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吳嘉雯
水晶石創業19年,猶如過山車般跌宕起伏——迫不及待沖向最高點,卻發現除了下落,已經無路可走。它的失落固然有時不我與的原因,卻又不僅僅是時勢使然那么簡單。
在國內魚龍混雜的數字視覺領域,水晶石一度無比耀眼。
在最風光的2011年前后,它擁有3500多名員工,在北京、上海、洛杉磯和倫敦等國內外10多個城市設有分公司及辦事機構,年收入超過15億元。
然而好景不長。2014年3月,一場突如其來的“裁員風波”將水晶石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有業內人士比喻:如今的水晶石就好比一幅十字繡,表面看著風風光光,但背面的線頭卻交縱錯雜不堪入目。
——19年來,盧正剛以區區幾萬元起家,乘勢而起成為業界巨頭的傳奇,就此落幕了嗎?
時勢造英雄
在新興的數字視覺領域,沒有一個樣本可以供盧正剛參考。畢竟,他是最早發現這片藍海的人之一。
1995年,供職于北京一家建筑設計院的盧正剛,發現了建筑圖紙視覺化的趨勢。當時的電腦已經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圖形處理,他認定這種可以直觀看到建筑效果的技術,在未來將潛力無限。
于是,23歲的他從設計院辭職,向家人借了1.2萬元,買了幾臺電腦,找了兩位同伴,三人在一間18平方米的招待所宿舍里開始創業。他們將業務定位于建筑可視化,主要為房地產和設計公司制作三維建筑效果圖。
創業頭幾年,中國的數字視覺行業發展緩慢,很多業務相似的工作室慢慢失去了信心,紛紛轉行做了建筑設計,但年輕的盧正剛一直堅守了下來。
后來回想起來,盧正剛常常慶幸自己剛好踏進了一個技術與創意結合的空白地帶。“我是個喜歡做第一的人。如果繼續做建筑設計,很難成為第一,因為和國外有很大差距。但數字圖像不同,這是個新行業,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機會不期而至。1999年,水晶石參加了國家大劇院的設計競標。當其他競標方用厚厚的設計圖紙和數據文件來陳述時,盧正剛依靠三維圖像技術制作了一部長約5分鐘的建筑動畫影片。這種直觀而形象的表現方式令人耳目一新,贏得了在場諸多業內人士的青睞。
水晶石從此在業界聲名鵲起,不少國內外的建筑設計院開始與其合作。而真正助推水晶石壯大的,是1999年進入高速發展期的中國房地產市場。
在國內的房地產市場上,樓盤在預售時多半還未完工,而很多購房者并不能完全理解平面圖紙,但如果用數字視覺技術做出三維圖像,購房者就能夠一目了然地看到房子蓋好后的效果。這無疑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開發商的銷售率。
盧正剛隨即將房地產開發商鎖定為重點客戶群,逐漸形成了以三維圖像技術為核心,覆蓋前期產品規劃設計、中期建設控制、后期營銷推廣及包裝的數字體驗服務體系。截至2008年,水晶石擁有萬科、魯能等600多家開發商客戶,覆蓋了盤古大觀、萬科中糧假日風景等國內70%以上的高端樓盤。
時勢造英雄。盧正剛沒有想到,水晶石在不經意之間就成了歷史潮流的幸運兒。
一顆耀眼的星
時至今日,水晶石當年迅速崛起所帶來的興奮感仍然刺激著業界。究其原因,不過是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這兩次機會,的確千載難逢而又如夢似幻。
1998年11月,北京宣布再次申辦奧運會,盧正剛認定這是一個揚名立萬的絕好機會。于是,他進行了一次商業賭博:動用當時公司三分之一的財力,成為申奧熱心贊助商。
當時北京還沒有申奧成功,很多人勸盧正剛不要耗費那么多的資金和精力。因為這樣的“冒險”無論輸贏,都會使水晶石陷入尷尬:假如申奧不成功,贊助投入將化為烏有,那時的水晶石能否承受這樣的打擊尚未可知;即便申奧成功,水晶石也不知道能為奧運會做些什么,更不用說商業上的回報了。
但盧正剛仍然孤注一擲,好在北京申奧成功,水晶石算是贏了一半。而后來發生的一系列連鎖反應,讓業界不得不佩服盧正剛最初的商業直覺。
北京奧運會籌備之初,開幕式需要一個長達240余米的影像設計,這即使放在全球科技領域都是前所未有的。這項設計不但形式復雜多樣而且工程量巨大,還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最難以企及的是高標準的藝術呈現效果。這讓國內整個數字視覺領域只能望而卻步,除了盧正剛的水晶石。
當時僅有50人規模的水晶石,憑借申奧過程中的良好表現,順利成為北京奧運會的合作伙伴。有員工回憶當時:年輕的盧正剛意氣風發,不但親自參與設計,更讓每一個參與設計的員工都佩戴奧運標志,以表達水晶石能夠擔任此項工作的無上榮光。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水晶石參與制作的《千里江山圖》卷軸驚艷世人,而水晶石亦由此跨入文化藝術領域,成為科技與文化相融合的典范。
同年年底,水晶石與高性能服務器廠商曙光公司聯手,成立了亞洲最大的渲染平臺“曙光水晶石數字技術聯合實驗室”,旨在為IT制造商和數字視覺行業的深入合作開辟出一種全新模式。
