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新煩惱
今年7月,中國或將面臨美國第一輪光伏“雙反”的復審終裁。其確定的稅率高低將決定中國光伏產品在美銷售狀況,甚至影響全球光伏市場。
中國手中也握了一張“牌”。去年8月,商務部和海關總署聯合發布“58號公告”,封堵以加工貿易方式規避“雙反”的行為。
中美兩國貿易博弈的同時,國內光伏行業也因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而爭斗:或將受益于封堵政策的上游企業要求繼續封堵,依賴于加工貿易的下游企業則力主放開。
作為中國新能源的代表,光伏產業近年盡管發展勢頭迅猛,但對外受制于“雙反”爭端,對內也丟不掉補貼的拐杖,融資難、上網難等老問題尚難得有效求解。
“58號公告”存廢懸疑
美國即將對中國光伏產品第一輪“雙反”進行復審終裁,中國商務部的“58號公告”也將真正開始發揮效力,中美各拿一張牌。
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范若虹
月底,商務部3號樓的一間會議室里,在主持人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張驥面前,光伏上下游企業代表針鋒相對,不無“火藥味”。
上游企業要求,繼續執行2014年的“58號公告”,封堵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保護中國多晶硅產業的合法權益。
下游企業則力挺重新放開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理由是過度保護會阻礙國內行業進步并影響國際競爭。
2014年8月14日,中國商務部和海關總署聯合發布《關于暫停太陽能級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業務申請受理的公告》,即“58號公告”,自2014年9月1日起關上進口受理大門。該公告意在封堵以加工貿易方式規避“雙反”的行為。
國內光伏企業對此分歧甚大,受益于封堵的上游和依賴于加工貿易的下游各執一端。
更為復雜的是牽涉到中美貿易博弈。
58號公告延續與否,直接關系到美國多晶硅產品出口中國的情況。一個重要的時間點即將到來。2011年美國對中國出口的太陽能光伏產品發起第一輪“雙反”調查,預計今年7月會針對此次案件作出復審終裁。在此情況下,58號公告去留便成為一個懸疑。
經歷兩年多的低谷期,中國光伏產業從2013年底開始回暖。同期,美國光伏應用市場增速較快,但由于遭遇美國的兩輪“雙反”制裁,中國光伏產品在美國市場的銷售受到較大影響。如果復審終裁將“雙反”稅率降低,無疑利好中國光伏行業。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彭紅兵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介紹,不久前,中美兩國進行了“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前期接觸。在貿易問題上,中國提出希望中美兩方都慎用貿易救濟措施,言外之意是建議雙方都退一步。
“58號公告只是暫停多晶硅加工貿易,政府可以隨時取消公告,重新放開。”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李健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
不過,據《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美方在前期接觸中要求中方取消58號公告,卻未談及讓步或交換的可能性。如果美方不退一步,中方很可能就要“保持政策的一致性”。
“雙反”漏洞
2011年,美國最早對中國光伏發起 “雙反”。2012年,歐盟繼之,發起對中國下游光伏產品210億歐元的貿易訴訟,成為歐盟有史以來最大的反傾銷案件。
作為反制措施,2014年1月20日和5月1日,中國分別對自美國、韓國以及歐盟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采取貿易救濟措施。
在彭博新能源財經光伏行業分析師王瀟婷看來,中國的“雙反”效果有限。
海關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多晶硅總進口量達到破紀錄的10.2萬噸,同比增長了27%。2015年進口繼續增長, 1~4 月累計進口3.8萬噸,同比增長29.4% 。
與此同時,中國市場多晶硅現貨價格從2014年5月的均價16.5萬元/噸,一直呈單邊下跌的態勢,到2015年5月份已跌至11.6萬元/噸,同比下跌幅度接近30%。
