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今典集團董事長張寶全
文/ 趙發中 胡英楠
愜意的柿子林主人
早就聽說張寶全在順義圈了一片地,但他并沒有把這片地商業化,而是營造了他的私人會館──柿子林卡。林卡是藏語,意思是園林、花園。北京城區一路向北,在昌平西關出口下高速,繼續前行7公里,車行半個多小時的時間就到了另一番天地:在西、南兩座山環抱中,閃出一個擁有上千棵柿子樹、占地300多畝,相當于30個足球場大的園林。
桃花源般的山居生活,一直以來是張寶全的追求。做地產,張寶全提倡的是文化地產,柿子林是張寶全文化情結的一個延續。2004年10月,張寶全和王秋揚的柿子林卡建成之日,張寶全夫妻整整一晚上都興奮得難以入睡。第二天一早,張寶全就起來在柿子林里一圈圈地騎自行車,想著有時間時可以釣魚、養花、種菜。他喜歡安靜,這里的空間足以讓他獲得遠離喧囂都市的一份安靜。
張寶全和王秋揚營造的柿子林卡,依山而建,非商業,獨立于世。“作為一個商人,我有責任做好自己的工作,所以也就離不開城市。雖然我們不能像陶淵明那樣歸隱山林,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起碼我可以去嘗試。”張寶全認為人和城市最好的關系就是若即若離,最好的辦法就是在郊區圈地造屋,營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獨立的鄉野空間。
張寶全希望的居住環境是一種 “天人合一”的境界,這也是建造柿子林卡的理念。他喜歡沿著曲折的小徑漸漸步入林子深處的感覺,特別是在秋天,周圍的杏樹、梨樹、李樹、桃樹爭相吐艷,柿子林池塘邊黑天鵝在水里怡然自得,遠處還有鵜鶘閑庭信步,馬兒甩打著尾巴在低頭吃草。走過草地,舉頭一望,層巒疊翠的南山奔入眼簾。
感覺如同夢幻,很難想象在都市的邊緣還能擁有這么一塊純凈的土地,讓人的身心回到生活的原點。張寶全、王秋揚夫妻為什么不把這幾百畝地商業化?這也許僅僅源自于他們的內心對簡單生活的夢想。房子的四周簇擁著成片的竹子,古往今來,竹子都被用來寄托文人的志向高遠,但又神奇地以一種淡泊的精神入世,竹子的意境賦予了這棟房子更多精神層面的東西,讓居住也變得更為詩意了。
張寶全和王秋揚希望自己并不是隱士,他們的柿子林卡是歡樂的,山居并不是一種寂寞孤獨的生活,張寶全和王秋揚都是好客的主人,他們總是十分歡迎朋友客人到此一游。
張寶全是一個對生活有著敏銳感受的體驗者,“走在北京的街頭,隨處可以感受到現代化的氣息,爆炸般的消費信息無孔不入地迎接著人們的眼睛和身體,可是心靈卻越來越麻痹。”
“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陌生的城市,一個空洞而失語的城市,一個看不清面容和心情的城市。城市和我們的心靈越來越遠。有時候瞬間的時空錯覺會使我們恍惚,不知道這個城市是真的還是我們是假的。總之,你和這個城市失去了默契,失去了親密,甚至于在華麗的街燈下也很難找到自己長長的影子。”
在城市里蓋了那么多房子,張寶全突然不知道自己是在創造財富還是制造廢墟?他希望城市的未來不是廢墟,他試圖用自己的方式詮釋都市人與城市的關系。
城市慫恿了人類欲望的膨脹,城市使人和自然遠離,天上的藍色在消褪,自然資源正在成為城市的奢侈品。
渴望身心獲得自由,很多城市人一有時間就出去登山、野營、穿越極地、躲進西藏,人們希望能通過遠離暫時忘卻城市帶給自己的陰影。
張寶全選擇的“逃離”方式是圈地造屋。作為商人,他離不開城市,怎樣在心靈上和城市保持一種合適的間距呢?郊外,在那上百畝的柿子林里蓋個房子住下來成為絕佳之選。
