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元年 市場化經濟改革先手
本報記者 陳巖鵬 實習記者 任甜甜 北京報道
《反壟斷法》在中國實施的第6個年頭,似乎才是真正的反壟斷元年。
進入2013年,國家發改委對于企業反壟斷執法的力度驟然加大,打的都是“大老虎”,韓國三星[微博]等液晶面板企業價格壟斷案、茅臺五糧液價格壟斷案、洋奶粉價格壟斷案、上海黃鉑金飾品價格壟斷案等一批大案要案相繼被查處,涉案金額達到14.82億元。據統計,過去5年,發改委開出的罰單金額尚不及今年的一個零頭。
坊間盛傳的一個細節是,發改委在7月24日召開了一次閉門會議,向到場的通用電氣和西門子等約30家外企施壓,要求他們坦白壟斷行為。但對此,通用電氣不愿置評,本報記者也未得到發改委的進一步證實。
故事才剛剛開始,多位消息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進口汽車、藥品和醫療器械已經進入反壟斷部門的視野,而7月發改委的那次閉門會議,亦涉及了反壟斷內容。
反壟斷部門接連公開表態,中外巨頭企業紛紛中槍,反壟斷顯然是在布一盤大棋局,背景是新一屆政府力推的市場化經濟改革。習近平7月在武漢調研時強調,要進一步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形成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那些中槍的巨頭
2013年反壟斷調查“第一單”,便打在了“洋板子”上。
1月4日,發改委公布了對韓國三星、LG等6家國際大型液晶面板企業的價格壟斷行為進行處罰,包括責令退還、沒收和罰款總金額達3.53億元。
自2006年12月開始,發改委多次收到舉報材料,反映上述6家企業合謀操縱液晶面板價格。據介紹,2001年至2006年期間,這6家涉案企業在中國臺灣地區、韓國共召開53次“晶體會議”,針對全球市場交換液晶面板市場信息;在中國大陸境內銷售液晶面板時,涉案企業依據“晶體會議”協商價格或互相交換的信息,操縱價格,損害了其他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這是我國首次向境外企業壟斷開出罰單,此次反壟斷調查釋放了中國政府加強市場監管的強烈信號,以及確保公平交易市場環境的決心。
然而就在“洋板子”落下不久,國內企業又觸及了反壟斷紅線。貴州茅臺、五糧液為維系高端價格體系而明令各經銷商強制保價,對低價、竄貨經銷商進行處罰。此前,他們均與經銷商達成并實施了白酒銷售價格的縱向壟斷協議,對經銷商向第三人銷售白酒的最低價格進行限定,對低價銷售的行為給予處罰。
上述做法違反了《反壟斷法》第十四條規定,即禁止經營者與交易相對人達成下列壟斷協議。2月,茅臺和五糧液遭遇發改委反壟斷調查,分別收到2.47億元和2.02億元的罰單。
“在對三星等6家液晶面板企業的橫向價格壟斷開出罰單后,發改委調查茅臺營銷手段說明已經開始關注縱向壟斷行為。”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咨詢組副組長黃勇對本報記者說。
無獨有偶,反壟斷部門3月接到乳粉企業涉嫌價格縱向壟斷的舉報后,便著手開始調查。從5月份開始,發改委價監局共派出26個調查小組,300多人次陸續到相關企業正式調查。被調查的包括合生元、雅培、恒天然、惠氏、貝因美等。
此間,調查組一度遇到企業故意隱匿資料、提供虛假材料等阻撓。最后,搜查了一家企業的電腦,從刪除的郵件中恢復了相關資料,發現企業明確提示員工控制經銷商轉售的價格,找到了違反《反壟斷法》的證據。
發改委8月7日宣布,合生元等6家乳粉企業因違反《反壟斷法》,限制競爭行為共被罰款約6.7億元,成為我國反壟斷史上開出的最大罰單。
一些行業協會也成了價格壟斷的“操控手”。8月12日,發改委公布了對操縱黃、鉑金飾品價格的上海黃金飾品行業協會以及老鳳祥銀樓、老廟等5家金店的價格壟斷行為的處罰決定,處以上一年度相關銷售額1%的罰款,共計人民幣1009.37萬元。
此次調查主要針對由上海黃金飾品行業協會牽頭制定的《上海黃金飾品行業黃金、鉑金飾品價格自律實施細則》展開。根據該細則規定,上海多家金店在對所售黃金、鉑金產品進行定價時,均不允許超過協會所約定“中間價”的±2%或±3%。
為什么反壟斷
反壟斷調查2013年終于集中開火了,無論是被查處企業的規模、數量,還是處罰力度,都是《反壟斷法》實施6年來前所未有的。
《反壟斷法》自2008年實施,鮮見大案調查,2011年,聯合利華散布漲價信息擾亂市場秩序被開200萬元罰單,而在當年發改委對電信、聯通部分收費業務的反壟斷調查,后來也不了了之;進入2012年,反壟斷調查更是進入了空白期。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經濟法學研究中心主任史際春向本報記者解釋稱,我國的《反壟斷法》實施,不像美國已有120年的歷史,從執法機構設置到執法人員逐步形成反壟斷的正確意識和執行力,還需要時間,而今年反壟斷案件給人的感覺是“突然”增加了,可以說,這是中國的《反壟斷法》及其執行初步走上正軌的標志。