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硅業分會分析師劉晶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解釋,中國出臺“雙反”措施后,國外的多晶硅通過加工貿易進口的方式來規避制裁,懲罰性關稅未得到執行。另一方面,58號公告從發布到執行有半個月的空當期,刺激了多晶硅的突擊進口,價格隨之大幅下降。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對加工貿易實施保稅進口、出口核銷的鼓勵政策,對進口原材料免征關稅和增值稅。而中國占據了全球多晶硅市場77%的份額,任何一個多晶硅廠商都不會放棄這個“兵家必爭之地”,不會放棄任何“漏洞”。
李健說,加工貿易是規避貿易救濟措施的“漏洞”,原則上屬合理合法。
為了補漏,2014年8月,商務部和海關總署聯合發布58號公告,暫停了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但在公告出臺日到執行日的半個月空當期內,各地突擊放行了總量超過10萬噸多晶硅加工貿易訂單。
在李健看來,58號公告之所以留下空當期,應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結果。
2014年,多晶硅加工貿易在美國、韓國、德國多晶硅進口量中占比分別為87.6%、69.1%和59.1%。通過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到中國的多晶硅創了歷史新高,同比增加 35.8%。
劉晶表示,在空當期內,進口多晶硅現貨價格低于國內同等級產品0.5~1萬元/噸,國內硅料企業不得不降價以對,導致企業競爭力下降,面臨生存危機。
國內硅料產量排名第三的洛陽中硅副總經理毋克力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介紹,洛陽中硅的現金成本在12萬元/噸,相比與目前市場價格是11.6萬元/噸,現金流已為負。同時,多晶硅企業正常的庫存量應該在一個星期左右,洛陽中硅目前庫存量已逼近兩個月,企業最多還能支撐一年左右就面臨關停的風險。
據多位業內人士介紹,58號公告空當期內簽署的合同最長執行期只有一年,將在2015年8月底前全部執行完畢,國內光伏上下游企業便開始了新一輪對相關政府部門的“游說”。
上下游矛盾
4月30日,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隆基股份)向商務部呈報了《關于懇請保障多晶硅加工貿易持續發展,促進我國光伏轉型升級引領的請示報告》,提出反對限制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
其理由是,國內的多晶硅產量不能滿足國內下游企業的需求,且國內多晶硅的質量與國際大企業的質量還有差距,尤其是目前國內用于生產N型單晶硅片的硅料質量還不穩定,必須進口。更為重要的是,國內多晶硅企業已擁有較高的毛利率,限制進口會進一步帶來國內企業抬高價格,甚至形成1~2家壟斷大企業,進而使國內下游企業要么陷入虧損,要么選擇加速海外建廠。光伏下游產業產值2000億元,年出口額150億美元,并容納大量就業,如果撤離,將影響巨大。
隆基股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單晶硅片制造商,年產能為3吉瓦,由于硅料占到硅片成本40%左右,因此原材料價格的波動對其利潤有很大影響。
5月25日,隆基股份的上述報告又形成第二稿,署名的企業新增了目前全球排名前列的光伏組件制造商天合光能、英利,以及處于產業鏈中游的天津中環半導體股份公司和鎮江環太硅料科技公司。
上游的陜西有色金屬集團和陜西天宏瑞科硅業也名列其中。業內人士介紹,陜西天宏瑞科是陜西有色金屬集團與美國多晶硅廠商REC Silicon合資建立的公司。
隆基股份戰略總監夏愛民對《財經國家周刊》表示,5月25日的報告,聯合了光伏上中下游企業,體現了光伏行業的整體利益。
來自光伏上游的一二線多晶硅廠商,如保利協鑫、大全新能源、特變電工、洛陽中硅等,則力主繼續限制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
保利協鑫副總裁呂錦標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下游企業有關國內多晶硅產量的擔憂沒有必要。關閉加工貿易僅影響“雙反”稅率較高的美國多晶硅進口,由于韓國稅率較低,德國采用價格承諾,依然可以繼續從其進口。2014年中國從美國進口量為2萬噸,這部分缺口完全可以通過國內產量的增長彌補。
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國產多晶硅13.5萬噸,進口量10.2萬噸;2015年,保利協鑫、特變電工等國內多晶硅企業的新增產能將會相繼投產,預計今年總產能將達到21萬噸,產量超過16萬噸。也就是說,2015年增產的2.5萬噸可以覆蓋2014年自美國的2萬噸進口量。