這一年,水晶石的規模與營收在2000年的基礎上翻了10倍,不僅成為擁有2500多人的亞洲規模最大的數字視覺企業,更走出國門,在新加坡、迪拜、東京和倫敦設有分公司,年銷售額近兩億元。
好事成雙。由于在奧運會中的良好表現,水晶石又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指定多媒體設計服務商”。盧正剛又一次緊緊抓住了歷史機遇,在上海世博會中以一幅動態的《清明上河圖》撼動全場。它高6.3米長130余米,是原圖的30倍,整個活動畫面以4分鐘為一個周期,展現了城市的晝夜風景。
借此,水晶石名利雙收,不僅收入過億而且拿獎拿到手軟,其知名度和影響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成了整個行業至今無法逾越的標桿和傳奇。一位水晶石的員工回憶當時集團年會上春風得意的盧正剛:“他兩眼似乎都透著光芒,仿佛全球第一指日可待。”
脫韁的野馬
面對如此巨大的成功,任何人都無法平靜,盧正剛也不例外。
作為一個技術出身的企業家,他缺乏經驗管理的經驗,水晶石該如何發展,他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比如接觸資本。
2007年之前,水晶石增速穩定,每年收益增長保持在穩定的40%左右。但盧正剛明白,水晶石的長處是技術,以及對市場的把握,短板則是組織結構優化、財務管理等企業經營環節。于是,2007年水晶石引入君聯資本,盧正剛意欲借助資本方的資源補上短板,雙方把上市定為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
品牌知名度大幅提高,收益爆發式增長,再加上有了資本支持,水晶石頓時光芒萬丈。更重要的是,2010年后的水晶石在相關政府部門眼里,成了文化創意產業的代表,各級政府的大筆訂單如雪片般紛至沓來。擁有政府背景的項目占比,從原來的20%迅速上升到40%,甚至一度超過50%,這讓水晶石成了業界人人都艷羨的企業。
然而,這般光鮮背后,盧正剛卻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此時的水晶石好像成了一匹脫韁的野馬,不再是他握著韁繩想去哪兒就去哪兒,而是水晶石跑向哪兒,他就跟到哪兒。“放縱”帶來的隱患很快爆發。不管是政策環境的調轉風頭,還是水晶石自身的弊病,接踵而來的內憂外患壓得盧正剛透不過氣來。
大筆政府訂單可以讓水晶石在短時間內不愁沒有業務,但這些項目大多“投入高、風險大、周期長”,無論項目本身的業務要求,還是項目回款進度,都讓水晶石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比如,某地政府舉辦一場晚會,水晶石原本只負責數字視覺的板塊,但客戶往往要求水晶石將舞臺搭建、音響效果等板塊全部打包。盡管盧正剛在內部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要專注,但在較為強勢的政府客戶面前,水晶石不得不妥協。一位水晶石的一線員工透露:“比如很多舞美工程板塊,根本就不是水晶石所擅長的,不但分散了精力和資源,還往往需要公司墊資,很影響現金流,而且利潤也不高。”
更無奈的是,政策風向風云突變。2012年以來,在中央限制“三公消費”的政策影響下,各級政府紛紛節省開支,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原本蓬勃的展演市場。水晶石不但失去了大量事業單位意向性的展演訂單,甚至已完成項目的尾款都開始出現了大面積的拖欠,嚴重威脅到了現金流。
屋漏偏逢連夜雨。擴張中一頭撞上市場萎縮的水晶石,在內部也裂痕叢生。
為了迎合政府單位的市場,盧正剛不得不增加了設計、策劃與集成等諸多部門,使水晶石介入越來越多的陌生領域,攤子也越鋪越大,其員工數量一度曾達到3500人。在一次內部高層會議上,盧正剛曾頗為無奈地說:“本來是文藝青年,現在變成裝修隊了。”水晶石原本是一家技術和創意公司,現在卻更像是工程公司。“每當遇到一個新項目,學習成本和人力成本都是巨大的。”
迅速擴大的水晶石暴露出了內部的管理短板。一位內部員工透露:盧正剛初期的領導風格是推崇高質量的產品、追求技術達到國內頂尖。但公司做大之后,機構越來越臃腫,盧正剛分身乏術,員工和高層都開始浮躁。
為了實現上市的目標,水晶石管理層一味想把公司繼續做大,盧正剛甚至在一次公開報告中宣稱“要打造萬人公司”。但這艘行業巨艦該如何協調運轉的問題,卻被忽略了。
水晶石深圳分公司的一位員工坦言:“以前公司很有凝聚力,現在天天都在內斗,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他舉例,該分公司有個同事簽了一個幾千萬元的大單,如果按公司正常提成比例計算可以拿到100萬元。但沒想到這個時候公司干了兩件事,一是找這個人談話,說這個項目比較特殊,能否就按一次性獎勵30萬元的方式發放;二是調低了一直以來的提成比例。
在管理上諸如此類的折騰,讓不少員工越來越失望,甚至失去了最初對水晶石的那種感情與激情。內憂外患之下,水晶石只剩上市這挽回頹勢的一招。
模式的煩惱
盧正剛并非沒有反思。2011年末,他曾告誡全公司:“水晶石不應該是亢奮的、得瑟的,不能得志忘了本”,并清醒地判斷“有人在玩政治,不良風氣已經在侵蝕水晶石”。
然而,擴張潮水之中的水晶石,已經身不由己。
