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派記者 黃燁
業界依舊關注:
● 取消4%,到底是完全取消,還是將4%的變化幅度降低?
● 到底會將周期縮短幾天?
● 與國內油價掛鉤的國際原油種類是否會進行改變?
● 新定價機制到底何時會最終出臺,是否還在等待“合適的時機”?
中國成品油定價機制終于有了更準確的信號。3月6日上午,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國家發改委“正在研究油價形成機制的改革方案”,“一是計劃把周期能調得更短一些,以適應國際油價的頻繁變動。二是準備取消4%,按一定的周期,該調就調”。
確定:官方透露改革方向
“現在油價的定價機制——《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是以22個工作日為周期,如平均油價波動超過4%,我們就相應進行油價的調整。”張平介紹。
張平稱,上述機制操作有兩個明顯缺點:首先,是周期太長,“22個工作日再加上節假日,就是一個月時間。但現在,國際油價每一天都在變動,所以,我們因時間長,就不能及時反映國際油價變動的情況”;其次,現行機制設定了調價的變動幅度,即22個工作日國際油價的變化幅度達到4%,就會相應調整成品油價,如達不到4%,國內油價就保持穩定,“但不調,同樣會造成國際油價變動不能及時反映到中國成品油的價格上來”。
針對上述兩個缺陷,張平表示,“一是計劃把周期能調得更短一些,以適應國際油價的頻繁變動。二是準備取消4%,按一定的周期,該調就調”。
“就是,不管達沒達到4%,我們該升就升,該降就降,使油價定價機制更加靈活,更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動。”張平表示。
未來:油價或一年調24次
“周期變短很好理解,就是大家猜測的,將目前的22天縮短為14天左右或10天左右。”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微博]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取消4%,從表態上看,實際上就是完全取消。”
“舉個例子,以10天為周期,國際油價這期間的變化幅度是多少,國內汽、柴油價格就調整多少,就跟日本和新加坡等國相似。”林伯強說。
林伯強還猜測,一旦時間最終確定縮短為10天,就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未來一年時間內,國內汽柴油或最多調整24次,即每月會調整兩次。當然,最終的變動還是要以國家發改委的最終版本為主。
“國內定價機制或將參考中國臺灣等地的形式,參考每兩周的原油變動幅度,來適當調整國內的成品油價格。”安迅思息旺能源在提供給《國際金融報》記者的分析稿中稱,“但預計有最高或最低的調幅限制,避免價格傳導過快及輿論壓力。”
據該機構介紹,目前中國臺灣成品油定價是每周一調,在考慮匯率變動下,該地區本周成品油零售價調整將在參考上周的70%布倫特+30%迪拜的原油均價變化幅度基礎上打八折。該機構稱,“臺灣同樣設立緩漲機制,油價高企時只漲一半幅度。”
大宗電子商務平臺金銀島的分析師韓景媛也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一旦按上述思路執行,“國內油價調整將更加常態化,與國際油價聯動性也更將加緊密”。韓景媛還認為,此舉還將有效抑制因上調預期所引發的市場過度投機行為,尤其是在汽、柴油用油高峰時間段,保證市場供應的充足。
中宇資訊分析師高承莎認為,一旦新機制實施,中石化和中石油連續幾年煉油板塊虧損的問題可能也將有所保障,“新政更能安撫在煉油虧損狀態下,‘石化雙雄’銷售心態的消極性,也將在國內成品油國三升國四的關鍵時期,給主營單位盈利板塊注入強心劑”。
改變:仍有完善之處
值得注意的是,卓創資訊分析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就目前市場價格來看,相對于當地的物價水平,西南地區的汽、柴油價格整體偏高,新定價機制會使價格調整更頻繁,可對于相對偏遠的地區,可能會對偏遠區內的消費者的生活造成較重負擔。對此,該機構認為,應盡量減小新定價機制改革對偏遠地區高油價的負面效應。
“新政策固然給市場帶來新鮮空氣,隨之而來的挑戰也非常嚴峻。”高承莎說,“怎樣在未來‘瞬息萬變’的成品油市場站穩腳跟,盈利成為較大的挑戰。同時,由于調價周期或被縮短,成品油短期行情變化將更靈活,油價也將更貼近市場,因此,居于中間環節的民營加油站及貿易商,在實際操作中將受到限制,盈利空間或被縮水。”
掛靠油種的問題,也一直受市場期待。此前,分析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應選擇更符合中國使用和進口習慣的阿曼原油作為掛靠油種,甚至,還可加入對市場同樣尚存影響力的紐約原油期貨價格。
“之前就討論過辛塔原油合不適合的問題。因為,中國進口量并不大。”卓創資訊說,2013年,中國有望在上證所推出原油期貨,這是中國加強原油定價話語權的第一步,“后期,國內的原油期貨或會成為國內油價調整的參考”。
另有分析稱,國內定價機制調價權或將逐步且適度地下放給企業,同時,可借助國家大部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調整的契機,進行有關部門職能的慢慢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