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世界最大豬肉生產商美國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SFD)周三宣布,已同意接受雙匯國際(下稱“雙匯”)收購,交易價格約為47.2億美元,另外還附加24億美元的債務。此宗交易涉及金額最高超過7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過430億元。
受此利好消息影響,雙匯的股票也直奔漲停。
雖然雙匯是民營企業,在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公司過程中,不需要遵守國有企業那么多的“清規戒律”,也不要冒政治風險,但是,高達47.2億美元的交易價格以及24億美元的企業債務,對雙匯來說,絕不是一個小數目。而按照雙匯目前的實力,唯有得到銀行的支持,才有可能收購成功。那么,銀行在向雙匯提供信貸資金支持過程中,就不能不考慮風險、不考慮收購的實際價值了。不然,雙匯的收購就等于將風險全部轉嫁給銀行、由銀行來承擔了。哪家銀行能夠承擔得起這樣的責任呢?
事實上,按照史密斯菲爾德公司目前的市場行情,以溢價30%以上的價格收購,是否恰當,是否物有所值,也是值得認真研究的。畢竟,豬肉生產和供應企業不是高科技企業,成長性還是十分有限。而且,高達24億美元的巨額債務,也極有可能是雙匯未來發展的沉重負擔。因為,24億美元的債務,放在美國,需要承擔的利息成本等可能會很低。而如果轉化成國內債務,其利息成本等就會很高。除非雙匯收購的資金全部來自于外國銀行。
如果雙匯可以不去考慮收購價格是否過高,且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承擔收購價格和債務。一旦收購成功,如何運作,也是一大難題,甚至可以說比收購本身還要大的難題。要知道,史密斯菲爾德公司之所以愿意接受雙匯的收購,更多的可能還是出于對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的考慮,是想通過被收購,使企業得到更大的發展。
問題在于,雖然中國對豬肉的消費市場潛力巨大,但是,豬肉的生產和供應卻未必那么容易。特別是生產,能夠像史密斯菲爾德公司現在一樣,實行現代化飼養、市場化宰殺、市場化供應嗎?能夠在飼養過程中不再出現諸如用豬肉精飼養等食品安全問題嗎?而雙匯在此前的生產和供應過程中,就曾因為質量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關注,也使企業的發展受到很大影響。
相反,如果雙匯將豬肉的生產和供應仍放在國外,那么,不僅運輸成本會讓企業難以承受,而且,花如此代價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公司,卻不能為國內帶來更多的就業、更多的稅收等,也值得好好思考。
更重要的,雙匯在此前的豬肉生產和供應過程中,就存在管理跟不上、監督跟不上、員工素質跟不上、產業鏈配套跟不上等方面的問題,收購成功以后,如何與史密斯菲爾德在企業管理、員工管理、產業鏈管理等方面融合,也不是花錢就能解決的。就算能夠按照史密斯菲爾德公司現在的模式進行管理,對雙匯國內企業又將形成怎樣的沖擊呢?
總結中國企業海外收購的成功經驗與教訓,最大的難題,就在于文化的融合、理念的融合、管理思維的融合,在于員工的素質以及對市場的適應能力。凡是收購失敗的企業,沒有一家不與這方面的問題有關,不是這方面的原因所致。
對雙匯來說,能夠將發展的目光投向海外,并直指世界最大的企業,其魄力和雄心是值得尊敬與學習的。但是,畢竟這樣的收購不是一次簡單的重組,需要解決的難題可以說是一大堆。按照雙匯目前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要想在短時間內解決,難度是相當大的。
倒是國外許多企業在實施跨國兼并、跨國收購過程中,不是簡單地由企業直接收購,而是與國際知名投行、策略投資者等進行聯合實施,更值得雙匯的學習和借鑒。一方面,這些國際知名投行與策略投資者,對收購行為的評估與分析會更加全面、客觀、理性,會對收購的前景等作出戰略性評價與評估,收購價格等也會更加合理。那么,雙匯收購的代價和風險也會最小化;另一方面,對收購者此后的經營和管理,也會進行全方位的監督與跟蹤,能夠迫使收購者更加科學、規范地對企業加強管理,對雙匯來說,無疑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同時,外國知名投行、策略投資者對相關國家的法律、規范以及文化、員工的訴求等也要比雙匯熟悉得多,有利于收購行為少走彎路,有利于在今后的管理中少產生矛盾。
所以,對雙匯來說,如果此項收購確實是一項很有價值、很值得去做的工作,不妨站得更高一些,能夠聯系一些國際知名投行、策略投資者等共同參與收購,以降低收購的風險和代價,減少收購過程和收購以后的矛盾與問題。
總之,雙匯能夠以國際視野發展企業,實施跨國收購,是值得其他企業學習的。我們更希望看到的結果是,雙匯能夠通過此次“蛇吞象”,真正將雙匯打造成中國食品企業的樣板,并在市場供應與管理、食品案例保障等方面作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