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貨國運”被視作航運市場過冬最后一招兒
中遠能否熬過“漫長的寒冬”
本報記者 眾石
不久前,中國最大的遠洋運輸企業爆出了上半年巨虧48.7億元的消息,成為A股“虧損王”,以致中遠集團董事長魏家福面上無光。即便向股民致歉展現了他謙遜的低姿態,但這一次,“老船長”能否解決新問題仍給人們留下了懸疑。
航運業“痛苦的深淵”
資本市場從不相信眼淚。一些股民可能還記得中國遠洋當年上市時的輝煌,一連數個漲停板,這只股票曾從發行之初15元躥升到最高的68元。而如今,幾年的大熊市中,中國遠洋的股價已下跌到不足4元。
中國遠洋經歷波浪般洶涌的“大起大落”讓人心驚。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航運業進入蕭條期。但過去4年,這個行業的軌跡是“掉下來、彈上去、再掉下來”,用魏家福的話形容,叫“鋸齒形”。
本來2009年已是“冬天”來臨,中國遠洋虧損75.4億元。2010年,“春天”似乎又返身回來了,公司轉而盈利67.6億元;可好景不長,2011年全行業掉頭,繼續下滑,虧損104.5億元。
由“老船長”魏家福掌舵的中國遠洋并不缺乏戰略視野。他們曾總結在金融海嘯中“避險”的重要經驗。比如,把海外存款和借貸,從外資銀行迅速轉移到中資銀行;停止一切重大投資項目;保證“現金為王”,要求集團財務每天都有數百億元的流動現金在手;與大型金融機構簽訂“長期伙伴”協議等等。
“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全球航運市場迅速下行,前幾年為航運市場高度繁榮帶來龐大動力的需求戛然而止,市場運價跌至谷底,而運價的暴跌又通過價值鏈條傳遞給修造船、船舶融資、港口碼頭等相關行業,蔓延速度之快,造成損失程度之烈,波及范圍之廣,為歷史罕見。”金融危機后,魏家福在大連海事學院一次演講中這樣描述航運業遇到的巨大沖擊。
不過,從后來發展趨勢看,包括中遠在內的整個行業,對大形勢發展的惡劣程度都還是有點低估。事實上,2010年的“小反彈”并不是“春天”,只是漫長冬季來臨之前的“一小股暖氣流”而已。
真正的危機在2012年的中報中暴露無遺。包括中遠集團、中海集團、中外運長航集團這三個航運企業,全部面臨難堪的虧損,由于業績前景悲觀,這些航運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有的面臨ST的風險。
中國遠洋總經理姜立軍最近指出,2012年上半年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BDI)平均值為943點,比去年同期下跌了31.3%。而在讓中遠巨虧的2011年,BDI全年均值還有1549點。去年,業內即便是偏悲觀的預測,都認為該指數2012年應該在1000點至2000點之間。這說明航運業“痛苦的深淵”遠未到底。
財經分析人士陳寧遠認為,從BDI的走勢可以看出,全球航運業是一個周期性極強的行業,行業景氣時千舸競發,萬船云集各國碼頭,制定于1999年已逾13年的BDI指數也會瘋狂上漲,只有更高而沒有最高,“而一旦陷入低谷,就熊性難改,只有更低而沒有最低了。”
與“行業老大”的差距
據稱,BDI由波羅的海航交所發布,是由全球主要航線的即期運費加權計算而成,主要針對散裝原物料的運費即時情況的變化而編制。而散裝船運市場運輸種類繁雜,以運輸民生物資及工業原料為主,基本反映了國際貿易往來的實際情況,故該指數通常被認為是國際貿易的領先指數。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因中國制造而快速崛起,帶動了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和發展,極大促進了國際海運市場繁榮。中國對原材料的需求大大增加,太平洋、印度洋向中國方向的海運得以繁榮;而中國制造的出口,又令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向歐美方向的海運繁榮。2003年,BDI還不到3000點,可到了2004年,該指數上漲了一倍,達到了6000點以上,次貸危機前夕的2007年甚至高達萬點。某種程度上說,BDI的波幅要比股市的震蕩更為劇烈。
另一個困擾航運業的瓶頸,就是燃油成本。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石油價格也是“坐上了過山車”,大幅震蕩。航運公司一般會通過世界石油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以平衡燃油漲跌帶來的風險。但由于對石油衍生品市場規則的生疏,包括中遠集團在內的不少中國大企業,反而在進行此類金融操作時損失慘重,交了不少學費。