呂錦標還表示,目前保利協鑫和特變電工的技術能力可以供給質量要求最高的N型單晶硅片的硅料。這部分硅料全年需求量8000噸,占國內全部多晶硅用量的4%,進口量占目前多晶硅進口總量的10%,影響范圍并不大。
針對隆基股份所言的上游企業毛利率較高,彭博新能源分析師王瀟婷認為,考慮到上游企業較高的設備成本,其盈利狀況并不樂觀。
彭博新能源財經的數據顯示,今年國內前四大多晶硅生產企業包含了日常攤銷的現金成本,保利協鑫為15美元/千克,大全12.5美元/千克,特變電工和洛陽中硅18美元/千克,其他的多晶硅生產商成本則在18~20美元/千克左右。而6月上旬連續5個工作日的國內多晶硅平均市場價格為16.11美元/千克。可見在目前價格下,大部分多晶硅企業告虧。
盈利狀況正是上游企業力主繼續封堵的一大原因,下游企業則希望價格越低越好。但據王瀟婷分析,考慮到目前多晶硅價格已低于大多數國外廠商的成本,即便58號公告立即取消,美國多晶硅繼續通過加工貿易出口到中國,價格也會拉升,因為沒有哪個企業愿意長期賠本銷售。不過,全球供應格局決定了價格回升的程度有限。
2014年全球多晶硅總產量30.4萬噸,可供生產55吉瓦的多晶硅產品,全球實際用量為43吉瓦, 形成了12吉瓦的庫存。2015年全球總產量預計35萬噸,可供生產65吉瓦的多晶硅產品,預計全年總需求量在52~58吉瓦之間。多晶硅產品供過于求的局面非常明顯。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多晶硅已形成全球競爭格局,不會在中國出現價格壟斷,也不會長時間因為進口損害國內企業利益。政策對于價格波動有一定影響,但價格最終由市場總供求關系決定。
各拿一張牌
“無論58號公告延續還是取消,上下游企業都不會遭遇生死存亡的威脅。”王瀟婷說,“但大家還是要爭,政策有偏向總比不偏向要好。”
呂錦標表示,下游光伏企業此前利用58號公告大肆壓價,先通知國外廠商58號公告即將執行,盡可能地壓低進口價格,接著告訴國內多晶硅企業,58號文即將在他們的要求下取消,加工貿易還會延續,逼迫國內多晶硅企業不斷降價。
下游企業試圖壓低進口價格還有一個難言之隱。特變電工新疆硅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甘新業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介紹,早在2009年之前,大量下游企業與國外廠商簽訂了長單合同,以高昂價格鎖定了8~10年的多晶硅進口量,目前壓價則可部分平衡自己多晶硅原料的總體成本。
2008~2012年,多晶硅市場價格經歷了從300美元/千克到20美元/千克的斷崖式下跌,但許多中國企業在前期簽下長單。據公開報道,破產的無錫尚德,巨額債務中很大一部分就因這樣的長單。天合光能在2011年初或更早時期簽署的長單合約為146億美元,執行期限為2012~2020年。歐洲最大的多晶硅企業德國瓦克公司也曾在其公告中表示,2014年一季度得到一筆長單合約解除賠付款,總金額高達1.14億歐元。
據了解,目前德國瓦克出口到中國的多晶硅平均價格為20美元/千克,而市場價為16美元/千克左右。可見仍有部分中國企業在履行與德國瓦克的長單。
天合光能媒體總監葉超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我不清楚企業是否還有與國外企業的長單,但58號公告涉及的核心問題并非長單,而是企業議價權。”
他表示,如果取消58號公告,天合可以通過自己有少量的硅片產能,加之從國外通過加工貿易進口來保障自己的議價能力。如果不取消,多晶硅僅能通過一般貿易方式進口,至少要支付4%的關稅,與國內上游企業的議價能力將削弱。
受制于政策影響的,除了國內上下游企業,自然還有國外廠商。
據業內人士介紹,早在2012年中國宣布對美歐韓多晶硅產品進行“雙反”立案時,美國多晶硅廠商REC SiliconREC就開始與中國企業接洽,謀求在中國建廠。2012年10月,REC就拜訪了陜西有色金屬集團。直到2014年2月,REC才正式宣布與陜西有色集團簽署協議,啟動2萬~3萬噸的多晶硅項目合資公司,合作建設的世界先進水平的流化床法多晶硅生產線。
在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彭紅兵看來,REC在中國建廠,一直都是跟著“雙反”的步調在走。該項目是否將最先進的多晶硅生產技術搬到中國也存在不確定性,因為此前國外在多晶硅技術設備出口方面對中國一直都有保留。
中國有色金屬協會副會長趙家生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光伏上下游企業不應該互相埋怨、指責和拆臺,要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以完整的產業鏈參與國際競爭。
無論企業之間如何斗爭,政策的主導權還是掌握在政府手中——而且貿易政策還得看對手如何出招。
