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汽車令人詫異的進入“為規模所累”名單,讓我們試著以柯林斯的管理智慧為豐田危機開出藥方
盡管過去10年來有眾多超大型明星企業—從星巴克、戴爾到通用電氣和摩托羅拉—星光紛紛黯淡,但對規模的迷戀卻從未停止。最新也是最令人詫異的進入“為規模所累”名單的,是豐田。
最近的大規模召回事件不僅讓豐田賴以上位的質量金字招牌褪色,更讓長期以來企業“做大”還是“做強”的討論進入新階段:如果一個企業既大又強,但仍出現衰落癥候,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豐田早就具備規模競爭力,并在2008年超越通用汽車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制造商。無論制造工藝,還是盈利能力,它多年來都是汽車業的標桿。但在豐田社長豐田章男看來,按照吉姆·柯林斯最近對大企業失敗的研究,豐田可能已處在企業衰落五階段的第四階段:急于獲救。在這一階段,企業的命運仍掌握在自己手里,卻在不斷的“銀色子彈”戰略切換中迷失方向,最終在恐懼和狂亂中加速走向它最想避免的第五階段:衰落或死亡。
豐田章男的看法發表于去年10月。當時在很多豐田的長期觀察者看來,具備強烈危機管理基因的豐田可能夸大了它的困境。但今年初的大規模質量危機卻表明,豐田章男并非在杞人憂天。
這就需要回到柯林斯所分析的大企業衰落前三階段。第一階段:視自己成功為必然。事實上,很多成功案例都不乏運氣因素。意識不到這一點的人,會高估自己的優點和能力。好的領導者則會保持某種程度的非理性恐懼。第二階段:無節制貪大——更大規模、更高增長、更多喝彩……陷入這一階段的公司偏離了最初讓它們變得偉大的有節制的創造力。盡管自鳴得意和抗拒變化對任何成功企業都很危險,過度擴張通常是大公司走向衰落的關鍵癥候。第三階段:否認風險。在這一階段,領導者們忽視消極數據、強調積極數據,責怪外部因素造成挫敗,而不是自己來承擔責任。
過去10年來,豐田在表面上一直保持謙卑,實際上則加大油門,以非常危險的速度實現擴張:產量由2000年的570萬輛迅速躍升至2007年高峰時的950萬輛。最終,對市場份額和利潤的狂熱壓倒了對消費者需求的體察,過多的產品線讓著名的豐田生產方式也不堪重負,難以控制其供應鏈,維系穩定質量。而支撐這種狂熱的,正是豐田高層所承認的“相信自己能做好任何事情”。
要從衰落第四階段實現逆轉,柯林斯開出的是頗為保守的藥方:企業領導人需要堅定、自律、在壓力下保持冷靜,仔細篩選事實以做戰略決策。通常而言,一個清楚知道企業長短板的“內部人”更能阻止下降螺旋。
看一下近些年一些大公司的成功復興經驗:IBM拒絕了來自華爾街的拆分提議,認定自己的長項在于提供IT服務;惠普摒棄了龐大的擴張計劃,轉而強調公司的運營效率和執行力;施樂抵住了破產和砍掉研發的建議,指出回歸偉大同時需要強硬的成本縮減和長期投資。即便在汽車業,福特和日產的案例也清楚表明:抑制雄心、回歸本源便是最好的復興方案。
即便困頓如此,在很多汽車業人士看來,豐田仍是一個偉大的企業。這種判斷有其情感邏輯:豐田對汽車產業乃至全球制造業的影響是如此獨特,以至于很難有其它公司能夠填補它的空白。現在,豐田是時候需要向世人證明:真正的偉大和一般意義上的成功的區別并不在于如何善于抓住機會,而是從挫折甚至是巨大災難中復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