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燕
拿到中國農業部批準發放的可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后,全球轉基因種子巨頭孟山都 (MON.NYSE)稱,將在巴西即將到來的農作物種植季,為Intacta RR2 Pro大豆的全面投產做商業化的準備。
17日,孟山都在其網站上發布的一篇文章中稱,隨著中國的批準和商業化的開展,Intacta RR2 Pro大豆將成為孟山都下一代大豆的基礎產品之一。文章引用孟山都總裁兼首席商務官布雷特·貝格曼(Brett Begemann)的話說,這個批準對于巴西農民和孟山都而言,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近日,中國農業部批準發放了三個轉基因大豆進口安全證書,獲批的三種大豆分別是巴斯夫農化有限公司申請的抗除草劑大豆CV127、孟山都遠東有限公司申請的抗蟲大豆MON87701和抗蟲耐除草劑大豆MON87701×MON89788。農業部批準進口這三種大豆用作加工原料。
Intacta RR2 Pro,也就是農業部批準的抗蟲耐除草劑大豆MON87701×MON89788,是抗鱗翅目昆蟲兼對草甘膦類除草劑耐受的轉基因大豆,種植于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烏拉圭等國。
轉基因大豆的引進,一方面再度引發人們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方面的憂慮,也同時引發人們對國產大豆全面“失守”的擔憂。
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如果放任轉基因大豆及制品流入黑龍江,黑龍江的食品大豆銷售將受到影響和沖擊。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秦富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則表示,國產大豆的“失守”不能完全歸咎為轉基因大豆的引入,有其綜合的經濟因素。
一步步“失守”
中國是大豆的原產地,已經有5000多年的種植歷史。就在10年前,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國。然而,最近十年以來,國內大豆播種面積直線下降。時至今日,中國大豆產量已退居美國、巴西、阿根廷之后,位列世界第四。
秦富告訴本報記者,這一轉折點發生在2001年,正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那一年。而中國大豆受到巨大的沖擊,秦富說:“原因很簡單,大豆的進口沒有配額,只有一個單一的3%的關稅稅率。”這一稅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無法和農作物保護水平較高的國家相比,秦富認為,這是大豆“失守”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1年豆類的種植面積(以大豆為主)近1.33億畝,此時到達頂峰,隨后便開始下滑,至2011年底,豆類種植面積僅為1.06億畝,相當于下降了20%。
與此同時,2001年大豆的進口數量為1394萬噸,而2012年這一數字達到5838萬噸,對外依存度達到80%。
轉基因生物研究領域的一位專家告訴本報,我國進口大豆主要來源于三個國家:美國、巴西、阿根廷,而這三個國家的大豆大部分都是轉基因品種。
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2012年,轉基因大豆在美國的種植面積占總種植面積的93%。
我國轉基因大豆進口始于1997年,當年進口大豆288萬噸,其中從美國進口237萬噸。除本次批準的三個轉基因大豆外,我國此前還陸續批準了五個轉基因品種進口用作加工原料。
但秦富強調,這樣的衰退并不完全歸咎于轉基因大豆的“侵入”,在國內,農民“棄豆”,很大程度是因為轉向種植玉米。
“玉米單產遠遠高于大豆,大豆一畝地產100多公斤,而玉米種得好,一畝地要上千公斤。只要是用一畝玉米替代一畝大豆,就相當于我們國家的糧食總量每畝提高好幾百公斤。”秦富說。
和2001年相比,我國玉米的播種面積將近增加了27.6%。其他兩大主糧——小麥、水稻,不論是播種面積,還是單產,也都在穩定增加。因此,雖然我國糧食總產量穩步提高,但實際大豆種植面積卻在不斷下降。“這是市場的選擇。”秦富說。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彭于發表示,我國進口大豆主要是國內需求決定的,進口與否及進口數量是市場行為。我國大豆每年播種面積在1.2億畝左右,滿足不了需求,近幾年,每年都進口5000多萬噸大豆,這些大豆按現有品種和技術水平來測算,需要4億多畝的耕地,而我國沒有這么多的后備耕地資源。
“轉基因大豆單產高,出油率、抗蟲、抗病也都有它的優勢。”秦富說,這也是國際市場的選擇。
種植需謹慎
如果進口轉基因大豆為大勢所趨,不少人擔憂,照這個趨勢下去,中國的農作物將越來越依賴進口,進而威脅中國的糧食安全。
