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抗生素“四大家族”之稱的山東魯抗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魯抗醫藥)被爆出污水排放問題,抗生素企業的污染現象再次引發關注。實際上,這不僅僅是魯抗醫藥的問題,更是抗生素行業面臨的共同難題。
新金融記者 陳一昀
魯抗“叫屈”
“媒體的報道有一些誤會,最好是以環保部門的權威發布為準。”1月8日,魯抗醫藥相關負責人對新金融記者表示,其也在等待國家環境保護部和山東省環境保護廳給出正式的結論。
兩周前,在媒體報道中,魯抗醫藥及其污水處理中心被指存在偷排、違法轉運含有高濃度抗生素污水的嫌疑,并涉嫌聯合第三方運營公司“編造虛假數據”。在媒體抽取的來自該污水處理中心處理后的外排污水的若干水樣中,除化學需氧量COD和氨氮“嚴重超標”外,四環素類抗生素殘留最高的達到53688納克每升,“是此次檢測自然水體中抗生素濃度的上萬倍”。
一時間,在外界的議論中,魯抗醫藥成為眾矢之的。而同時,魯抗醫藥也開始為自己“叫屈”。
上述魯抗醫藥相關負責人的主要觀點是:一、媒體所報道的污水處理中心為山東魯抗中和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中和環保公司),魯抗醫藥持有該公司40%股權,是參股而非控股,而且,雖然魯抗醫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水是委托該公司處理,但魯抗醫藥已多年不生產四環素,因此,報道的責任主體不應該是魯抗醫藥;二、中和環保公司具有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處理資質,可承接外來污水的處理,而非違法轉運或偷排;三、“數據沒有造假”,依據是2014年12月31日《濟寧日報》關于魯抗醫藥“處理后的水質COD和氨氮指標均低于國家規定標準”的內容。
“媒體的報道和山東省醫藥行業相關協會反映的情況確實不太一致,但具體出入在哪里,還要再去了解,現在不好說。”一位資深醫藥行業人士對新金融記者表示。但他也坦言,按道理來講,魯抗醫藥是在南水北調工程線上,是不適宜生產抗生素的,因為抗生素所帶來的污染問題不太好解決。
相關資料顯示,中和環保公司曾是魯抗醫藥的全資子公司,魯抗醫藥在2013年以公開競價的方式轉讓了其持有的中和環保公司60%股權,而最終受讓方為華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也就是魯抗醫藥的股東方。這次轉讓使魯抗醫藥獲得約4000萬元的投資收益,并為其2013年業績扭虧為盈作出了貢獻。
“不論魯抗醫藥對中和環保公司是參股還是控股,它畢竟是中和環保公司的股東,可以向中和環保公司提出污水處理方面的問題。作為一家大型制藥企業,魯抗醫藥應該站在更專業的角度關注這些問題,而不是不再控股就可以忽視、就沒有責任。”一位醫藥企業管理人士直言。
其實,這并非魯抗醫藥首次涉及污染問題。2013年12月30日,魯抗醫藥控股子公司——山東魯抗生物制造有限公司因“違反危險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有關規定”等,被環境保護部通報,并要求整改且罰款3萬元。
魯抗醫藥在2014年年初對此事的公告中曾承諾,“一定深刻反思引以為戒……確保各類污染物的達標排放”,可只不過一年,2014年年末就發生了此次的污水排放事件。
采訪期間,新金融記者聯系到山東省環境保護廳欲了解事件調查的最新進展,但其宣傳中心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尚未收到調查結果,待有結論后,其將會及時對外公布。
行業通病
除污水外,魯抗醫藥周邊的居民抱怨最多的是氣味問題。
對此,上述魯抗醫藥相關負責人并未否認,“異味是有一點,抗生素發酵的異味是一個行業性難題,魯抗醫藥所在的濟寧市西郊,以前比較空曠,后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周圍的居民多了,對氣味質量的要求也提高了,魯抗醫藥這些年在氣味治理方面也花了不少錢,接下來還要繼續治理,要達到老百姓接受或認可的范圍之內”。
然而,“承諾”容易,要切實做到有一定難度。
曾與魯抗醫藥并列稱為“四大家族”的抗生素企業是華北制藥、哈藥集團和石藥集團。
其中,哈藥集團下屬企業哈藥總廠2004-2011年由于異味問題多次被曝光,其間,當地人士對該廠相鄰區域空氣質量進行檢測的結果是,硫化氫和氨氣均超標排放,且硫化氫超標1150倍。兩年后,華北制藥也因異味受到群眾投訴而被環境保護部點名。一位在華北制藥附近居住過的市民表示,“當時那邊經常會有那種熏鼻子的氣味”。
據前述資深醫藥行業人士介紹,老百姓聞到的異味并不是抗生素污染帶來的廢氣排放的氣味,而是抗生素發酵過程中產生的硫化氫之類的氣味,即便制藥企業是封閉式作業,也難免有一些氣味跑到外面的空氣中,尤其在居民聚集區體現得比較明顯。
或是受此因素影響,目前,哈藥總廠和華北制藥均面臨搬遷問題。
早在2011年3月,哈藥總廠就對外宣布了“5年內搬遷已成定局”的企業規劃。
