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一架日本航空公司的飛機(后)在日本東京羽田機場滑行。新華社/美聯 |
新華網上海1月22日電(賈遠琨、李爍)日本航空公司,這個昔日亞洲最大的航空公司,于當地時間19日17時向東京地方法庭提交了破產保護申請,該公司在重組的同時將維持日常經營。
“內憂外患”導致日航淪落到申請破產保護的境地,面對同樣遭受金融危機沖擊、激烈的行業競爭、經營成本不斷提高等困局,中國民航業除了抓住市場機遇之外,更應當從日航“隕落”這面“鏡子”中,照出自身的欠缺和不足。畢竟,在市場經濟的強大作用力下,沒有自身積極的變革與完善,任何外界的援助都難以扭轉困局。
內外交困 日航未能擺脫破產“囚牢”
一家資產僅相當于一架波音787客機的航空公司很難讓人聯想起它昔日的輝煌。成立于1951年8月的日航歷史悠久,是排名全球第三的航空公司。然而,其精心構建的通往全球各地的航線網絡“大廈”,在金融危機爆發1年多之后轟然倒塌。
日航航線網絡廣闊,延伸至亞洲、歐洲、北美洲以及巴西、澳大利亞等,但廣闊的航線網絡卻沒有使日航繼續保持全球領先的地位。
2009年11月,日航國內航線乘客流失量增大,同比降幅達12%,為314.682萬人次;國際航線的乘客同比減少5.8%,只有85.4785萬人次,連續兩個月同比大幅下滑。如果說,旅客量的流失是全球航空公司因遭遇金融危機而共同面臨的問題,那么日航內部存在的管理和經營問題則使日航承受了更大的經營壓力。
內部經營管理不善是日航破產的重要原因之一。上世紀80年代,日本資產和股票泡沫破裂時,在外國度假地、酒店業的風險投資給日航帶來了難以彌補的創傷。有媒體指出,日航新開辟的許多盈利能力較差的新航線也成為日航的沉重負擔。
高鐵的大量開行,讓航空公司在“短途經濟”的市場拉力賽中“折翅”成為一種必然。日本高速鐵路“新干線”的商業化密集運營,成為日航除了同行業之外的另一競爭威脅。
此外,航油套期保值在2008年油價大幅下滑之時,也使日航蒙受了巨大損失。
盡管在過去10年,日航接受了一次又一次來自政府和金融機構的“救援”,但最終日航仍然沒有逃出破產保護的結局。
沾沾自喜還是充滿憂慮?
2009年,中國航空業經歷了行業巨虧、慘烈競爭和并購風波,在艱難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年后,終于擺脫虧損,實現利潤總額122億元人民幣,同比扭虧增盈達382億元人民幣。
根據國際航協發布的消息,2009年全球航空業整體虧損110億美元,可以說,中國航空業在全球航空業中是一枝獨秀,成為全球航空業寒冬中少有的亮麗風景。
在日航遭遇破產危機之時,國內航空業有關人士即指出,日航如果破產是中國航空業的機會。比如,中國航空公司可以搶占中國往返日本的航班市場份額,以拓展自身的航線網絡資源。
然而,面對“老牌”航空公司的倒下和目前已呈現“回轉”的經營業績,中國航空業應當沾沾自喜嗎?
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是,近年來,國內航空公司也面臨嚴重虧損、資不抵債的壓力。根據2008年中國三大航空公司的年報,國內航空業三巨頭共計虧損近300億元人民幣。
盡管經過2009年的努力實現盈利,但是應當看到,日航所面臨的金融危機的沖擊、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高速鐵路帶來的巨大挑戰都是中國航空公司同樣面對的。
此外,起步較晚的中國航空公司在未發展成熟之時,就遇到了外籍航空公司的強勢競爭,隨著國內競爭國際化趨勢愈演愈烈,中國航空公司所經受的考驗將有增無減。
而國內一些航空公司還在“鋪攤子”“搶地盤”,將觸角伸向機場、酒店、造船等行業,且不說這樣的“綜合體”是否能夠做成各個行業的精英,其主營行業的盈利能力怎樣都令人懷疑。
通過日航這面“鏡子”,中國航空業除了把握市場機遇之外,更應該看到這面“鏡子”照出了自己的哪些“傷疤”?
專家建議完善市場退出機制
日航計劃3年內完成重整,包括把現有的110家子公司減少至57家,集團員工削減三成,大約15700人。或許若干年后,人們又可以看到一個重整旗鼓的日航。
從日航的案例可以看出,在市場的強大作用力下,一味地注資不能改變企業破產的命運,而真正擺脫困境需要企業謹小慎微、如履薄冰,積極應對來自于國內和國際的風云變幻。
專家提出,完善行業的退出機制,試行破產保護以激勵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是一項有益的嘗試。
破產保護是指不管債務人是否有償付能力,當債務人自愿向法院提出或債權人強制向法院提出破產重組申請后,債務人要提出一個破產重組方案,就債務償還的期限、方式以及可能減損某些債權人和股東的利益作出安排。
中國政法大學航空與空間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起淮說:“破產保護是一種救濟手段,不僅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債權,保護債權人利益,還能維護債務人利益,并為其創造東山再起的機會;它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能夠起到一定程度的約束作用,而且也能協調社會公共利益。”
國際上,有不少公司通過破產救濟“死灰復燃”,張起淮說,在中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當今,在沒有企業自身變革、完善的情況下,任何“兜底”的方式都不能使企業獲得重生。完善市場退出機制,不僅能夠保障市場的健康發展,還能夠幫助企業徹底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