“我認為人和城市最好的關系就是若即若離,最好的辦法就是在郊區圈地造屋,營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獨立的鄉野空間。這個空間離城市不遠也不近,在這里能找回人的自然本性,保持身心的清醒”。“若即若離”是折中和現實的選擇,在汽車和通訊科技極度發達的今天,住在郊外絲毫不影響張寶全運籌帷幄,況且,作為地產商,張寶全有很多遺憾,他說城市里蓋房子幾乎不可能有柿子林這樣的自然條件,作為對“天人合一”居住境界的理解,張寶全在柿子林得到了盡情的發揮。最自然的才是最有價值的,為了表達對自然的尊重,張寶全希望整個園子不要因為建筑而留下太多人為的痕跡,“我們想通過柿子林會館表達對居住的理解和我們的價值觀。”
建筑師能夠領會業主的心思,盡管會館的建筑占地上千平方米,但卻通過圍合室內庭院的手法使樹與屋和平共處,在建造的過程中,只移植過幾棵柿子樹,沒有砍伐過一棵。會館采用了當地土生的粗糙石塊作為墻體,水磨石的地面,生銹的鐵皮墻體裝飾,就是這些再質樸不過的建筑材料,卻讓我們感受到建筑與人的親密無間!它似乎在表明一種態度:最自然的才是最有價值的。和人一樣,建筑也有狀態,人只有在自然而然的狀態下才能有真正的輕松和快樂,建筑也是如此吧。
張寶全認為柿子林會館是對今天都市功利營造的一種表態,他說這個建筑的價值會愈久愈高。
關于“新上山下鄉”
對于新上山下鄉,張寶全無疑是體驗這一新潮流的“先鋒人士”,無論是他身上的文化藝術氣息,還是他掌握的資源和財富,都使他比大多數人更早體會了“新上山下鄉”的精髓。他的心得體現在下面本刊記者與他的對話中。
中國商界:今年第四期我們封面故事的主題是“新上山下鄉”,就是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的生活方式和產業發展趨勢,比如說您很早就擁有了像柿子林這樣的休閑度假會所,您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張寶全:因為私人會所是非經營性質的,它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滿足體驗需求而不是功能需求,這個房子跟旅游度假和看電影是一樣的,就是創造了一個脫離現實生活的環境,當你身處在這里時就感覺不到北京的喧囂,就能不由自主的心靜下來。而在北京即使身處五星級的豪華會所還是能聽到汽車的聲音、看到高樓的影子,你除了享受奢侈外,根本就不能完全放松。所謂的天人合一,所謂的貼近自然,就是要創造這樣一個跟現實生活距離甚遠也就是實際距離并不遠但精神感覺很遠的住所。這些現象的出現都是因為現在人們已經開始為滿足精神需求尋找更好的方式。以前我們只關注有沒有沒房子,只要有房子住就不錯了,當你有房子住的時候就要開始尋求房子居住以外的功能。
像我這個房子不完全是為了滿足居住,而是為了提供一種跟城里完全不同的生活狀態。這些就不是功能需求而是精神需求,一種文化層面的需求。我相信在中國這樣的文化需求會越來越多,這些都屬于第三產業的范疇。而一個國家是否發達的標志之一,就是看一、二、三產業的排序,發達國家第三產業都是排在第一位,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第三產業排在第三位而且占的比例很低。比如2007年美國好萊塢創造的收益就能趕上我們制造業創造的收益。你想想,好萊塢是用什么來創造價值的?人家是用智慧來創造價值,這個對資源和環境破壞最小。我們號稱制造業大國,但是我們的制造業是靠犧牲環境和資源來創收,你為所得而破壞的環境未來可能花十倍的錢都買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