中遠集團是中國最大的海洋航運公司,它一向以世界航運業的翹楚丹麥的馬士基航運公司為榜樣。在全球航運業一片愁云慘霧的時刻,馬士基上半年竟然能盈利27億美元,可謂“萬綠叢中一點紅”。
但是,企業分析人士劉斌認為,馬士基業務結構中石油天然氣占18%,這正是它能夠盈利的關鍵。其他的如海洋服務、零售業也為其貢獻了利潤,可作為航運主業的集裝箱業務,反而排在最后一位。
劉斌表示,馬士基長期經營石油天然氣、零售等這些與航運關聯度較低的業務,在這次歷史少見的金融和經濟危機中,幫助馬士基大幅度減小了海運下行周期對于集裝箱運輸的沖擊,這可能才是中遠集團、中海集團和其他國內航運大企業與這個“行業老大”的差距。
中遠集團應該是央企整合過程中“突出主業”做得最好的公司之一。然而,金融危機后的大調整恰恰證明,中國遠洋這個以海運、碼頭、物流和造船為主干的上下游一體的航運物流企業,反而在經濟周期下行時,遇到了全產業鏈的“共振式下跌”。相比馬士基的“不務正業”,中遠集團的專注和集中反而造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麻煩。
享受不到“國貨國運”的待遇
除了海外市場大環境、自身業務結構缺陷的問題,中遠集團還面臨著市場秩序的混亂。
據業內人士透露,由于干散貨市場的貨主多為壟斷企業,如淡水河谷等礦山、各國大鋼鐵廠、巨型煤炭電力公司,這些貨主開始向上下游延伸,大量自建運輸船隊,國內的寶鋼、首鋼等公司都已組建了自己的船隊,快速發展沿海運力,這使得航運公司對運價漸漸失去話語權。
最糟糕的還有中國航運企業享受不到“國貨國運”的待遇。據稱,所謂“國貨國運”,是指一個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由本國的船隊來運輸。比如,最重要的海運產品之一鐵礦石,其運輸權基本上都控制在進口國手里,日本、韓國的航運公司都與本國鋼鐵企業簽署了長期的運輸協議,本國航運公司牢牢掌握著運輸權。同樣,歐洲各國進口鐵礦石的運輸權也都交由本國航運公司承運。
可在中國,由于鐵礦石進口商較多且相對分散,鐵礦石運輸權反而一步步落入發貨人手中,目前由中國船隊運輸的鐵礦石,還不到進口總量的30%。
這恐怕是魏家福公開表示已寫信給國務院,要求對航運業進行“救市”的初衷——“老船長”當下遇到的問題,已經不是他40多年的航海經驗所能解決的了。就像一位航運業資深人士向媒體發出的感慨一樣,他說:“(航運企業)通過經營扭虧為盈,幾乎沒有誰能做到!”
一個月前,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在一次現場工作會議上提醒說,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高增長后,開始進入一個緊縮時期,“央企要做好3到5年過寒冬的準備”。金融危機已經四年了,經濟復蘇的跡象越來越少,這個“過冬論”應該不會讓市場驚異。
中國經濟是全球經濟的一部分,不可能走出獨立的“上漲行情”。對于“冬天”來臨的大方向判斷是不錯的,關鍵是能否找到真正有效的“過冬”辦法。
分析人士認為,對央企而言,如果像中遠集團這種“國內第一、世界第二”的企業,都發現自己“無能為力”,那么顯然需要在更高層面進行整合,比如國家應加快推進企業進行戰略性重組,鼓勵支持航運企業與上下游產業的企業之間相互交叉持股,進行戰略投資,或從資本的角度,加快鋼鐵、石油、煤炭等戰略型資源企業與航運公司進行多元化重組。
魏家福從不缺少激情。“活不下去永遠成不了贏者,我們要以積極的姿態,創新的思路,在寒冬中先謀生存,后圖發展。”他在業績發布會上確認,如果2008年是航運業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遭遇的“極端嚴冬”,現在則正在遭遇“漫長的寒冬”,“我們已做好熬冬的各方面準備”。他引用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話,來解釋目前自己的境地,“如果你掌握的信息和我一樣多,我相信你會理解我的。”
據悉,中遠集團已經確定大力削減運力計劃,從而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即使沒有世界第一大船隊的名號也沒關系,要效益不要規模。”魏家福如是說。
本報北京9月6日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