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從寧夏中衛市市區出發,沿迎閆公路北行20多分鐘,便是內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的騰格里額里斯鎮,小鎮是兩個自治區的分界。
【封面故事】記者調查第二站:內蒙古阿拉善
因沙漠污染,環保廳副廳長等24人被問責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韓文 李開南 ●宋愛民︱甘肅、寧夏、內蒙古報道
從寧夏中衛市市區出發,沿迎閆公路北行20多分鐘,便是內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的騰格里額里斯鎮,小鎮是兩個自治區的分界。
1999年,內蒙古在騰格里額里斯鎮成立了騰格里工業園區(2013年10月,原葡萄墩工業園區與騰格里工業園區合并,成立阿拉善騰格里經濟技術開發區,但當地人仍習慣使用舊稱)。4年后,中衛工業園區(其前身為中衛美利造紙工業園區)在該鎮東南方20公里處設立。
10余年里,毗鄰的兩個園區有合作,但更多的是競爭。據媒體報道,在“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同為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投資“洼地”,兩者常常為爭取同一個項目的落地“明爭暗斗”,進行“政策博弈”。
早前曾有媒體報道,中衛某企業因向內蒙古一側的沙漠排污,而遭到抗議。之后,騰格里工業園區的企業也如法炮制,向沙漠大肆排污,該園區甚至還接收了兩家因污染嚴重在寧夏呆不下去的企業。
2014年9月,騰格里沙漠排污事件經媒體曝光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注,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做出了重要批示。此后,兩家園區都開始了積極的整改與反思。
去年8月底,有國內媒體記者找到了隱藏在騰格里沙漠中足球場大小的4個排污池,其中兩個排污池注滿像墨汁一樣的液體,味道刺鼻。
報道刊發后,污染事件引發社會關注與熱議。據媒體報道,習近平總書記就此事做出重要批示,國務院專門成立了督查組,敦促騰格里工業園區進行大規模整改。
事實上,該園區的污染行為并非首次暴露在公眾面前。2013年3月22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也曾對騰格里沙漠中修建晾曬池的問題進行過報道。之后該園區對舊區15戶企業進行搬(拆)遷,園區保留的5家建成企業經過整改,均承諾不再向外排放工業廢水。
4月3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阿拉善騰格里經濟技術開發區黨群部副部長駱久義的帶領下,前往園區污染治理現場查看。
在迎閆公路東側約4公里的沙漠腹地,記者首先看到一塊“污泥處置工程”的告示牌立于現場。4個巨型長方形晾曬池由南向北依次排開,其中1、2、3號池的污水、底泥已處理干凈,4號晾曬池經過填埋后,表層微微凸出地面,上方已鋪上“麥草方格”。
隨行的園區工作人員介紹,事件發生后,為避免蒸發池污水、底泥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騰格里經濟技術開發區聘請了來自環保部、中國環科院、清華大學、自治區環保廳的9名專家組成專家組進行科學論證。通過科學論證,確定將沒有啟用的4號晾曬池作為固化物應急處置池。
駱久義告訴記者:“目前1、2、3號池的污水和底泥采用生石灰法,與粉煤灰混合進行固化處理,固化后,被集中轉運到4號池封存。工程已于2014年 11月28日通過內蒙古環保廳專家組審查后竣工驗收。”
據悉,4號池竣工驗收后,按照加密布控觀測的要求,對處置的固化物至少還將進行15年的觀測。
今年3月11日—1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督查室會同環保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對騰格里沙漠污染情況開展了核查調研。
據媒體報道,中辦督查組3月18日形成的反饋意見載明:實地核查發現,阿拉善盟已處置1號、2號、3號和4號晾曬池的廢水、底泥,對騰格里工業園區舊區12家企業進行了關閉、拆除,并對企業晾曬池和底泥開展了后續處置工作。
“園區現在總共有16家企業,其中化工企業14家,實際上就有4家在生產。”駱久義表示,“污水處理廠正在改造,培養用于污水處理的菌群。現在生產企業必須要對污水進行預處理,然后進入污水廠,再處理成中水用來綠化灌溉。”
習近平總書記批示后,內蒙古自治區除第一時間對污染現場進行了處置,同時也啟動了問責機制。內蒙古自治區環保廳一名副廳長、阿拉善盟分管副盟長、阿拉善左旗旗長、分管副旗長、盟旗兩級環保局長均被免職,共有24名相關責任人先后被問責,并受到黨紀政紀處分。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