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勤:風口上的核工業
文|本刊記者 孟德陽/編輯|嚴睿/圖|本刊記者 梁海松 孟杰
在中國核工業迎來60周年華誕之際,核電正在蓄勢待發,核電總裝機容量將會在未來5年之內增長近200%。在可見的一個時間段內,中國將一直是世界上在建、擬建反應堆數目最多的國家。
“福島”核事故發生后的三年多時間里,中國的核電發展從停滯到重啟,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之下,人們也漸漸意識到,中國作為傳統能源消費的大國,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發展核電是必然選擇。
而“一號央企”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核集團)作為國內核工業產業鏈最完整的企業,被外界予以了更多的關注。董事長孫勤再次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表示,他對中國核工業的未來發展要比三年前更加篤定:“無論怎樣,中國必須有一個強大的核工業,要在國際上有話語權。”
國內的核電建設投資已經箭在弦上,而在面向海外時,核電與高鐵也被看作中國制造業走出去的兩張“王牌”。
就在不久前,高鐵列車的制造商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兩家企業確定合并。截至本文發稿前,第一份南北車合并草案已出爐。“以往這兩家公司在海外競爭太過激烈,合并也是為了減少內耗。”一位大型國有企業的負責人這樣告訴《英才》記者。
這不免讓人對核電行業的整合充滿期待,核電行業的內耗也使其在出海時苦之久矣。現在技術和品牌統一規劃的苗頭已經出現。
“華龍一號”于2014年11月3日得到國家能源局的批復,該技術將應用于福建福清的5、6號核電機組。而更多人認為,由中核集團和中國廣東核電集團(以下簡稱中廣核)合作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反應堆技術,將承擔中國核電走出去的重任。
對核電行業的整合而言,諸多核電領域的“老人”都諱莫如深。
“有些事,并不是簡單幾句話能說清楚的,”一位核電行業的資深人士告訴《英才》記者,“(各方的觀點)聽起來都很有道理,牽扯到具體的事大家都有很多各自的想法。”
核電市場化的進程正在加速。中廣核集團的核電板塊——中廣核電力(1816.HK)已經在香港上市,這只被稱為中國核電第一股的股票,發行時被超額認購286倍,核電概念之熱可見一斑。而中國核電的另外一支重要力量——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以下簡稱國核技)正在與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電投)推進合并事宜,前者也正在謀求登陸資本市場。
無論是分是合,行業現在已經形成了共識,即發展核電已是大勢所趨。核能作為國家的戰略產業,孫勤認為核工業的管理體制 “應該體現國家意志。”圍繞著這個命題,中核集團在技術創新、管理體制和發展戰略上都試圖站得離風口更近一些。
投資回報高
“核工業上市要給股民一個交代,要告訴投資人發展空間在哪里。”孫勤始終認為,只有發展前景好的行業,才能夠真正吸引到投資人的真金白銀,“目前看來,核電的確屬于站在風口上的行業。”
相比于傳統能源,核電有著很高的利潤率。根據券商的分析,2013年核電企業整體毛利率接近40%,核電站的整體投資回報非常高,按照全壽命(60年)計算,核電運營凈資產收益率高達21%。
根據中核集團所屬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核電)及中廣核集團所屬的中廣核電力(1816.HK)招股說明書,2013年兩家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51.22億元和50.71億元,而總收入分別為180.81億元和173.65億元,銷售凈利潤率分別為28.3%和29.2%。
2014年中,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其中提出到2020年,中國的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800萬千瓦(當前運行裝機量約為1778萬千瓦),這意味著從2015—2020年之間,裝機量將以每年近800萬千瓦的速度增長。
但核電投資的增長似乎并不是勻速的。“如果從趨勢來看,現在還做不到這么大強度。2016年以后,可能會保持這個強度。每年大概6臺機組左右。”孫勤認為這種趨勢甚至能延續到2030年。
中國還面臨來自節能減排方面的壓力。根據中美最近簽署的減排協議,中國需在2030年把非化石能源的比例提高到20%。最新數據顯示,核能占全球發電總量約為15%。2013年時,有13個國家和地區的核電占總發電量比重超過20%,但中國的占比僅為2.1%。
