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強為何引發“唱空”聲 權威人士談中國企業500強
楊杜(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2009中國企業500強的業績只能是差強人意,這些企業活干得慢了,錢賺得少了,但飯吃得多了。中國大企業的紅利,不少是資源紅利、行業紅利、人口紅利、政策紅利,這是老天爺、老祖宗、老百姓給的紅利,而較少是經營管理紅利。中國企業還要學會在GDP增長率低于5%的情況下開展經營。
李榮融(國資委主任):現在的中國企業500強實際上還只是“500大”。企業不僅要做大,更重要的是要做強。強而不大,沒有足夠的影響力,但不至于垮;大而不強,遲早要垮,垮的影響卻會足夠大。
熊曉鴿(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全球常務副總裁兼中國總裁):從500強的構成看,中國經濟結構還需要長期調整。美國前10位最賺錢的企業中有5家是IT企業,而中國500強前十名中,有6家是銀行。這說明中國企業還需要將IT與制造業相結合,同時中國也需要減少企業使用資金的成本。
李綱(咨詢企業埃森哲大中華區主席):一些中國高管的情緒令人憂慮,流露出自滿,認為西方管理經驗不適合中國,只顧眼前。還有一種是自信,認真吸取金融危機教訓,尋找長遠機會,進而參加游戲規則的制定,這是可取的。
王基銘(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執行副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在金融危機中,相比之下美國企業500強、世界企業500強受到的沖擊要明顯大于中國企業500強。所以,這并不能說明中國企業500強的綜合競爭力有了實質性的提高,而是中國企業的政策環境、國內市場環境比較好。與世界級大企業相比,中國大企業成長的歷史還比較短,在資源配置、創新能力、國際化經營、商業模式、企業文化等方面,還存在相當的差距。對此我們必須要有科學的分析和客觀、正確的估計。
莊健(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這一消息雖然可喜可賀,但中國500強企業看似強大,其發展的可持續性以及企業機制的完善程度卻仍顯不足。國外大型企業在全球經濟衰退中疲于掙扎,而國內經營環境相對較好,有助于中國企業的上升。必須同時看到,中國目前處于工業化階段,企業在快速成長,且速度快于美國。中國的私營企業雖然數量龐大,為吸收就業和促進國內企業競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在中國整體企業中,私企所占份額仍然有限。(據新華社)
500強鏡子里映照出的民企困境
彭興庭
“中國企業500強”就像是一面鏡子,它照出的,不僅僅是經濟形勢和我國企業的實力,也照出了市場經濟背后隱身的行政權力。
在這份“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怪胎,那就是諸如沈陽鐵路局、北京鐵路局等各個鐵路局,他們竟然也成為500強企業之一。按照1990年7月頒發的《鐵路法》,鐵道部屬于國家機關,但又以企業的身份組織全國鐵路的生產和經營活動,安排產、供、銷。各鐵路局是鐵路運輸企業,卻又行使一定的行政機關管理職權,甚至還有公、檢、法,擁有司法權。鐵路法人是企業法人還是事業法人,這在國內一直沒有得到澄清。若將這十幾個鐵路局加在一起,鐵道部可能是中國最大的企業了。
這份榜單的吊詭之處正在于此。事實上,每個頭頂國字號的國有企業何嘗不是這樣。他們的領導頂著副部級的帽子,擁有國家給予的管制權和壟斷權,他們在市場中翻云覆雨、牟取暴利。更重要的是,國企的壯大,也同時意味著民企的相對削弱。在這面“中國企業500強”的鏡子中,也看到了民營企業的生存困境。
到目前為止,民營企業吸納就業人口已超過1億,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超過60%。改革開放30年來,民營企業從最初的小攤小販,歷經重重阻礙終于長成撐起國家經濟半邊天的大樹。但是,很長一段時間里,民營企業就一直都被視為國有、集體經濟的“補充”,所有制的歧視無處不在。在融資領域,我國證券市場建立的初衷,就是為解決國企資金困難而作的嘗試。直到今天,在部門利益的阻礙下,許多行業仍然設置了過高的進入壁壘,形成壟斷暴利,而民營企業則只能在夾縫中生存。
有人曾對各種類型企業的平均壽命作過統計,世界500強企業平均壽命為40年,跨國公司平均壽命為12年,中國大中型企業平均壽命7-8年,而中國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只有2-3年。這種現象的存在固然可以歸結為民營企業缺乏戰略管理和有效的組織構建,但是,其中的體制性因素我們也不能忽視。(福建,博士生)