另一方面,現實的客觀情況也逼迫著反壟斷調查加快步伐。當前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善,價格競爭是市場競爭的主要方式。部分經營者通過實施價格壟斷行為,謀求壟斷利潤,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根據《反壟斷法》國家制定和實施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競爭規則,完善宏觀調控,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這就是我們要達到的立法目標。”黃勇說。
今年一系列的反壟斷調查,效果立顯。
在反壟斷調查的壓力下,多美滋、惠氏、貝因美、雀巢等此前高價的進口奶粉品牌紛紛表示降價,降幅最高達到20%。而在反壟斷調查之前的5年時間里,這些“洋奶粉”至少漲了30%—50%,有些品牌的“洋奶粉”國內價格甚至達到了國外市場的3倍。
一位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合生元奶粉的報關均價僅53元/罐,而國內市場平均售價接近400元,毛利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五成以上。本報記者在北京多家賣場和經銷商處了解到,反壟斷調查后,茅臺和五糧液失去了原有壟斷銷售體系的支撐,價格出現大幅下滑。
“這比發改委發個文件直接干預價格更有效,破除價格壟斷用的是市場手段而非行政手段。在整個過程中,政府不是作為市場經濟的直接參與者,而是作為對企業違規行為的管理者出現,更形象地說,政府不再是運動員,成為了裁判員。”湖南省社科院經濟所所長肖毅敏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
在肖毅敏看來,反壟斷調查同新一屆領導集體的理念一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年也曾多次提出,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把該管的事務管好,激發市場主體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誰是下一個?
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局長許昆林日前在央視財經頻道《對話》節目中表示,發改委反壟斷調查的下一個目標會跟老百姓密切相關,石油、電信、汽車、銀行都在調查視野之內。
那么,反壟斷調查下一單會落在誰的頭上?
本報記者從反壟斷部門相關人士處獲悉,價格監督和反壟斷部門密切關注進口和合資汽車領域的價格問題已不下兩年。有消息稱,發改委已經委托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對汽車產業是否違反了《反壟斷法》進行調查。
據悉,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目前的調查對象既包括進口汽車,也包括外國汽車商在華合資企業生產的汽車。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秘書長沈建軍表示,涉嫌壟斷最突出的表現是,銷售價格居高不下,廠商利潤明顯超過全球平均水平。換句話說,外國汽車廠在中國內地銷售高檔車的利潤高于國際平均30%左右,沒有市場壟斷,哪來的如此暴利?
在8月23日召開的商務部例行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汽車供應商如果強制規定經銷商經營模式,壟斷價格、違規收取建店保證金,強行壓庫、搭售等將依法受到嚴懲。
不過,一位接近反壟斷部門的車企負責人向本報記者透露,發改委目前并沒有對汽車反壟斷立案。
也有業內人士推測,接下來,國家發改委有可能會醞釀實施藥企的價格反壟斷調查,而對藥品成本的摸底調查,有可能是國家啟動藥品定價改革以及醫衛體制改革的前奏。
幾乎在與葛蘭素史克和賽諾菲的“行賄門”事件曝光同時,發改委開始對60家藥企開展藥品成本調查,其中包括葛蘭素史克等多家跨國藥企以及中國10家上市藥企等。
7月3日,國家發改委下發通知稱,為了解掌握藥品生產流通過程中的成本、價格和有關情況以及時制定調節藥品價格,決定對部分醫藥企業進行成本調查和出廠(口岸)價格調查。
另外還有消息稱,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正在為政府收集中外醫療器械企業的定價和業務情況。該協會相關人士表示,此項調查是接受了中國商務部反壟斷局的委托。
不僅如此,更多涉嫌壟斷的行業正逐漸浮出水面,反壟斷調查也才只是開了個頭。黃勇稱:“不管怎樣,未來的《反壟斷法》執法將作為一種常態,涉及的領域應該是各行各業的,尤其是一些社會問題比較多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