一位離職員工透露:“從公司進入上市階段起,每個部門的目標都定得非常高,至少在員工們看來,在大環境惡化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可是公司高層不管不顧,不但沒有將業績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還在業績無法完成時采取降薪等懲戒手段,員工們對此只有默默忍受。”
不惜代價沖刺上市,其結果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2013年,國內資本市場IPO閘門緊閉,水晶石上市宣告失敗。這猶如一記當頭棒喝,一下子把盧正剛和水晶石從云端打回到現實中。
就在上市失敗前夕,盧正剛已有所察覺。他曾對外表達過自己的煩惱:水晶石尚未建立合理的商業模式,又因為快速發展,導致人員流失。
實際上,除了資本市場大環境之外,水晶石上市之敗,歸根結底在于其過于依賴各級政府客戶的商業模式。這一模式不但硬生生將一個以技術和創意主導的水晶石,改造為一個勞動密集型企業,還將水晶石的命運與政策風向緊緊綁在了一起。
其實在商業模式上,盧正剛也曾做過努力。在水晶石最鼎盛之時,他把公司的主要業務分成三個板塊,分別是數字特效、技術培訓和影視動漫。在他的構想中,數字特效自然是水晶石引領行業的“金字招牌”;而培訓學校不但能為水晶石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還能提供穩定的現金流;影視動漫則順應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趨勢。
但事實并未如他所愿。培訓學校確實為水晶石輸送了人才和資金,但也培養了一大批競爭對手。在原本就不規范、門檻較低的業內,這些競爭對手開始以低價搶奪市場。比如水晶石報價100萬元的項目,一些工作室50萬元就做得下來。對于很多中小客戶來說,就算水晶石的招牌再響亮,也沒有直接省錢來得實在。
而影視動漫制作業務,因為成本較高且周期較長,更需要充足的資金支持。在這一領域,就連好萊塢的特效公司都沒有好日子過。2013年,在幫助《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得5億美元票房和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之后,美國頂級視覺特效公司Rhythm&Hues因為現金流枯竭,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而水晶石在制作了電影《赤壁》和紀錄片《大國崛起》等影視作品后,由于后來資金鏈的愈加緊繃,再難在這一領域大展拳腳。
上市無門,求變無法。墜入絕境的水晶石最終失去了昔日的光彩。2013年,水晶石裁員近1000人,共有10多個部門干脆被撤銷。
路何在
無論水晶石目前的情況如何糟糕,在同行眼中,它依然是一家值得尊重的公司。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商界》記者:在這個行業中,大大小小的公司,或多或少地都跟水晶石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有的是水晶石員工離職自主創業,有的則是畢業于水晶石培訓學校,還有的把水晶石當做模板,全盤復制其所有的模式。“說它是這個行業的黃埔軍校,一點都不夸張。”
然而即便如此,水晶石還是逃不過虎落平陽的悲哀。
2014年3月,一篇名為《別哭,水晶石》的網文橫空而出,指出水晶石內部管理混亂,員工大批被裁,公司即將申請破產等,把水晶石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隨之而來的是“水晶石即將破產”的傳言。
對此,盧正剛馬上做出了回應。“過去的幾年水晶石發展太快了,我和一些管理者有些飄,速度太快,規模失控,現在我們在還以前的管理賬,還得很辛苦、很壓抑。”
他開始嘗試著將視覺業務外包給其他公司,并鼓勵公司內部人員獨立承包工作室,變成水晶石的合作者。企業由小到大,如今再由大做小,或許這種小而精的工作室更符合創意型公司的特點。
“如果水晶石能撐下去,今后就定位為一個開放的平臺,幫助客戶挖掘更多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水晶石將從中國最大的圖像制作商,變為一家專業的視覺創意管理公司。
然而,這一變革求生的做法,又招來業界質疑。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外包雖然短時間可以解決一定程度的人力與管理問題,但終究不是正途。如果水晶石只負責收錢、轉發項目和提意見,而不直接對制作團隊負責,那么業務質量就會出現差別。而分離后的工作室,與其他同行的差距明顯縮短,競爭力將被大幅削弱。
無論如何,水晶石這個曾經的行業巨無霸,不得不以“化整為零”的方式得以喘息。但對于“諸如數字視覺這樣的文化創意企業,該不該規模化擴張,該如何規模化擴張,又如何構建可持續的盈利模式?”這一系列的命題,業界傳奇人物盧正剛已經無法回答。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