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責明確原則
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各組成部分應當有明確的分工,在這個基礎上各行其職,各負其責,避免職責不清、分工不明而導致的混亂,影響各部分正常職責的行使、整個功能的發揮。
協調運轉原則
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各組成部分是密切地結合在一起運行的,只有相互協調、相互配合,才能有效率地運轉,有成效地治理公司。
有效制衡原則
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各部分之間不僅要協調配合,而且還要有效地實現制衡,包括不同層級機構之間的制衡,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制衡。
另外,公司的權力制衡難以實現的根源之一就是集權和專制,專制就意味著權力的高度集中,權利集中必然會導致權利濫用,當權者的一句話就可決定企業的命運,這顯然是非常可怕的。客觀來講,只有權力才能制約權力;只有放權、分權,才可能實現真正的監督,法令、制度和規章才可能真正貫徹落實。因此,企業在建設制度文化的同時,要盡可能多地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完善規范的權力制衡機制,堅持以權制權、以監制權,從而實現權力的制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企業決策和管理的民主化、科學化。
企業領導制度
企業的領導制度,受生產力和文化的雙重制約,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進步,就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領導體制。因此,要加強企業領導機制,首先就要完善企業領導制度。制度能規范人的行為,領導制度則能規范領導在管理中的行為,提高其管理效率。
企業組織機構設計
企業組織機構的設置依賴于企業規模的大小、生產經營的復雜程度和管理的特點,使管理能夠盡可能有助于實現各項制度規定中的功能。科學的組織機構的設置需更多地傾向于分權化,通過權利下放增強部門工作的自主性、靈活性和創新性,最大程度地發揮部門成員的作用,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同時,以信息管理系統聯合各個部門,一方面可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夠快速地根據信息協調相應部門予以配合,便于部門之間的協作運行,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企業內耗。具體應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組織機構的設置要與企業的發展戰略相結合。
不同性質企業的組織機構必然是不同的,企業組織機構設置的目的是為了更合理的利用企業的現有資源,以達到整體利用最優的目的。由于企業性質不同,也就決定了主要資源的分配方向不同,進而也就決定了組織機構設置的不同。
組織機構要根據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企業組織機構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要與企業環境相適應。科學的組織機構只能在特定的環境下推動企業的發展,因此,組織機構的設置要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組織機構的設置需要合理的人員控制界限的配合。
企業在設置控制界限時,應結合人員素質、職務內容、溝通渠道、追蹤控制等方面來綜合考慮。
大型企業集團如何開展制度文化建設?
企業集團的制度文化建設,除了要做好企業管理制度、領導機制和組織結構等常規建設外,還需要考慮到集團的一些特點。集團公司的制度建設除了要對集團公司(總部)發生作用,還要對集團各成員結構予以充分考慮。
要基于集團要求全面考慮、統一設計。
集團制度建設要反應出作為一個共同集體的統一性。如果完全忽視集團文化建設對企業集團所屬各成員機構的要求,不考慮在各成員機構的文化建設中作統一性的規定,各成員機構在自身的企業文化建設中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只追求百花齊放,不考慮集團有一個統一的“魂”,各成員機構展示的制度各不相同,那么,企業集團的統一管理可能就要受到影響,企業集團給人的感覺會是“散”的,一個集團兩種制度也會造成內部的不公平,很可能出現所謂的“集”而不“團”的情況,對企業集團的整體利益大有損害。
要充分考慮成員機構的特性和需求。
在集團制度文化建設中,牽涉到的企業不止集團公司(總部)一家。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業務方向,有自己的利益訴求,有的成員機構處于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的企業還是獨立的法人單位。如果將企業集團各成員機構當作集團公司(總部)的內在組織機構,像對待內部的部門一樣對待各成員機構,像要求內部的部門一樣要求各成員機構,對他們的個性和特質視而不見,忽視他們的內在要求,很容易在集團內部出現僵化的情形,無法充分發揮各成員機構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所應具有的能動性和積極性。集團表面上是團結在一起,但內在缺少和諧,很難長久共存于一個集體之內,其結果必然是各成員機構要么是出現反彈,為創造一個新的環境而開拓道路,要么是繼續受到壓制,奄奄一息,集團也不能真正獲得協同效益。因此,集團制度文化建設要考慮各成員機構的特性和需求。
要分層設計,滿足不同層次需求。
制度文化的建設既要考慮到集團公司的統一性,又要考慮到子成員結構的個性化;既能滿足在集團要求層面的高瞻遠矚,又要能保證在基層的落地生根。不同的層面對制度規范的需求不同。同樣的制度,在集團層面可能是原則性的要求。比如,關于安全的核心價值觀,在集團層面的要求是提倡安全文化,在二級部門或者三級部門就應形成具體的操作流程和規范,基層員工能理解,便于實施。
要考慮并購重組企業的特點,做好文化融合。
從2003年開始,中央企業經過多次并購重組,形成了一些跨行業、跨領域、跨地域的大型企業集團。因為業務所涉及領域較多,企業集團下屬分支機構越來越多,內部溝通不暢,信息傳遞損耗等使得企業效率越來越低,承受著“大企業病”的折磨。而要獲得企業并購所應達到的良性循環,關鍵在于管理,集團需要實現有效的管控,有效的管控背后,是能夠產生競爭力的集團文化。
并購重組后,企業文化的融合一定要通過管理機制落到實處。文化是很實的一個東西。在管理機制的配合上,“打土豪”后面一定要跟著“分田地”,越往下的人,關心的問題越實際,提倡“上善若水”也好,“厚德載物”也好,基層的員工才不管那些呢,只要我把我的本職工作做好,你每個月給我加10塊錢就行,你要不“分田地”,“打土豪”跟我有什么關系?所以文化這個東西一定要把它落實。
譬如,攀枝花鋼鐵集團在兼并成都無縫鋼管廠的過程中,就特別注重將強勢的攀鋼文化輸入到鋼管廠中。其具體做法:一是在充分尊重被兼并企業原有文化傳統的同時,堅持攀鋼文化的統一性,將攀鋼日報和電視臺延伸至被兼并企業,組織攀鋼文化宣講團到被兼并企業進行宣講,重點推廣攀鋼文化的核心內容和行為規范,“用一種聲音說話”;二是把攀鋼管理制度和模式輸入到被兼并企業,“用一種方式做事”;三是通過干部交流輻射攀鋼文化,強化典型帶動和氛圍感染。通過這一系列工作的開展,逐步解決了文化沖突的問題,取得了企業兼并重組的成功。
一個制度,可以約束和命令員工每天干滿8小時,但永遠做不到讓員工在8小時之內都盡心盡力、高效率為企業工作,只有制度文化能做到這一點。通過加強制度文化建設來進一步激勵、教化、引導員工,這是一個明顯的趨勢。因此,在強化制度、強化規范、推進科學管理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加強企業制度文化建設,提升管理的層次和品位,做到實則瀉之,虛則補之,保障血脈相通,才能在較短時間內全方位地提高企業管理的水平,盡快實現從傳統管理到現代管理,從經驗管理到科學管理的制度型企業的升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