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6日電 全球最大乳制品出口商新西蘭恒天然公司奶粉原材料含有可致命的肉毒桿菌,波及多家企業和多批次在華銷售的嬰幼兒奶粉,境外華文媒體高度關注。輿論指出,今次事件暴露出中國奶源嚴重依賴國外的問題,同時也給了中國奶粉企業一個巨大商機,借此來提升消費者對國貨的信心。
BBC中文網文章指出,那些花了大量金錢購買外國嬰兒奶粉以圖減少寶寶健康風險的家長感到十分憤怒和失望。
香港《大公報》6日刊文指,毒奶事件已打擊各國對新西蘭乳制品的信心,目前除了中國暫停進口所有新西蘭以及澳洲奶粉外,就連未接受本次受污染產品的俄羅斯,也下令暫停入口恒天然產品,并正采取措施將該品牌相關產品下架。而新加坡、越南及馬來西亞也采取預防性措施,召回部分恒天然集團的嬰兒奶粉。
該報援引新西蘭梅西大學的傳訊專家蓋洛韋觀點說,這次危機不但緊咬住乳業巨頭恒天然,還牽連整個新西蘭。新西蘭一直致力于兜售“干凈、綠色”產品形象。這個形象在亞洲顯得特別有價值,但在恒天然部分產品被發現含有致命的肉毒桿菌之后,新西蘭要在中國等市場恢復信心就殊不容易了。
《澳門日報》文章指出,今次事件也暴露出中國奶源嚴重依賴國外的問題,以致一個企業出現問題,竟引發乳制品行業震動。
美國《星島日報》5日社論指出,華人在歐洲以至美澳等海外國家地區搶購嬰兒奶粉的身影迄今未見消失,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嬰兒配方奶粉市場之一,而且需求連年增長。由于對入口奶粉需求甚殷,以致入口奶粉在中國份額日大。
文章說,然而,中國奶品市場今后的發展卻未必就如想象般簡單。無疑,經過三聚氰胺一役,中國有關部門正日益強化對奶制品的監管,而中國乳業自2011年以來亦進行大洗牌,經歷一定的調整,國產奶粉的生產似乎已逐漸恢復正常的運作,但消費者對國產奶粉仍缺乏信心,而要重拾其信心相信亦難以一朝一夕做到。
香港《星島日報》指出,有媒體再次列出外國食品安全事件為例,呼吁國人不要迷信洋奶粉。這種“天下烏鴉一樣黑”的論調,不足以提高消費者對內地奶粉的信心。內地希望提振國產奶粉地位,要達致這個目標,最重要仍然是提升自身產品的質量。
文章指出,中國現時痛下決心提升奶粉質量,關鍵在于大大提高不良手法要付出的風險代價,強化自身競爭力,否則就算某一品牌出事,國人仍會傾向光顧眾多其他品牌的洋奶粉。
《澳門日報》指出,洋奶粉跌下“神壇”,給了中國奶粉企業一個巨大商機,只要通過嚴格的生產管理、透明化生產運作,積極發展自主奶源,監管部門嚴格履行職責,中國奶粉定能重振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