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今年4月發布消息稱,目前,經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評審,已先后批準了轉基因棉花、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轉基因油菜4種作物的進口安全證書。除批準了轉基因棉花的種植外,進口的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轉基因油菜用途僅限于加工原料。
也就是說,目前轉基因作物在中國只能吃,還不能種。
對此,中國農業大學[微博]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羅云波向本報記者表示說:“既然能夠吃,為什么不能夠種?”羅云波認為,主要原因還是反對轉基因的聲音太大。
“我們的大豆進口5000多萬噸,自己生產1000多萬噸,成本高,品質差,你要不讓種轉基因的大豆,就得把這個市場讓給國外,現在國內大豆基本上沒有什么話語權了,如果國外不賣給我們,我們的油,我們的肉類就會出問題。”羅云波說。
他用棉花作為例子,“我們國家的棉花跟大豆的進口幾乎是同步的,(當年)大豆沒有進行轉基因的種植,因為覺得我們是大豆的原產地,不怕從國外進口,而棉花因為棉鈴蟲很厲害,沒有收成,中國開始種植抗蟲棉,十年以后,棉花把美國人趕跑了,而大豆基本上就廢了。”
但秦富認為,“未雨綢繆有必要”,但按照我國家目前的政策,基本國情決定了,絕對不可能依靠大量進口主糧。
“我們這幾年采取的措施,不論是農業投資,增加的農業支持,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企業參與糧食生產的積極性,最低收購價一直持續的保護,相信國家不至于大規模依靠進口。”他說,在國際市場,中國的非轉基因大豆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如果大部分國家限制轉基因,非轉基因大豆價格提得比較高的話,也不排除現在種玉米的地,反過來種大豆。”秦富說,但他也坦言,這種趨勢現在看來并不明顯。
上述轉基因生物領域的專家則表示,種植轉基因還是有風險的,要做的風險評估,要比引進進口產品復雜得多。
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馬文峰則向本報表示,如果反復實驗檢驗是安全,就應該可以種植轉基因作物,但從農田到餐桌都需要進行嚴格的標識。
馬文峰說,國際上對于轉基因的標識主要有兩種——強制和自愿。美國是自愿標識,而中國是強制標識。理論上說,所謂強制,就是從農田到餐桌都需要嚴格的標識,但顯然目前在我國還很難做到。他表示,應該通過嚴格標示,給轉基因產品和非轉基因產品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給生產者和消費者一個選擇權,這也是對傳統非轉基因農業的一種保護。
轉基因爭議尚存
轉基因在國際范圍內飽受爭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是否具有危害性。
截至目前,農業部已經公開的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共有82個。
若將農業部新批準的轉基因安全證書計算在內,孟山都已經獲得了24個中國農業部批準的進口轉基因安全證書,涵蓋從大豆到玉米、油菜、棉花準許進口轉基因作物的領域。孟山都研發的轉基因種子包括苜蓿、油菜、玉米、棉花、高粱、大豆、小麥、甜菜。但是,孟山都也因為轉基因種子一直遭受詬病。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彭于發曾公開表示,根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輸出國家或地區已允許作為相應用途并投放市場,是我國申請進口安全證書的前提之一。這三個品種除輸出國已批準相同用途外,也分別在美國、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獲得批準。
彭于發說,農業部在其他國家安全評價的基礎上,又在國內分別開展環境安全和食用安全驗證試驗。這三個品種都進行了生存競爭能力及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環境安全檢測和抗營養成分(影響營養成分吸收的抵抗成分)檢測及食用安全檢測。根據驗證結果,評審通過了安全證書申請。
羅云波也告訴本報:“評價項目非常多,通常來講,食用安全評價通過之后,你怎么用都行。”關于轉基因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爭議問題,他認為,“那是個偽命題,早有定論,沒有問題,而且我國并非轉基因用得最多的國家。”
美國南達科他州立大學生物及微生物系教授顏旸曾撰文寫道,轉基因是人為地讓一個基因在其非自然的時間、地點、環境進行非自然的表達。因此可以說,任何一個轉基因生物都有可能對其所在的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個影響可能是有害的,但也可能是有益的。
顏旸文章中還稱,轉基因食品安全不安全,關鍵要看轉的是什么基因。對食品安全起作用的是基因的產物,而不是基因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