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企業數據的來源,李牧群告訴記者,在經濟普查年度,國家相關部門會把所有的數據匯總起來,進行總體核算。而一般情況做不到那樣,采取定點上報和抽樣調查相結合的方式。
規模以上的企業會定點上報相關數據。問題來了,規模以上的企業會定點上報(姑且認為上報數據真實可靠),那么,規模以下的企業呢?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小企業。國家統計局一般是采取抽樣的方式獲取數據,如何保證抽樣的代表性?“統計局并沒有公布對小企業的抽樣情況,都是什么企業,一共多少家企業,分別什么情況,等等。但抽樣的難度是顯而易見的。比如說,企業今天還在,過兩天就倒閉了,或者經營別的了,改頭換面成一個新公司、新工廠。就小企業而言,能持續被采樣的,一定是生產經營狀況比較好的。生產經營狀況不好的,你就采不到樣。中國這么大,東西部、沿海和內陸地區,都有差異!崩钅寥赫f,因為上述原因,抽樣結果應該會比實際情況要好一些,“這樣的偏差不是人為的,而是由采樣樣本造成的,避免不了!
采取抽樣的統計方式比較普遍,這在國際上也是通行的。李牧群提醒說:關鍵是要保證抽樣的客觀性和樣本的代表性,要把握好樣本的組成,國有大中企業占多少,規模以下企業占多少?不能說,所有抽樣的都是容易拿到數據的大型企業,一些比較煩瑣的拿不到的企業就被忽略了!巴雎允蔷驼鎸嵉囊徊糠。盡管大中企業的數據也是真實的,但如果把這個作為衡量中國工業整體或者某一行業整體時,就存在偏差,以偏概全!
這就是局部真實與整體真實之間的矛盾,具體個別數據是真實的,但不一定能真實地反映整體情況。
有差異很正常
統一口徑才可怕
關于經濟數據的爭議爆發后,有媒體報道,國家統計局、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主管部門國家能源局召開會議,商議將兩數據公布的渠道統一,并同時統一對數據的解讀。據知情人士透露,新公布辦法不日就將出臺。
如此看來,今后類似這樣的背離現象可能不會再出現了。但果真如此,可能會引發更多的質疑!敖y一口徑后,用電量和GDP之間的差距可能會縮小,縮小的原因是如公眾所期待的統計樣本更加科學了?還是因為其他一些人為因素?”李牧群認為,國家相關部門大可不必掩飾什么,也沒有必要牽強地進行解釋,完全可以也應該以開放的心態正視問題的出現,“不要怕人家質疑,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質疑是好事,至少表明人家是在關心你”。
在這次爭議中,國家統計局還表示,國外機構引用一些民間機構的數據不科學。李牧群認為不應該排斥民間機構的數據,“作為一個國家,要提高公信力,不應該限制數據的出口,相反,應該鼓勵不同的部門出數據,不能因噎廢食!彼f:美國沒有國家統計局,有一個國家經濟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雖然它頂著國家的頭銜,其實是一個民間機構,由大學里的一些經濟學家組成。很多不排斥民間機構出數據,“就算民間機構的數據和官方數據有偏離,也沒有關系,可以分析產生偏離的原因。數據有偏離,才能發現問題。有出入也沒問題,可以后期修正!
事實上,對數據進行修正已經不是新鮮事。比如2007年的GDP,統計局開始公布說增長11.7%,但后來國內外不少學者、研究人員紛紛提出質疑,他們認為根據發電量等其他數據,實際數值應該更高一些。后來經過進一步核實,確定是13%。
李牧群并不否認,中國近年來在統計方面取得的成就。“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做得已經很不錯了”,除了統計局,包括海關、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局等在內很多部門統計公布相關數據。而且,當爭議產生后,專家、學者、媒體都在討論,國家并沒有出什么“紅頭文件”封口,這本身已經是一種進步。李牧群希望以后政府部門可以公布更多、更客觀的數據,甚至可以把統計核算方法也公布于眾,讓大家討論是否有值得改進之處,“我覺得這是一個更積極、更開放的態度,當然,做起來有難度。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公眾必然對統計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經濟界關于中國經濟數據真實性的兩次辯論
關于1998年GDP增長率
1998年,剛經歷1997年金融危機的沖擊,亞洲經濟一片慘淡,我國也受到影響,能否保住8%的GDP增長率成為各界的關注焦點。最終,國家統計局給出的數據是7.8%。這一數據的真實性,引發質疑。
美國匹茲堡大學經濟學教授托馬斯·羅斯基(ThomasRawski)認為,當年官方GDP數據“與現實完全背離”。他估算認為,當時每年的經濟增長率至多只有2%,1998~2001年間的累計經濟增長在0.4%~11.4%的區間,而官方當時給出的數據為34.5%。
羅斯基的觀點遭到許多經濟學家的反駁,其中包括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Lardy)。他認為官方數據雖然存在一定水分,但絕沒有羅斯基說的那么大。
渣打銀行經濟師王志浩總結這場爭論認為,1998年經濟放緩程度確實比官方數據顯示的要嚴重,但羅斯基過分低估了1998年的經濟增長率。
關于2004年經濟普查
數年后,針對我國2004年的經濟普查后的調整,學界再次掀起官方經濟數據真偽之爭。
其中,香港理工大學會計金融學院經濟學副教授伍曉鷹的質疑最為強烈。他潛心研究了2004年全國經濟普查數據后認為,國家統計局利用此次普查資料對歷年經濟統計數據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將1994~2004年間各年GDP增長率平均每年上調了約0.5個百分點,并將2004年的GDP規模調升了約17%,從13.7萬億元上調至16.1萬億元。
伍曉鷹表示,對實質GDP的修正應基于價格數據,但國家統計局并沒有收集相關價格數據,他因而推斷國家統計局勾勒出一個自認為合理的GDP增長趨勢,然后調整了整體價格變化率,據此得出相應的調整數據。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賀爾斯(CarstenHolz)對此持不同觀點,并為中國統計數據的真實性辯護。賀爾斯投入大量精力深入研究了中國的統計數據上報系統,認為國家統計局已采取讓大型企業直接登錄系統填寫數據,同時直接參與并進行調查,這兩種方式可以避免地方政府虛報數據。
為什么官方數據總讓人懷疑?賀爾斯指出,問題出在很多經濟指標本身。以貨運數據為例,交通部和國家統計局均對鐵路、港口和大型運輸公司直接收集數據并進行了調查,數據是真實的。但問題在于,與鐵路不同,許多河流和公路交通由小型私人經營者掌控,并沒有被納入統計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