利潤超美國透支了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潛力
武潔
2009年是個特殊的年份,全球金融危機在這個年頭重創國際巨頭。《財富》雜志公布的上半年美國企業500強凈利潤僅為989億美元,較上年大幅縮水84.67%,創下該榜單問世55年以來的最糟糕記錄。某種程度上,中國企業500強此時超越美國同行,很大程度上不過是沾了特殊時期的光罷了。從這個角度來看,作為特殊背景下的現象,若得出中國企業盈利能力超美國的樂觀結論來,顯然太過倉促,至少也是樂觀得太早。
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中國企業其實同樣需要去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在同樣的困難時期,中國企業500強依舊能夠實現凈利潤1706億美元,接近美國企業500強利潤的兩倍,其中功績,也不應全盤抹殺。不過,仔細研讀中國企業500強的榜單,整個500強榜單中幾乎成了大型國企的聚會,盡管也有華為、沙鋼等民營企業上榜,但終究是屈指可數。至于前十位則盡為國字頭大企業所占據,中石化、中石油、國家電網、中移動等壟斷國有企業更是穩居前列。當本該表征創造社會財富能力的凈利潤,到了中國卻成了壟斷企業的利潤顯示時,如此凈利潤超美國,未必是國民之福、國家之幸。
此外,通過比較中美企業500強的利潤率,2009美國500強企業營業收入為10.69萬億美元,中國企業500強的營業收入總額為3.68億美元,僅僅以美國同行營業額的34.42%,卻取得了接近兩倍的利潤,中國企業500強的利潤率幾乎達到了美國同行的6倍。而按理來說,企業的利潤率本該與一國的經濟發展程度和勞動力價格成比例,作為經濟發展程度遠低于美國,勞動力價格水平更是無法與美國同日而語的中國,500強企業的利潤率竟然是人家的6倍。當中國500強企業攫取了過度的利潤時,掏空的不僅是國民的錢袋子,更嚴重擠壓了中小企業的利潤空間,透支了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潛力。
基于上述視點,企業盈利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固然是好事,但是,靠壟斷與暴利換來的中國企業500強利潤超美國,卻恰恰暴露出中國經濟的問題。無論如何,利潤和暴利不應被混為一談,透支未來經濟的國企利潤暴利化傾向更應得到有效約束。(江蘇,醫生)
人家的壟斷和我們的壟斷不一樣
王偉
500強名單中,前50名,只有沙鋼集團、華為、海爾和聯想四家不是國有企業,前25名全是國有企業,而且基本是國有壟斷兼資源型企業。這和美國企業500強不可同日而語,人家都是私人的、非壟斷的。我們的壟斷企業利潤怎么來的,我們都很清楚。當然,或許有人反駁說,美國企業500強很多也是壟斷企業。但人家的壟斷和我們的壟斷不一樣:美國的是技術壟斷———靠自身技術優勢打拼的,人家壟斷的是高科技;我們的是行政壟斷———靠國家賦予的權力而壟斷,我們壟斷的是資源。
很多不同意我的觀點的朋友會說:我們國有企業的利潤上交國家,有什么不好?誠然,部分國有企業的部分利潤是上交國家了,但上交之后,這些錢怎么花掉了?一個例子可以說明問題:現在很多地方政府辦公大樓富麗堂皇,耗費不菲“三公消費”更是驚人,有學者推測每年在9000億左右。另一方面,由于國家財政投入不夠,民眾收入增長緩慢,社會保障體系遲遲建立不起來,醫改、教改不到位,一些民眾看不起病、上不起學、買不起房,養老金缺口大,不敢消費。
中國500強凈利潤超過美國企業500強,更深層的不同在于兩種理念:藏富于民,還是藏富于國。美國企業500強的凈利潤在降低,說明美國是藏富于民,而我們是藏富于國。就拿成品油價格來說,美國人均收入是中國人均收入的數十倍,可美國的成品油價格卻低于中國的成品油價格。
再拿房價來說,美國人工作四五年就能買得起房子,我們工作一輩子不一定能買得起。很明顯,按照收入來說,這是不正常的。如果我們想到我們的成品油和土地都壟斷在政府手里,價格并不由市場需求決定,就不難理解了。同樣不難理解的是,為什么中國的煉油技術和企業效率均遠遠低于美國同行,而利潤卻遠遠高于后者了。
無數中外歷史證明,藏富于民,讓每一個社會個體都成為財富的主人,這才是實現擴大內需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道。事實上,只有從藏富于國走向藏富于民,百姓才有消費的熱情,公民才有創新積極性,國家才能最終長治久安。這個道理早在春秋時期,管子就詳細論述過。如果說,以前國家弱小,需要藏富于國,集中力量辦大事,可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日益增強,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該藏富于民了。(廣東,媒體工作者)
