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路了,就不怕路遠
——《傳媒》雜志創刊十周年座談會側記
9月16日,北京,天高云淡,紅色的國旗和燈籠飄揚在藍天白云下,格外喜慶。在建國六十周年前夕,新聞出版總署15樓會議室高朋滿座,總署領導和業界嘉賓們出席《傳媒》雜志創刊十周年座談會,回顧中國傳媒的成就,解讀新聞出版業改革進展。
十年風雨兼程 《傳媒》伴隨傳媒
1999年7月,一位戴著眼鏡、目光堅定的中年男士登上了一本雜志的封面,這本雜志不是人物類期刊,也不是時尚類期刊,而是由新聞出版署(注:現為新聞出版總署)主管的中國第一本報刊管理刊物——《報刊管理》。
時任新聞出版署副署長梁衡撰寫的《為了管理,為了繁榮》發刊詞,道出了這本雜志的誕生背景、宗旨和目的。改革開放后,中國報刊業的活力被激發出來,并呈蓬勃發展之勢,隨著晚報復刊,報業廣告恢復,都市報興起和報業集團化,報紙的種類、廣告額及報紙產多元化經營取得了顯著進步。1978年至1998年,報紙種類由69種增加到1959種,期刊由930種增長到7916種;報業廣告收入由1983年的7000萬元增長到1998年的100多億元;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成立兩年后,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南方日報報業集團、光明日報報業集團、經濟日報報業集團等也相繼成立。與此同時,新聞出版署1987年成立以來,先后制定了40多個法規文件,以規范、管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報刊業發展,并醞釀著打造一個宣傳渠道,為報刊業提供法規服務和管理服務,公布政府管理文件,探討報刊出版規律,為報刊界樹碑立傳,為報刊史寫實存真。
與很多報刊創辦伊始之艱難一樣,《報刊管理》創辦之初,“無資金、無設備、無場地”,場地的租金是《英語輔導報》捐助的,辦公桌椅是另外一家雜志社淘汰的。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以史占旗、李曉燕同志為首的創業團隊,將雜志辦得有聲有色,有家有業。創刊后的兩年時間里,廣電媒體和互聯網等傳媒業相繼發力,在媒體變革大潮中成為出色的“弄潮兒”。湖南經視作為湖南電視臺的改革試驗田,迅速取得成功;2000年,新浪網、搜狐網等網絡公司相繼納斯達克上市。《報刊管理》雜志順勢而為,于2001年1月更名為《傳媒》,以“服務傳媒”為宗旨,將內容覆蓋報刊、廣電、互聯網等整個傳媒業,并于2003年、2007年兩度改版,調整傳媒行業期刊以“零散編稿”為主的內容模式,緊跟相關部門的部署,緊跟國內形勢,緊跟市場需求,實行編輯和采寫兩條路,以鮮活的形式、細致的筆法和精煉的版面,采寫了50余個大型傳媒專題報道,及時報道總署、總局政策,解讀傳媒案例,共享傳媒經驗。
與此同時,2005年,分眾傳媒、百度等新媒體發展迅猛,而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的發展相對緩慢,報紙的廣告增長率首次低于GDP的增長率,“報業寒冬論”等言論開始出現。為了加強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交流,為促進傳統媒體創新發展,《傳媒》雜志“跳出雜志辦雜志”,于2006年3月在上海舉辦“首屆中國傳媒創新年會”,為業界搭建交流觀點、理念和經驗的高端平臺,時任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石峰專程前往上海發表《創新,傳媒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的演講。之后,《傳媒》雜志在北京先后舉辦第二、三、四屆中國傳媒創新年會,以及中國報刊經營模式創新論壇、中國地市報發展高峰論壇等活動,為傳媒業界的改革、創新、發展解讀政策、解析案例、分享經驗、共享理念。其中,“中國傳媒創新年會”等活動已成為傳媒業界廣為認可的行業盛會。
2008年末到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性金融危機愈演愈烈,歐美一些老牌的傳媒集團相繼破產,對中國經濟和傳媒業帶來嚴峻的挑戰,報紙、電視、期刊等媒體的經營壓力逐漸增大,其中,2009年前3個月中國報業的廣告收入同比下降30%左右。為挖掘傳媒突圍良策,《傳媒》雜志應時舉辦了2009中國傳媒產業經營管理論壇,以“金融危機下的中國傳媒管理”為主題,與傳媒業界領軍人物一起探討有效、實用的傳媒管理經驗,堅定傳媒管理者的信心,促進傳媒產業合作。
《傳媒》雜志在服務傳媒、推動傳媒產業發展的同時,自身也取得了較大發展,從一本面向報刊領域的行業管理刊物發展成一份面向整個傳媒行業的旗艦刊物。
認可與期盼 傳媒人獻策《傳媒》
9月16日,新聞出版總署15樓會議室里,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與出席座談會的《傳媒》老同志一一握手,高度肯定《傳媒》雜志十年來所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貢獻。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發來題詞祝賀:辦好傳媒,為提升我國文化傳播力而奮斗。
李東東說,十年來,《傳媒》雜志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服務大局、服務業界的辦刊方向,緊扣時代脈搏,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圍繞新聞出版總署黨組的中心工作,及時反映傳媒業界的呼聲,在營造傳媒業良好輿論環境和樹立傳媒業良好形象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中國記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翟惠生要求《傳媒》雜志繼續保持“服務傳媒”的特色,堅持和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宣傳傳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和宣傳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利用現代化手段,實現有效傳播,覆蓋更多受眾,做出新聞界主流期刊的貢獻。