中國機電商會法律部主任陳惠清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2015年7月,美國將對中國光伏產品第一輪的雙反進行復審終裁。此時,美國的多晶硅加工貿易訂單也基本執行完畢,58號公告將真正開始發揮效力,以后要出口到中國必須繳納高額關稅。這等于中美雙方各拿一張牌,并有坐下來談判的機會。
58號公告這張牌怎么打?王瀟婷判斷:“中國的政策具有可預期性,一般是別人進一步,中國進一步;別人退一步,中國退一步。”
全面代工為時尚早
只有擁有強大的技術儲備和持續的創新能力,才有可能做到全面代工、輕資產運作。
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范若虹
前幾年光伏低迷之際,臺灣代工巨頭富士康高調宣布進入光伏行業,并在山西、江蘇、廣西等地有所動作。
2015年4月,內地光伏龍頭英利綠色能源開始嘗試“眾包”模式,即拿出鑄錠硅片環節一條100兆瓦產能的生產線,進行代工運營。
國際上類似案例也屢見不鮮。美國Sunpower 公司一直通過大型電子服務企業Flextronices和Jabil代工,日本夏普則相繼關停其歐洲和美洲工廠,將生產委托給中國大陸企業生產。
英利首席財務官王亦逾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光伏組件已成為傳統工業品了,企業只需要掌握電池和鑄錠的核心技術,剩下的制造部分完全可以進行代工,光伏制造必然像蘋果手機一樣走向輕資產運作模式。
但在更多業內人士看來,英利選擇“眾包”模式有其負債率過高的原因,其他選擇代工者也多基于規避“雙反”的考慮。從整個中國光伏行業來看,缺乏獨到的核心技術這一前提,全面代工還為時尚早。
規避“雙反”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最新報告顯示,2014年的國際光伏組件市場價格在0.62美元/瓦左右。而在2008~2009年,市場行情動輒高達4美元/瓦。
光伏制造技術升級和競爭加劇帶來價格下降,毛利率也直線降低,行業平均毛利率已從2008年的50%左右降至目前的10%~15%。
王亦逾認為,利潤不斷減少,必然帶來制造方式的改變。2014年,在市場激烈競爭下,一些大型光伏企業為了降低成本,保留技術先進的生產線,關停成本較高的生產線,將多余訂單委托給第三方代工。
除了找國內代工,還有部分制造企業開始“走出去”到國外尋找代工廠。國內一線光伏制造企業昱輝陽光已在7個國家與11家制造廠建立了長期代工關系,代工組件產能1.1吉瓦,約占公司總產能的一半。
昱輝陽光的海外代工模式從2012年開始。主要目的是,應對歐美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貿易戰,并且先后在印度、波蘭、南非、馬來西亞設立了代工廠,運營流程是中方人員設計,從當地供應商手中采購原材料,境外生產,當地銷售。
無獨有偶。今年5月6日,天合光能宣布將投資1.6億美元,在泰國建設年產能700兆瓦光伏電池和500兆瓦光伏組件的項目,預計于2015年底或2016年初正式投產。
5月26日,另一家中國光伏一線品牌晶科能源宣布,其在馬來西亞投資1億美元建設的工廠已投產,分別擁有500兆瓦電池片和450兆瓦組件產能。這是繼晶科此前在南非和葡萄牙的組件工廠之外的第三家海外工廠,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家。
晶科能源全球品牌發言人錢晶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這家工廠設在馬來西亞檳城,當地政府對其非常重視,并給予了相對中國內地更具吸引力的稅收優惠,同時當地電力供應和配套基礎設施也比較完善。
盡管海外代工已蔚然成風,但錢晶表示,目前晶科能源“走出去”的目的是為了規避歐美“雙反”,同時也看重東南亞光伏新興市場的潛力,但大規模海外代工還不現實。
她認為,馬來西亞雖然相對于一些國家來說投資環境較好,但在供應鏈配套方面還無法跟中國相比,中國作為全球光伏制造基地的地位仍然無法撼動。
昱輝陽光首席執行官李仙壽也曾公開表示,其海外代工成本要比在國內生產成本每瓦高出一美分。只有當中國的光伏組件遭遇貿易壁壘時,海外代工的產品才有競爭優勢。
技術瓶頸
代工模式的前提是掌握核心技術。但在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彭紅兵看來,中國光伏企業目前不具備顛覆性技術。
他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介紹,2012年前,光伏電池的轉換效率每年可提高0.5%,隨后,整個產業技術進入成熟期,各家企業在技術上略有差距,但都是在主流技術上修修補補,沒有顛覆性的技術產生。這決定了目前各家光伏企業的成本差距很小,提高盈利能力的辦法主要還是靠規模效應。