我們為何有大企業無大品牌
徐光木
中國企業500強,決定企業實力和名次的,不是企業的科技競爭力和管理水平,而是其背后的國字號背景和掌握資源的能力。這就導致了這樣一種后果,中國企業500強的實力都很強,在收入利潤率等績效指標方面甚至都超過了世界及美國500強。可是,我們最大的軟肋是,有大企業,有的只是龐大的身軀,卻沒有大品牌,且不說世界級的大品牌,就連在國內叫得響的品牌也很少見。人家呢,有大企業,也有大品牌,還有一些頂尖品牌的生產企業甚至根本還算不上大企業。比如美國的花花公子、圣約克是大品牌無可爭辯,可它們卻遠遠算不上大企業。
究其原因,是我們的一些500強并不想要去創造自己的品牌,而且根本就沒辦法創造品牌。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的500強企業多是能源型(如石油、鋼鐵、煤炭、電力)、行政型(如各地方鐵路局,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鐵路局這樣的企業根本就不能算作企業)、國家壟斷型(如各大商業銀行)和城市壟斷型企業,制造和銷售的不是“產品”,而是生產產品的原料或某種形式的公共服務。這樣一來,中國企業500強當然也就無法打造自己的品牌了。
品牌是一個企業,特別是一流企業的靈魂,如果沒有品牌,就好像一個人沒有個性和奮斗目標,就算威力再大、實力再強,可連行進的方向和動力都沒有,哪里才是成功的彼岸呢?當然也就無法成就大業。
我們常常說中國企業沒有大品牌,問題的關鍵也就在這里,企業性質和企業規模的無限度擴張導致企業不可能專心做好品牌,以中石油、中石化為例,我們如果說“中石油牌天然氣”、“中石化牌汽油”一定會遭人笑話。技術含量太低,缺乏個性方面的東西,注定培養不出大品牌。反觀中國企業500強中的那些星星點綴般的高科技和民營企業,反倒是它們讓國人看到了未來的希望,他們能夠在“國手”林立的龐然大物中間找到一個角落生存下來,就已經非常非常不容易。我們也只能希望,在明年、后年和未來更多年,這樣的高科技企業和民營企業能夠更多一些,站得更高一些。(湖北,職員)
2009中國企業500強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5日發布了“2009中國企業500強”、“2009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2009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和“2009中國企業效益200佳”的名單。
在“2009中國企業500強”中,中石化以逾1.46萬億元的營業收入名列榜首,中石油和國家電網公司分別以逾1.27萬億元和逾1.14萬億元的營業收入緊隨其后。工行、中國移動、建行、中國人壽、中行、農行、中化集團分列第四位至第十位。
2009中國企業500強的營業收入總額達到26萬億元,比上年提高了19.7%,入圍門檻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13.21%。而它們的納稅總額為1.91萬億元,占全國稅收總額的35.2%,就業人數2581.99萬人,同比增加128.60萬人,同比增幅為5.2%。
研究同時顯示,中國企業500強在世界500強中的占比繼續提升。我國企業入圍世界500強的數量已超過英國,達到創紀錄的34家,其中沙鋼是首家入圍世界500強的中國民企。而2009中國企業500強的營業收入總額折合36805億美元,相當于世界500強的14.62%,這一比重比上年提升了1.95個百分點,相當于美國企業500強的34.42%,比重也同比提升了6.22個百分點。而2002年,中國企業500強營業收入僅相當于世界企業500強的5.3%,相當于美國企業500強的10%。
而在金融危機中,中國企業500強也體現出足夠的韌性。2009美國企業入圍世界500強的數量比上年減少13家,而中國企業入圍數量增加了8家。而從虧損面和利潤面看,2009中國企業500強也優于美國企業500強。2009年美國企業500強中有128家虧損,虧損額達5193.2億美元;2009中國企業500強中有33家虧損,虧損額為139.3億美元。2009美國企業500強凈利潤989億美元,同比下降84.67%;2009中國企業500強凈利潤1706億美元,同比下降12.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