按照行動計劃推算,每年核電的投資總額大概在700億元人民幣左右。
孫勤表示,中核集團力爭占新增核電機組規模的50%,這對應在每年,就是300多億元的投資額。由于核電行業投資回報周期長,核電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基本都在70%以上。如何找到投資資金,是核電企業都需要考慮的問題。
因此,上市對于中核集團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
“如果我們2015年能夠上市,能夠解決兩至三年的資本金需求。”孫勤希望通過上市獲得的資金,能使中核集團的核電建設順利過渡到2016年后高強度的投資時期。此外,中核集團融資渠道還包括發債、產業基金、銀行融資等。
“兄弟”出海
兩個月前,在召開的APEC領導人峰會期間,“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概念被媒體熱炒。中國政府在APEC會議上提出的“一帶一路”計劃——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儼然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些計劃的背后,意味著國內的基礎工業將逐漸從服務國內開始向海外轉移。
其中,高鐵和核電是走出去的代表產業。去年10月,中國政府領導人也曾極力“推銷”中國工業產品,認為中方在核電、高鐵等裝備制造業方面擁有先進技術、豐富經驗、雄厚實力和良好性價比。
在國內工業深受產能過剩之苦的時候,“走出去”已然是不二選擇。
“中國現在面臨著內部產業調整,中國的企業應該擴大自己的市場和生存空間。”孫勤對《英才》記者表示。
核電行業是資金、技術密集型行業,核電行業的發展將帶動一批相對應標準的配套產業的發展,從而為國內部分行業的產能找到出口。
眼下,南車和北車的整合為核電行業提供了一面鏡子。從市場角度分析,南車和北車由于在海外競爭激烈,往往會造成一定的“內耗”,從國家層面進行整合則能避免這一問題,形成一致對外的合力。
對此,孫勤判斷稱:“(南車北車整合)是一個信號,在我們走向國際的時候,中央也在考慮如何將我們的資源盡量整合,增加我們的核心競爭力、防止內耗和惡性競爭。”
過去中國核電企業在出海時因為各自為戰,無法形成合力。有核電企業的高管向《英才》記者回憶,在海外競標項目時,中國幾家核電企業都極力介紹自己,“由于不同的技術標準經常把客戶講的一頭霧水,這顯然是不利于走出去的。”
在南北兩車宣布合并后,關于核電整合的聲音再次響起。但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整合”談何容易。其背后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技術路線的差異。
眼下,中國在運核電站大都是二代改進型核電技術,除自主研發技術外,在主流的壓水堆技術中則以法國技術和俄羅斯技術為主。三代技術方面,國核技引入的美國西屋公司AP1000技術和在此基礎上自主研發的CAP1400技術被認為是中國未來第三代技術的中堅力量。但中廣核目前在建的機組中卻并沒有采用AP1000或CAP1400技術,而是繼續選用了法德共同開發的EPR技術。
事實上,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都為發展獨立自主技術付出了多年心血。在2014年3月中核集團關于“華龍一號”的發布會上,中國核電工程公司副總經理邢繼用“前后13年,很多研究工作者黑發變白發”來描述中核集團多年以來的付出。
華龍一號一開始定位于出口,但只有在國內興建示范機組,這項技術才能夠在海外具有說服力。此前,由于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在兩家企業技術融合方面不能達到監管層的要求,并不被允許在國內試點。直至2014年11月3日,國家能源局的批文下來,華龍一號正式在國內落地,走出去有了依托。
有核電行業內部人士向《英才》記者分析,華龍一號的品牌形成源于管理層對于核電出海的決心,極力促使中核集團和中廣核在技術上進行合作。實際上,無論是中核集團還是中廣核集團都有自己的技術標準,融合就意味著有一方需要放棄自己研發的技術。
根據披露的相關消息,華龍一號的反應堆采用中核集團研發的177堆芯,核燃料采用中核集團自主研發的CF品牌。中廣核則在華龍一號中負責提供安全系統維護解決方案。
“我們的技術是把反應堆的堆芯數增加到177個,然后把‘爐膛’放大,這是很大的一個創新。”孫勤談到華龍一號的堆芯技術時,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孫勤對《英才》記者說道,“華龍一號最大的意義在于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因為只有自主生產的堆芯無法達到出口的要求,還需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燃料組件。
