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關于“中國進口車價全球最貴”話題的討論不絕于耳,昨日又有最新的媒體報道稱:在美國,一輛寶馬加稅金加運費也只要30多萬元人民幣,總價格大約是北京的三分之一,是香港和東京的一半左右。
關于進口汽車價格為什么那樣貴,中國公民們最普遍最直觀的理解是:稅高。有進口關稅、增值稅、消費稅等一系列稅收,車價如何不高。
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中國人愛面子,價格越高越買,是典型的“錢多人傻”。如日前知名汽車營銷專家蘇暉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消費高價進口車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面子問題,經銷商的心態就是既然加價多少消費者都愿意買,那不賣高價白不賣。
然而,對于以上兩種說法,最近發改委和商務部發起的對進口汽車價格的反壟斷調查做了否定的回答,調查出的實際情況是,進口車市場價格高昂,是進口車制造商的市場壟斷行為。
對于以上第一種說法的否定,專家對其做了詳細注解:我國進口汽車關稅為25%,增值稅為17%,消費稅分7檔,最高為40%,即使以排量4.0升以上、稅額最高的情況測算,一輛進口車應繳稅額為也不過車價的1.4375倍,可是國內銷售很多進口車的價格是國外同款產品的3倍甚至更高。根據日前媒體的報道,“進口車到岸價就已經被提高了”,虛高的利潤大部分被國外車商所拿走。
而對于第二種說法,更是經不起推敲。有錢買得起想開好車,這種心態實不為過,至于價格為什么比外國高很多,這不是中國消費者能夠決定的,F實情況是,要想在國內買車,就只能是這個價。不能說我買得起,你就可以隨便定個價,比如在菜市場買菜,大白菜誰都買得起,是不是可以定價100元1斤?
其實,最重要的是,外國汽車制造商的汽車輸出到中國時,為什么可以定下那么高的價?又是誰允許它們定出那么高的價?換句話說,他們為什么就可以在中國實施“壟斷”?這里,就不得不說是我們自己的相關職能部門的監管缺失、工作脫位了。
逐利,是資本的屬性,相信這些汽車制造商在出口自己生產的汽車的時候,沒有不想定個高價追逐利潤最大化的,絕對不會分什么國家或地區。可是,在其它地方這些車商們能夠如愿么?比如在英國、在法國、在日本……
所以,在將進口車價高的原因歸咎外國車商的同時,是不是該回過頭來審視一下自己的法律法規、政策條例有沒有遺漏的地方,工作上、監管上有沒有缺失的地方,是不是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甚至是貪贓枉法玩忽瀆職的現象、行為。另外,這些還必須是一件長期而一致的事情,絕對不能是像搞什么“嚴打”、“整治”那樣的一錘子買賣:今天洋奶粉價格高了,重罰;明天進口車價格高了,嚴處。長效的法律機制,嚴格的監管執法,公平的競爭謀利,才是抑制進口車價格畸高的關鍵。
本報記者 周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