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楊駿)中歐就光伏貿易爭端達成“友好”解決方案,這場歐盟歷史上最大貿易糾紛(年均約200億美元)避免了全面攤牌。危機的化解,使得雙方現在都可以平心靜氣地坐下來,審視一番自己的產業政策。
業內人士認為,就中國光伏產業而言,亟需反省自身技術創新不足、沒做好產業規劃,以及錯估市場、盲目擴張等問題。
這場糾紛表明,中國光伏產業中的制造設備、原料和市場“三頭在外”,依靠國外的補貼政策維持高利潤,經受不起風吹草動,應警鐘長鳴。中國光伏產業今后必須進行產業升級調整,淘汰低端落后的產能,以提高技術水平來增強核心競爭力。
在國際層面,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一大特點是“低碳經濟”爭奪戰硝煙彌漫,主要國家正在著力發展以清潔能源為主的低碳技術。光伏爭端如果不能“友好”解決,中歐必然兩敗俱傷。這不僅意味著雙方貿易和產業賬面上的損失,也意味著中歐好不容易趟出的清潔能源合作之路會隨之受阻。
清潔能源的高歌猛進,近兩年本就受到歐債危機的狙擊。歐盟一些成員國因債臺高筑,削減甚至終止了對相關產業的補貼,光伏產業尤感壓力倍增。這也是光伏案的緣起——歐盟一些企業和人士希望通過推動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極高關稅,從而轉嫁這些壓力。
但轉嫁壓力和焦慮,未必能讓歐盟獲益。歐洲太陽能行業協會“平價太陽能聯盟”就認為,歐盟光伏企業所遇困難的真正源頭,是各成員國削減太陽能上網電價補貼,而非來自中國的競爭。
再說,光伏產品占到中歐貿易額的7%。一些機構測算歐盟雙反得失,如果糾紛不得化解,歐盟可能損失的成本和就業崗位將不亞于中國。這就難怪歐盟雙反提案僅獲4個成員國贊成,卻遭到18個成員國反對、上千家歐盟光伏企業聯名抗議。
不僅如此,城門一旦失火,殃及的決不僅僅是中歐池中之魚。在歐洲經濟持續低迷的當下,在中國急需技術支持進行產業升級的當下,在全球都在努力探尋破解經濟危機之道的當下,中歐如果因光伏產業打貿易戰,摧毀的將是全球對清潔能源發展的信任。這是因為,中歐都是全球氣候變化應對框架中的關鍵角色。雙方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合作,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可見,光伏案的“友好”解決,使中歐都避免了一場更大的危機,中歐更借此表明誰都不愿錯失清潔能源未來發展的良機,這對全球清潔能源產業是重大利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