具體到使用權上,孫勤表示,華龍一號的品牌無論是中核集團還是中廣核集團都可以使用。而技術專利的收益則應該屬于發明人,“這是對知識產權的尊重。”
避免“共模”效應
根據國家相關政策,目前具有核電運營資質的只有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及中電投集團,前兩者技術和管理經驗都較為豐富,而中電投集團在核電技術領域的積累并不豐富。國核技則有AP1000和CAP1400作為王牌,與中電投合并正好形成互補。據相關媒體報道,目前該方案已經報至國務院審批。
然而,本應在2013年正式投產的三門核電項目首臺AP1000機組卻并未如期履約,工期已經比計劃延后了三年。外界對此也有諸多質疑。中核集團是首臺AP1000機組的業主,遭遇如此情況,孫勤并不認為這個技術沒有競爭力,只不過是“不夠成熟”。
據了解,在2016年前,我國核電技術將處于從二代改進型技術到三代技術的過渡期。因此各項第三代技術也都處于調整、磨合階段。只有在過渡期過后,國內對于技術標準的選擇才能夠真正落地。
“未來百萬千瓦級有生命力的技術可能就是AP1000和華龍一號了。”孫勤表示。
按照孫勤的想法,華龍一號能否進一步在國內鋪開,要看市場的選擇,而且“雞蛋還不能裝在一個籃子里”,以避免“共模”效應。
資本經營下的控制力
按照博弈論的經典理論,個體的思考并不能夠帶來整體效益的最大化。對于核電行業,從企業的角度制定發展戰略,有可能會出現“只顧樹木,不見森林”的情況。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的大企業也需要參與到國際競爭當中,拓展市場。“中國需要有一個強大的核工業”,孫勤認為,“發展核工業應體現國家意志。”
回顧中國核工業的發展歷史,國內四家核電企業其實本是同根,都來自于中國核工業總公司。最早成立的中廣核集團是由于大亞灣核電站成立組建的核電集團,而中核集團和中核建設集團以及國核技也都可謂“同宗同源”。孫勤也認為,如果幾家核電企業能夠整合,效果不會輸于南車和北車整合。但目前看來,這并不容易。
“中國的企業文化很多都是寧當雞頭,不當鳳尾,如果合并起來,企業的領導人也會考慮自己的位置在哪的問題。”一位核電行業的資深人士對《英才》記者說道。同時,國內核工業行業由于涉及國家安全的任務,會受到來自更多部門的監管,而每個監管部門的出發點也不盡相同。局面不可謂不復雜。
相較上次接受《英才》記者采訪,孫勤認為如今相比于三年前談核電行業改革問題的時機更成熟。
身兼軍用和民用的兩方面任務,孫勤認為核行業的改革必須以“三個有利于”為前提:首先是體制改革應該有利于國防軍工的建設,“核力量是我們國家的戰略基石”;第二,必須有利于國家在核能領域的自主創新,搶占技術制高點;第三,有利于走出去。
在具體方式上,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核電領域改革指明了方向。成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是孫勤認為適合這個行業的操作模式,國家資本投資公司代表國家意志。這樣有利于抓好整個產業的投資方向,對重點行業進行扶持,“能夠整合現有幾個公司的資源,避免重復建設。”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針對成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討論從未停止,有分析認為,中國企業在戰略行業的投資力量過于分散,而眼下政府明確的國有資本五大重點投資領域,實際上就是對過去投資欠缺的彌補。
君百略咨詢CEO張政軍長期研究公司治理和國資國企改革問題,他對《英才》記者分析稱,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可劃為戰略性投資控股公司、(市場化)投資公司、(市場化)運營公司三類平臺,戰略性投資控股公司一般應聚焦于公益性和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包括提供公共服務、自然壟斷、重要性前瞻性戰略產業、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保障國家安全、重大基礎設施等領域。核能行業應該屬于戰略性投資控股公司覆蓋的領域。
“這一類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特點就是要發揮對行業的投入和控制力。”在張政軍看來,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將起到將國有資本的布局規劃落實的作用,“原來授權經營的主體過于分散,不少中央企業的管理權分散在多個部委,未實現統一監管,加之國有資本布局總體規劃和實施細則遲遲未出臺,導致國有資本布局調整未能有效開展。”
這樣的模式在國際上也有據可循,孫勤提到最近去新加坡淡馬錫公司學習的體會。淡馬錫在40年余年的發展過程中每年的平均投資回報率達16%。