而2014年9月《哈爾濱市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指出,在2014年年底前制定出哈藥總廠等高污染企業的環保搬遷方案。可見,哈藥總廠的搬遷計劃在前3年多的時間里似乎進展不大。
“(之前)都是在進行可行性論證,項目真正開始實施是2014年。”哈藥集團相關負責人對新金融記者表示,由于新廠區的建設需要過程,而且項目的投資比較大,新廠房要按照國家新版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要求建設,比較復雜,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事。
至于氣味問題,該負責人坦承,老廠區的工藝設施不太先進,有氣味,后期也投入了費用治理,而新廠區采用的是高標準和新技術等,會避免這些問題。
在2014年6月《石家莊市長安區城區老工業區整體搬遷改造實施方案(2014-2020年)》中,華北制藥被劃分在“市區內19家重點污染企業”之列,確定到2017年完成搬遷改造任務。
而在上述《濟寧日報》2014年12月31日關于魯抗醫藥的報道中,也提到“加快實施搬遷,通過退城進園實現企業轉型升級,從根本上解決環保問題”的內容。不過,關于這方面信息,上述魯抗醫藥相關負責人表示,因牽扯到上市公司層面,暫時不太方便透露,以公告為準。
事實上,除了污水和氣味,最令抗生素企業頭疼的是廢渣問題。“這在技術上和標準上都存在一些問題難以解決。”多位業內人士均有此感慨。
但至少,對于前兩個問題,前述資深醫藥行業人士認為,隨著污染治理方面技術裝備水平的提高,“如果搬遷企業肯投資的話,是能夠解決抗生素殘留污染等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企業的投資,而不是純粹的搬遷”。
產能過剩
污染治理需要投資,投資則意味著資金的投入。
業內人士算過一筆賬,以青霉素類抗生素為例,其成本價約在0.34-0.35元/支,而目前的招標價是0.16-0.17元/支,“這么低的價格,賠著本在賣,但又不能不去投標,否則會把市場丟掉,你說企業拿什么錢去治理污染?”
前述資深醫藥行業人士也表示,抗生素類藥品受到國家政策的影響,比如限抗令、藥品集中采購等,使價格壓得很低,一定程度上促使企業沒有能力去改善、沒有更多的資金去治理污染,這是現在很多抗生素企業遇到的困難。
從魯抗醫藥最新披露的2014年度業績預告來看,其預計虧損1.2億元。虧損原因是,公司人用抗生素產品價格仍在低位徘徊,獸用抗生素市場需求萎縮等。
而導致這一行業局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抗生素行業產能過剩。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04年,國內各大抗生素企業就已意識到“因投資過熱、產能過剩,部分廠家為爭奪有限的市場空間而壓低價格,以至于市場惡性競爭加劇”等問題。
但從10年多后的今天來看,情況并沒有變得樂觀。
如今的抗生素企業中不乏“規模很大”的“后起之秀”,包括科倫藥業、北方藥業等。此外,中小抗生素企業也比較多。而在抗生素行業產能過剩的當下,一些企業仍在建設新的抗生素項目。
“國內抗生素企業給人的整體感覺就是多,不僅企業數量多,產能也多,現在很多企業希望依靠規模效益來打垮別人,他們認為醫藥原料藥的成本主要取決于規模,企業生產的噸位越大,可能成本就越低,但這在中國這種體制和經濟環境下,不太容易實現,反而結果是價格越來越低,‘自相殘殺’。”前述資深醫藥行業人士建議,抗生素企業應理性思考,不宜再建設新的抗生素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老牌的抗生素企業大戶已開始轉型。
根據石藥集團2013年年報,2013年是其收購創新藥業務后,成功實現業務轉型的第一個完整年度。其創新藥業務在該年內的銷售收入達到19.21億港元,同比增長49%。
“石藥集團的轉型有十幾年的時間了,他們很早前就開始思考,并逐步壓縮醫藥原料藥的生產,現在是以創新藥為主,它的轉型算是比較有效果的。”一位熟悉石藥集團的人士表示。
不僅石藥集團,魯抗醫藥也在嘗試轉型,只不過其轉型仍然是圍繞著抗生素,“以合資合作為主要突破口,以原料藥、人用藥制劑、獸藥和農用藥為主要生產經營單元”,其2014年業績預告已經說明,“產品結構調整顯效較慢”。
“魯抗醫藥原來的想法是通過抗生素向產業鏈下游延伸做制劑,但這需要幾年的時間,因為醫藥原料藥的生產與制劑不同,涉及到機器設備的更換和員工培訓等,有難度,但它現在這種情況,還是得轉型。”前述資深醫藥行業人士表示。
在行業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抗生素企業或許有資金等無奈之處,從其尋求轉型亦可以看出其有意改變現狀,但這并不能作為其帶來污染、不嚴格治理污染的理由。
前述資深醫藥行業人士認為,身為抗生素企業,要有面對和解決污染問題的決心、敢于承擔污染問題的責任與積極治理污染的態度。“有了這些的話,相信污染問題是能夠解決的。”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