光伏組件成本主要由硅料成本和非硅成本構成。目前,硅料的價格已降至0.09美元/瓦,幾乎無下降空間。非硅成本則取決于輔材、供應鏈管理和采購議價能力,等等。
從英利、天合和晶科披露的2014年數據可以看出,非硅成本都在0.36美元/瓦左右,相差無幾。各大光伏企業為了攤薄成本,不斷擴產。依靠規模效應,不輕易放棄自己的產能。
2014年,中國組件總產量35.6吉瓦,同比增長30%,約占全球產量的68.5%。其中,幾家大的光伏企業天合、阿特斯、晶科,出貨量同比增加41.8%、63.4%和52.3%。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英利之所以選擇“眾包”模式,是因英利目前的負債率已超過95%,英利采取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占據大量的現金流,“包”出去是不得已而為之。
上述人士分析,英利硅片年產能有3吉瓦,在規模化生產模式下成本較低,“眾包”出去的100兆瓦產能,不會比英利本身的效率更高。
晶科能源全球品牌發言人錢晶也表示,蘋果公司申請專利的技術有上千種,真正投入量產的只有一種,這保證了蘋果一直擁有強大的技術儲備和持續的創新能力。只有類似這樣的企業才有可能做到全面代工、輕資產運作。中國光伏離全面代工時代還非常遙遠。
丟不了的補貼“拐杖”?
對光伏產業而言,削減、取消補貼是一場有益的冷水浴?
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劉俊卿
由于光伏發電成本高于傳統能源,因此世界各國在其發展初期都給予適當補貼。中國也不例外,對地面光伏電站和分布式光伏分別實行標桿電價和直接補貼。
但不斷攀升的裝機量已使得補貼資金捉襟見肘。何時能像德國等先行國家取消補貼,成為一個疑問。
2014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曾釋放信息,探索形成符合實際的分布式光伏商業模式,逐步降低發電成本,力爭2020年光伏發電實現用戶側平價上網。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委會副主任、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談了他的判斷:到2025~2030年,光伏有望在發電側實現平價上網,屆時補貼有望削減,甚至取消。
沉重的補貼
現行光伏補貼政策依據,為2013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
對于光伏電站,根據各地太陽能資源條件和建設成本,全國分為三類資源區,分別執行每千瓦時0.9元、0.95元、1元的電價標準。對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實行按照全電量補貼的政策,補貼標準為每千瓦時0.42元。
“光伏補貼應按照產業需要和對投資者吸引情況來確定,多了少了,都不合適。”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
光伏補貼主要來源是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該基金包括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和向電力用戶征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
但近年來,隨著我國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迅速發展,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已不足以支付補貼所需。面對補貼資金缺額拖欠可能對整個可再生能源產業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的現實,國家將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從2006年的每千瓦時0.1分錢逐步提高至2013年的1.5分錢,7年間上漲到15倍。即便如此,籌集的資金仍難以滿足需要。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透露,當前,拖欠光伏發電補貼已超過50億元,今年仍將面臨資金缺口。
國家發改委人士表示,2012年以前拖欠的107億元補貼,已通過財政撥款和近年基金少量結余進行補發,但當前全社會用電量增速放緩,征收增量不及需求增量,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或將再次上調。這無疑將再次增加全社會用電成本。
削減難題
2014年光伏發電量僅占全國總量的0.46%,發展空間巨大。
但當前光伏發電每千瓦時成本雖已降至0.7元左右,仍是國內大部分地區約每千瓦時0.38元脫硫煤電標桿上網電價的近兩倍。顯然,如果沒有補貼,光伏電站就不具有投資價值。