淡馬錫的功能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張政軍認為,淡馬錫公司從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四個發展階段,中國如果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則應充分參考淡馬錫公司發展的第三和第四個階段,即在國內,國有資本逐漸降低在那些非戰略性和不需要政府主導的產業的比重,甚至退出,專注于國有資本可發揮積極作用的關鍵領域。淡馬錫對新加坡國內體現在產業的控制力上,其海外的投資邏輯也十分清晰,看重長期投資回報,以投資新興市場國家為主。
上市的預期
“(國家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是非常好的模式。”孫勤說,現在國有企業的情況,顯然無法再按照計劃經濟那一套來運轉,“國家成立國有資本運營投資公司,對重要戰略產業投資,而底下的上市公司按照市場規律來做,上層對下層是戰略指導和投資控制。”
盡管尚未組建核行業的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但孫勤坦言,在中核集團內,已經按照類似方式來布局。上層是集團公司層面,主抓戰略規劃、資本管理和科研技術創新等戰略性內容;而下層則按不同產品和市場分成八大業務板塊,負責實際操作。
“我們未來鼓勵各個板塊全部上市,目前已經有兩個板塊準備上市了。”孫勤所指的兩個板塊正是核電和核技術應用。
核電概念在資本市場頗受追捧。12月10日,中廣核核電股票上市第一天收盤價照發行價上漲19.06%,截至發稿,中廣核核電的動態市盈率超過30倍。
內地資本市場的涉核概念股也讓人心潮澎湃。中核集團旗下A股上市公司中核科技(000777.SZ)的動態市盈率超過160倍,而其主營業務是為核電及相關行業提供閥門產品,還并不是核電等核心領域。
“我們下面的二級公司將采取以董事會作為主要管理形式,是完全市場化的。”孫勤說,由此推及國家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企業主體可以完全按照市場的方式來運營,但投資運營公司要服從國家管理層的決策。
中國核電已經在2014年中旬披露了招股說明書,按照目前上市的速度,核電板塊將很有可能在2015年上市。而核技術應用板塊目前已經在做上市準備。
或許在幾年前,沒人想到核電概念現在能這么火。而中核集團在核電上市方面也由于種種原因并沒走在前面。
當初由于核工業對于保密性的要求,所有涉及核能的板塊均無法率先上市,只能選擇業務占比非常小的公司。而且,當時核工業的盈利能力并不如現在這么強,2004、2005年還處于虧損狀態,很難取得好的業績給投資者看。孫勤回憶,當時集團內部曾考慮過是否要借助中核科技的資本平臺,注入更為優質的資產,但由于中核科技市值規模太小,很難將產業鏈的故事講清,所以沒有進一步實施。
除上市外,中核集團采用比較多的資本運作手段還包括“股權多元化”合作。
與去年中石化[微博]銷售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制不同,中核集團在股權多元化方面多是與國有資本合作。“科研是最核心的部分,而產業則只要有控股權就行了。”孫勤說控股比例并不一定要超過51%。
按照孫勤的判斷,引入相關行業甚至競爭對手的資本有兩個優點:一是引入資金,擴大市場規模;二是大家在一起合作,就能夠消化彼此之間可能的競爭。
獨家高端領袖訪談
孫勤:哪種模式適合核工業
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模式
《英才》:之前看到有關于成立核電行業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說法,你對此怎么看?
孫勤:我國核工業的幾家公司主業比較集中,都是以核為主,比如中核集團,中核建設集團,中廣核集團,國家核電技術公司。核工業是國家戰略性產業,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即改組設立國家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以此來代表國家的意志,抓好整個產業的投資方向,把戰略產業做強做優做大。
現有幾個公司的產業,是能夠進行整合的,不管是在設計力量、建造力量還是運營力量方面,避免重復建設。整合后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所控股的企業都可以上市,朝著市場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當然核工業也不一定要國有獨資,有些產業可以采取混合所有制的方式,其實上市本身就是混合所有制。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只做大股東,集中精力抓好軍工、科研和戰略性的領域,這種模式符合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提出的要求,而且核工業具備這種條件。
《英才》:對核工業來說,為什么要從國家層面建立統一的投資管理平臺?應該采取怎樣的模式來管?