梁衡指出,作為新聞出版總署的刊物,《傳媒》在宏觀政策、宏觀理論方面大有可為,一方面,在權威解讀新聞出版業政策方面沒有替代者;另一方面,在傳媒運作轉型、傳媒文化轉型和傳媒管理轉型等三方面可發揮更大影響力。中國期刊協會顧問、傳媒雜志社顧問張伯海說,十年來,《傳媒》雜志對媒體的時代變化感應敏銳,對媒體的發展跟蹤迅速,凝集傳媒業的智慧和銳氣,為傳媒業的創新發展和經驗交流孜孜不倦,希望《傳媒》雜志“進一步講究實效、進一步講究讀者調研、進一步講究創意”,進一步促進傳媒業發展。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陳剛說:“《傳媒》雜志以雜志的形式展現了新聞出版總署的形象,讓業界對總署有更好的、更親切的了解;同時將總署的政策、業界的案例經過思考整合,上傳下達,有效地傳播了聲音、思想和觀點。”清華大學媒介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崔保國已與《傳媒》雜志合作5年,“5年來看著《傳媒》雜志一步一個臺階,已成為一本定位科學化、發展專業化的刊物,建議《傳媒》雜志探索和引導傳媒的新思想,即現有執政體系、執政理念下的傳媒理念及科學主流的傳媒體系和價值觀”。
天津市河東區區委書記,天津日報報業集團原社長、總編輯張建星是《報刊管理》創刊號的封面人物。擔任區委書記后,他對輿論導向、新聞的真實性和“三貼近”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建議《傳媒》雜志“站在全局看傳媒”,以深入、專業、真實贏得受眾和市場,實現可持續發展。北京青年報社社長張延平希望《傳媒》雜志加大對新聞出版總署的改革政策和業界的具體改革措施的報道力度,以得到更多指導性意見和案例;希望《傳媒》雜志在精神上給傳媒人支持,分析傳媒業競爭形勢,探討傳媒業發展出路,以堅定傳媒人尤其是報人的信心;希望《傳媒》雜志在提升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質、道德、能力方面予以指導,以讓更多的記者成為專家型的新聞工作者,提高媒體公信力。
世通華納移動電視傳媒集團常務副總裁崔斌曾擔任上海青年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并于2006年承辦《傳媒》雜志舉辦的首屆中國傳媒創新年會。他說:“我從《人民日報》到任職于世通華納移動電視,應該說是從中央的機關報到了市場化的都市報,從首都北京到經濟中心上海,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應該說每個階段都能從這本雜志當中吸取非常有益的營養。”瑞麗雜志社總編輯羅佳對《傳媒》雜志在內容和經營上的導向、專業、創意和務實非常贊賞,她說:“媒體的內容是公路上永遠要跑的車,但我們要讓車有一個好的性能。”天仁報業集團總裁包天仁也希望《傳媒》雜志在關于轉企改制方面的報道更加鮮活、生動。
另外,在《傳媒》雜志創刊十周年之際,李東東、翟惠生、邵華澤、范敬宜、梁衡、張伯海等領導親筆題詞祝賀,鳳凰衛視、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廣東電視臺等近百家傳媒單位發函祝賀。
新聞出版業改革 《傳媒》服務傳媒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傳媒業處于難得的戰略發展機遇期,但也面臨著來自經濟、科技、國際競爭等方面的嚴峻挑戰。在經濟方面,2008年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給實體經濟帶來沖擊,傳媒業的經營創收壓力增大;在科技方面,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快速發展,給傳媒業帶來了深刻的革命,傳統媒體的改革創新迫在眉睫;在國際競爭方面,包括報業、廣電在內我國傳媒業在國際上的傳播力、影響力仍然很弱,文化傳播力和軟實力的提升任重而道遠。因此,傳媒業的體制機制改革頗受期待和關注。
在《傳媒》雜志創刊十周年座談會上,李東東與出席代表交流新聞出版改革情況時指出,如何通過改革創新實現科學發展,成為傳媒業面臨的重大課題。管理部門和業界都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來共同推動傳媒業的改革、創新和發展。
李東東介紹,報刊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已出臺,將于2011年12月31日完成非時政類報刊的改制工作。
李東東說:“我覺得企業強、導向正、貢獻大、人心穩、收入多,是改革的要義,也是改革成敗的關鍵所在。”她表示,改革要實現“企業要改強而不能改弱,導向要改正而不能改偏,人心要改穩而不能改亂,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要改大而不能改小,員工收入總體上要改多而不能改少”的效果,只有達到這樣的效果才是成功的改革。
李東東對《傳媒》雜志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做了部署,要求《傳媒》雜志繼續緊跟新聞出版總署的部署,密切關注新聞出版業改革,傳達總署的改革精神,解讀傳媒業改革發展案例,為業界提供政策導向和運作措施,服務新聞出版業改革,不僅要成為業內外了解國家傳媒政策走向的窗口,也要成為傳媒業界群策群力、共謀發展的平臺。
李東東說:“《傳媒》雜志要適應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推進體制改革的新要求,把宣傳政策、引導輿論同深入研究當今世界傳媒業的深刻變化結合起來,同深入研究我國傳媒業改革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結合起來,同研究回答傳媒業界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結合起來。同時要著力宣傳傳媒業積極應對挑戰、深入推進體制改革的成功經驗和先進典型,通過深入扎實、生動形象的宣傳報道,更好地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堅定信心、振奮精神。”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所長、傳媒雜志社社長郝振省表示,傳媒雜志社將緊跟總署部署,為傳媒業界的改革、創新盡心盡力,服務傳媒,發揮行業守望者和引領者的作用,同時在雜志社內部進行體制、機制改革,實行品牌延伸策略,吸納社會資本,向傳媒上下游產業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