國家鼓勵發展光伏電站,一個重要原因是歐美“雙反”、出口受阻,需要解決上游產品消納,促進整個產業鏈健康發展。換言之,補貼發電端也是扶持光伏制造企業。
在現行補貼政策下,2014年,全國新增并網光伏發電容量1060萬千瓦,僅使用了我國光伏組件產量的三分之一;分布式光伏在國家每度電補貼0.42元的背景下,也僅完成計劃的26%,以至于部分光伏制造業大省不得不再從地方財政出資補貼。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璟麗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短期內要實現光伏發電平價上網,單獨依靠光伏自身成本降低很難。如果火電等電源通過核算外部成本,提高電價,光伏平價上網的進程就要快很多。
然而,火電上網電價不但沒有上升,反而在2014年8月下調。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種以煤價下跌為理論基礎的調價,背離了火電實際成本,非但不能促進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平價上網,還直接導致可再生能源補貼支出增加10%,近50億元。
“在火電等電源外部環境成本沒計算納入電價的情況下,憑什么要求削減光伏的補貼?”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
小孩終歸要長大
喝著補貼的“奶”,光伏并非沒有進步。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近年來,以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為主體,關鍵技術研發、生產工藝水平取得很大進步,生產裝備進一步國產化,光伏發電成本有所下降,為平價上網提供了基礎。
王斯成也認為,通過改變逆變器功率配比,對電站配置智能測光系統,加快高轉換效率和長壽命的太陽能電池研發及產業化,降低電池產品成本,提升額定裝機發電量,可以加快平價上網的進程。
此外,通過技術創新能夠降低多晶硅生產的能耗和材料損耗。比如,硅片切削成材率提高,厚底降低,提高電池和組件的產出率,都能夠帶動成本下降。
2013年國家發改委在制定光伏電站標桿電價和補貼金額政策時,光伏發電系統成本為10元/瓦,如今已降低至8元/瓦左右。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削減補貼對光伏產業來說并非是壞事,光伏產業市場化程度提高,將倒逼光伏企業進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在競爭中實現有序健康發展。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光伏產業發展初期補貼是必須,最終取消補貼也是必然。國家對光伏的補貼就像18歲前家長對小孩的撫養,最終小孩必須長大成人獨立生活。
扶不起的分布式光伏?
政府力推分布式光伏,為何去年僅完成四分之一的政策目標?
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劉俊卿
分布式光伏受到政府力推,但并未得到市場的追捧。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14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目標800萬千瓦,實際完成205萬千瓦,僅完成目標的四分之一。
與地面大型光伏電站相比,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范圍廣,在城鄉建筑、工業、農業、交通、公共設施等領域都有廣闊應用前景,同時裝機容量小,便于就近消納或并網。
是故,2014年,國家能源局將分布式光伏發展目標調高于地面電站目標;2015年,國家能源局取消對自發自用分布式光伏項目的指標限制。
但由于投資成本偏高、收益偏低等問題,分布式光伏落地效果欠佳。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我國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潛力達300吉瓦(3億千瓦),當前需要重點解決好政策落實,優化流程,實現毫無障礙的安裝并網和補貼發放。
下一步則是立足于本地消納,建立地市級的分布式電力市場,確立分布式光伏發電企業的售電主體權利,優化利用,推動分布式光伏發展。
政策遇冷
湖南婁底華輝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蔣志華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介紹,目前,國家給居民及企業自發自用分布式光伏0.42元/度的補貼,電網也免去了一切并網費用。不過,居民與企業對于投資建設光伏電站十分冷淡,缺乏積極性。