孫勤:像核工業這類國家戰略性產業的調整應該體現國家意志。企業肯定會考慮自己的利益,而中國核行業也是由不同的部門分段分職責管理,造成大家也只從自己的管理職責來考慮。鑒于企業和行業考慮的出發點有局限性,核工業更應該站在國家戰略的層面來考慮,不論行業也好,企業也好,都必須服從國家的戰略,而且要打破企業之間的原有利益格局。核這個行業利益有點特殊,一是比較重要,是國家戰略行業;二是比較敏感,觀點也很多。我認為,現在核行業的調整已經得到高層的重視。
從具體方案來看,提出不同觀點的也很多,我們會服從國家的決定。但如果要問我采取什么方案,我會說,按照三中全會精神組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家資本投資公司這種模式是最適合核工業的,這并不是站在企業立場來說,而是站在國家的立場上,應該按照三中全會走這條路。當然,關于改革,喊得太早了不行,喊得太遲了也不行。我不知道現在是早了還是遲了,但至少引起了大家的重視。
由市場選擇何種技術
《英才》:未來華龍一號是否會參與國內市場的競爭?
孫勤:今后百萬千瓦級的技術,有生命力的可能是華龍一號和AP1000,實事求是地說,我們原來在研發華龍一號的時候并沒有想和AP1000競爭。現在AP1000主要是工程上不成熟,真正成熟了以后,還是有一定先進性的。華龍一號目前的定位是先走出去。
我有兩個觀點,第一,AP1000和華龍一號各有特點,未來會用哪個,還要看市場的選擇;第二,中國的核電技術不能裝在一個籃子里。中國百萬千瓦機組的技術不可能也不應只有AP1000或CAP1400,因為要避免“共模”效應。
《英才》:目前華龍一號的造價是個問題?
孫勤:這要看怎么來計算,首臺機組造價肯定要相對高一些。原來首臺AP1000的造價由于工期要拖3年,沒法算了。看AP1000的競爭力,關鍵是否能做到模塊化生產,未來還是會有降成本的空間,現在談成本沒有意義。
根據國家的標準,核電的標桿電價是每度電0.43元,首臺首套機組成本高一些,但最終生產是要按照國家的標準,這是市場檢驗。長期來看,AP1000有降價空間,華龍一號也有降價空間,但現在沒建成還很難比較。我認為這兩種技術發電成本未來都會在0.43元以下。
核電為何高利潤
《英才》:未來核工業產業鏈中投資強度最大的是哪個領域?
孫勤:產業鏈中投資強度最大的不是核電也不是核燃料,而是后處理。后處理的投資,大家可能不了解,不像核電,發電就能夠看見回報,后處理是需要國家和產業進行支持的領域。
核電實際上比較容易找到資金。大家都愿意投,現在很熱門,有人天天在盯著核電的股票上市,所以核電融資比較容易。而后處理不是這樣,舉例來說,我們正在和國外公司談一個800噸規模的后處理廠,談下來可能要千億人民幣這個數量級。這樣的廠子可能每10年就要建一個,這種投資可能就不是投資者愿意投的。現在好在有了后處理的資金支持政策,從核電電價中每度電中提了兩分六,專門建立了后處理基金。
《英才》:核電行業的投資回報率高是否是政策傾向的緣故?
孫勤:目前核電投資回報率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政策因素。待核電發展到了一定規模和產業化運作的時候,一些政策會逐步退出。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就不支持核電行業了,有可能支持的方式改變了。
但隨著政策支持力度的減弱,核電行業也會進入另一種常態。由于現在尚處于技術過渡期,政策還不會改變。技術成熟后就會有新的政策出來。比如說0.43元的核電電價,就是市場導向。以后企業不抓管理,不抓技術創新,效益就上不來。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