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3月6日電 (記者 鄭鈞天 吳宇)第23屆中國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華交會”)5日在上海閉幕。
據“華交會”組織者統計,5天展期里,到會境外客商20016人,比上屆下降5.25%;出口總成交28.14億美元,比上屆下降9.87%。
“華交會”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副主任顧軍分析,本屆“華交會”出口成交降幅明顯高于到會客商降幅,說明境外客商的采購量在減少、觀望情緒明顯,今年出口前景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近年來,由于外需的萎靡不振和發達國家陸續實施貨幣寬松政策,使其采購商花起錢來更加謹小慎微,中國出口企業利潤不斷遭到蠶食,中國外貿行業儼然進入“微利時代”。
南京三角洲玩具禮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楚建平表示,與往年相比,今年其產品的訂購情況明顯遇冷。“外商壓價壓得厲害,我們現在只能爭取薄利多銷。這幾年,我們的貿易額雖然沒怎么下降,但是凈利潤卻下滑得厲害。”
同時,記者注意到一家生產草葦制品的企業卻門庭若市,其產品獲得許多外商的青睞。一位來自日本的采購商告訴記者,她覺得這家公司的產品工藝及設計非常值得學習,她回國后將對其進行研究借鑒,以設計出符合日本國內市場需求的產品。
據介紹,雖然近幾年外貿形勢不佳,但該公司卻保持了凈利潤的逆勢增長,因為公司的設計團隊善于做“實用型創新”,“我們的產品附加值比較低,只能每年在產品設計款式和花色方面做點引人注目的創新,以滿足更多國家客戶的審美需求。”公司業務經理韓詠雪說。
中國已逐漸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最重要的貿易伙伴。然而,在諸多國際采購商和境外參展商的眼中,“價廉物美”仍是“中國制造”的標簽。
韓國DaDaint公司中國分社社長金永植認為,中國目前只能算貿易大國,但不是貿易強國。中國只是憑借廉價的勞動力、土地和其他生產要素成為世界工廠,但中國在高端產品的研發上卻難以與發達國家產品相媲美。
專家認為,在外貿逐漸進入“微利時代”的大環境下,中國欲實現從外貿大國到強國的轉變,必須堅持“兩條腿走路”——既要在低端方面與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競爭,也要在高端方面和技術領先的發達國家競爭。
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陸銘說,中國要開啟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戰略調整,必須要通過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升級,加速人力資本形成、技術進步和品牌創新,提高貿易增長的質量,形成中國外貿產業的核心競爭優勢和定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