態度冷淡主要源于收益性偏低。對于用戶來說,每瓦8元的分布式光伏電站投資成本偏高,加之我國實行的是較低用電價格,需要8~10年收回成本。由于分布式電站采取余量上網,賣給電網企業的電價格參照脫硫煤電標桿上網電價確定,但煤炭價格持續走低,燃煤機組標桿電價處于下調趨勢,導致分布式上網部分的電價收益減少。而且,國家發放0.42元/度的補貼,同時要征收17%的增值稅。
為了增強說服力,蔣志華在自己家屋頂建設了3千瓦的分布式光伏,但他與小區管理部門和供電局溝通后,兩者都不同意。在婁底市發改委多次協調下,項目才最終被同意建設。
麻煩接踵而至。電站建成后需要接入電網,當地電力局稱,沒有雙向計量的電表。一個月后,電表才到達現場,但具體哪個部門負責安裝并網,再次卡殼,又等了兩個月。
另一位分布式電站開發企業負責人也表示,他現在有三個項目已經準備給客戶退錢了,實在太難開展。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屋頂產權共有、投資回報周期長、安裝備案復雜、融資難等一系列問題,制約了屋頂資源的開發利用。
今年4月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電力建設工程質量專項監管報告指出,在分布式光伏發展較快的河北省,也存在規劃指標落實慢、并網管理不規范、財稅政策執行不到位的實際問題。
第三方投資受阻
自發自用積極性不高,第三方專業投資者也難有熱情。
海潤光伏副總裁李紅波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介紹,分布式光伏單體裝機量小,同樣的裝機量,要付出地面光伏電站近3倍的人力、物力。更為尷尬的是,將電站建在別人屋頂上,即便有合同約束,依然面臨眾多不可控風險。
為了規避上述風險,部分投資方計劃將“余電上網模式”改成更為穩定的“全額上網模式”,以便拿到1元/ 度左右的并網電價。不過,這一模式雖得到一些政策方人士的支持,卻至今尚未落地,因為地方電網對全額并網模式態度“非常不積極”。
在少量條件較好的地方,也出現了“屋頂爭奪戰”。慧能陽光電力科技有限公司CEO任凱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在中東部地區,自發自用或并網條件較好的屋頂資源越來越少,同一屋頂,數家企業在爭奪,導致屋頂成本遠遠超出實際價值。
2014年9月,國家能源局發布《進一步落實分布式光伏發電有關政策的通知》,提出利用廢棄土地、荒山荒坡、農業大棚、灘涂、魚塘、湖泊等建設容量不超過20兆瓦的電站,列為就地消納的分布式光伏電站。
對于全額上網類分布式電站,政府采用了比一般審批程序簡單的備案制,但實際上往往也不容易。
“一個項目從地方能源管理部門遞送到省能源局,并報到國家能源局,往往要三個月以上時間。”李紅波說,除周期長外,部分地區要求對全額上網的分布式光伏電站進行環評,提出施工資質等具體要求,提高了進入門檻。
融資難老問題也仍然存在。相對于地面大型光伏電站,銀行對分布式光伏電站資產屬性認可度低,如沒有其他資產一同抵押,則不可能放貸。
破局之道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處江華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解決光伏電站建設瓶頸,應從新建建筑屋頂開始。
具體辦法是,對屋頂面積達到一定規模且適宜光伏發電應用的新建和改擴建建筑物,要求建筑業主和使用單位,自建或與專業化企業合作建設屋頂光伏發電工程,主動協調電網接入、項目備案、建筑管理等工作。在建筑物建設時增加光伏發電系統,相對于建筑物的投資,投入占比很小,便于用戶接受。
政府機關要率先垂范,帶頭安裝,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納入地方政府的業績考核范圍。加強對地方政府和地方電網企業的監督,以解決部分地區政府和電網企業消極怠慢、被動服務的局面。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璟麗建議,可以將大規模分布式發電并網引起的電網投資納入輸配電價統一考慮,為分布式發電順利并網創造條件。
對于業界普遍面臨的資金難題,SPI綠能寶董事長彭小峰認為,采用的融資租賃方式,讓社會公眾參與到新能源建設中,一定程度上能化解分布式光伏電站面臨的融資難題。
李紅波則表示,光伏電站有電價銷售收入、補貼和穩定的現金流,銀行應以這兩種權益作為擔保,不必要求抵押其他資產。至于備案問題,應將分布式電站的備案程序倒置,對建成驗收合格、能夠并網運行的電站備案,避免有人備而不建、有人想建又長期排隊。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