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8月6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交易實況》報道,成功避免高額關稅,確實讓光伏企業們松了口氣,暫時減輕了經營壓力。不過,這些年由于全球經濟不景氣,貿易保護主義正在升溫,我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同時對他國的“雙反”調查也有所增加。該如何緩和這種愈演愈烈的貿易爭端?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黃志龍對此做出點評。
事實上,并不是所有遭遇“雙反”調查的行業都能像光伏產業一樣幸運。我國的汽車業、電信業、甚至連服裝業都是與各國貿易摩擦的重災區。為什么各國總是將貿易摩擦的矛頭指向中國?
黃志龍:這其中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的制造業工廠、全球制造業大國,而反傾銷、反補貼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制造業。第二是因為今年制造業轉型升級、技術水平明顯提高,我們已經不僅僅和新興市場國家存在競爭關系,甚至和歐美日等等這些發達國家也存在著制造業方面的競爭關系,所以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會越來越多。最后,因為制造業是創造就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門,特別是對于一些發展中國家來說,所以大部分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都來自于新興市場國家或者發展中國家。
在這種壓力下,外貿企業應該怎樣做,才能有效地避免貿易摩擦?
黃志龍:要避免貿易摩擦的已經不僅僅是外貿企業,而是中國所有的企業。中國企業在出口市場應該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競爭、相互壓價,最后會導致傾銷行為,不但導致出口企業利潤快速下降,而且還可能面臨反傾銷的調查。第二,中國的企業要加快走出去,要把過剩的產能轉移出去,大多數國家都是歡迎的,不僅在當地能夠創造就業和稅收,而且還能有效占領這個市場。
這次成功解決中歐光伏貿易爭端,能否為未來政府層面解決貿易摩擦提供樣本?除此之外,政府還應著重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緩解貿易摩擦?
黃志龍:這確實是很好的先例,還是要圍繞企業、服務于企業來緩解貿易摩擦,首先要規范出口企業相互惡性競爭的行為,要充分利用國內的行業協會,還有商務部門駐各國的商務參政部門,了解中國企業的需求,同時約束他們的行為。第二,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加快企業走出去。比如說在外匯使用方面、外匯審批等方面,放松限制,提供各種形式的外匯貸款,幫助企業了解海外市場法律法規、勞工、環保政策等等,這些都是政府部門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支持的措施。
評論員簡介:
黃志龍,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國內金融改革,曾主持或參與中央組織部、發改委、財政部等機構資助或委托課題二十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