有企業工資總額管理辦法,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企業薪酬調查和信息發布制度。你如何看待這個意見及其未來的實現情況?
李實:我認為,這些都是一些最基本的制度,可能對國企自身的監管需要有一些更加細致的制度規定,才能解決國企內部的分配不公的問題。如何能夠把制度很好地落實并有效的形成監督,需要國企的管理部門,如國資委更多的努力。雖然國資委代表政府,國企又是相對獨立的企業,但是往往國資委和國企卻又像父子關系一樣,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在整個制度監督上很難做到嚴格而有效。《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起草工作啟動至今已歷時8年,收入分配改革涉及到各方利益,出臺一個政策方案的時候,如果僅是談一般性的原則,可能就沒有一個實際的操作性,一旦具體化,那可能要受到部門利益牽制。
國資觀察:對于分粥的小故事,你有什么可以總結的?
李實:制度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不過還要有一個基本前提,就是整個分配過程必須是一個公開透明的過程。如果沒有這個前提,分粥人事先打了一碗粥藏起來,然后再分剩下的粥,即使最后可能他拿的是最少的一碗,但他藏起來的那一部分,也許已經是最多的。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周刊•國資觀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