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產經 > 我國光伏產業遭遇歐美印雙反 > 正文
每經記者 喻春來 胡健 發自北京
當中國政府代表團赴歐洲磋商讓中國光伏企業感到稍稍緩過一口氣之際,本周二(9月25日),以德國公司SolarWorld牽頭的20多家歐洲光伏企業,又向歐盟委員會(以下簡稱歐委會)提起新的貿易訴訟,指控中國光伏制造商獲得“非法”政府補貼,這標志著歐洲制造商針對中國競爭對手的法律行動進一步升級,在反傾銷的基礎上增加了反補貼。
“這早在我們企業的預料之中。”昨日(9月26日),英利綠色能源高層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英利在隨后的聲明中稱,從未收到任何非法補貼。
目前,中國光伏企業就歐盟反傾銷的抽樣問卷提交完畢。業內人士分析,歐盟對反補貼調查立案將不可避免。在中國與歐盟一些國家政府愿意通過磋商來尋求妥善處理光伏反傾銷調查案之際,反補貼調查的啟動為歐盟再次增加了談判的砝碼。
貿易摩擦近期再度升溫
由歐洲25家太陽能面板企業組成的EUProSun組織25日向歐委會提起申訴,指控中國同業從非法補貼中獲得不公平優勢。這是該組織繼之前反傾銷指控后的又一次申訴。
該組織稱,得益于中國政府的政策,中國太陽能面板制造商獲得了非常低的貸款利率。此外,在出口補貼的幫助下,中國企業已經占據了歐洲80%的市場份額,致使大量的歐洲太陽能企業申請破產。
根據歐盟法律,歐委會將在45天內就這宗最新訴訟是否應正式立案調查作出決定。上述英利綠色能源高層人士表示,從歐盟的程序看,反傾銷與反補貼可以分開進行調查,之前企業已經預料到會有反補貼,而最終立案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此前,歐盟委員會在9月6日決定將對中國光伏生產商涉嫌傾銷一事展開調查。有貿易律師表示,相對于反傾銷案,反補貼案在歐洲要少見得多,部分原因是較難舉證。
現階段,國內四大光伏行業巨頭在歐洲的公關工作主要是聯合了近100家美國、歐洲當地的光伏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擬站在歐洲企業的角度對歐盟“雙反”的危害性進行闡述。
禍不單行,歐盟對華貿易保護趨勢近日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就在昨日,應歐洲自行車生產商協會的申請,歐盟決定對原產于中國,自印尼、馬來西亞等國轉口的自行車進行反規避立案調查。歐盟從1993年起就一直對中國產自行車征收反傾銷關稅,并將反傾銷稅從30.6%提高至48.5%,還在近期發起了反補貼調查。針對歐盟的做法,有些企業便選擇繞道出口,而一旦反規避調查成立,中國自行車輸歐大門幾乎將徹底關閉。這種對同一產品采取“三反”的措施在整個國際貿易市場中都極為罕見。
此外,歐盟近日還拒絕了中國陶瓷企業關于市場經濟地位的申請,法院也駁回了中國企業關于貿易摩擦的上訴。
最終結果仍存不確定因素
針對EUProSun的指控,英利發表聲明,否認有關收受非法補貼的指控,并稱,公司資金來源、成本完全透明,也是按正常市場利率獲得融資。
英利新能源法務總監陳卓表示,所有的抽樣問卷已在9月21日的截止日前提交。目前,歐盟只是接受了光伏企業反傾銷的調查申請,離歐盟按規定作出最終裁決還有一段時間,有何變化目前尚不確定。國內光伏企業最希望的還是歐方中止調查,或裁定不存在傾銷。即使不能獲得最有利的結果,也希望最終裁決會有一個相對合理的關稅稅率。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歐高層“磋商解決”等利好信號不會導致調查中止,按歐盟的法律程序,一旦啟動調查就必須出一個結果,很難違反這個基本程序。政府間的協商也只能在這個既定程序中尋求一個最有利的方案——除非歐盟申請人主動撤訴,才可能中止。
陳卓表示,最終的結果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僅憑歷史經驗來預測是遠遠不夠的,關鍵在于三個事實是否都成立:其一,中國企業出口到歐盟的光伏產品是否存在傾銷行為?其二,如果存在傾銷行為,是否確實對歐盟成員國的光伏企業造成了損害?其三,即使前二條均成立,如果反傾銷稅真的實施,是否會對歐盟成員國造成更多的利益損失?如果回答肯定,那歐盟“雙反”也不會成立。這其中也涉及到各成員國的利益協調。
“這對于應訴企業來說也提供了很好的抗辯機會,因為在各個環節均可以爭取到有利于自身的抗辯可能。”陳卓認為,現在企業要做的一是積極應訴,爭取有利機會;再就是通過政府“游說”,爭取支持;然后就是練好內功,尋找突破口。
相關新聞
政策力推光伏國內市場應用
李彪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國家能源局日前正式下發《關于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的通知》,要求全國各省區市于10月15日前上報各自“十二五”首批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示范區實施方案。這意味著光伏發電應用已經正式進入落地期。此前《太陽能發電“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未來將重點推廣分布式發電系統,到2015年裝機目標為1000萬千瓦。
本月恰逢歐盟對華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立案,對此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國光伏應用市場的空間遠比歐盟大得多,每年用電新增量和存量都遠大于歐盟所有國家之和,因此,全世界最大的光伏應用市場一定是在中國。他認為,以前太陽能光伏產業“兩頭在外”,但現在核心原材料多晶硅的國產化程度已經超過50%,很快就能實現自給自足,我國太陽能光伏市場全面啟動已經具備相關條件。
如果按照目前分布式發電系統每千瓦1.5萬元的綜合造價來計算,到2015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500億元。由于跟傳統能源相比,新能源有著能源密度低,同時不能大規模進行儲存等特點,因此“分散式和分布式”的開發應用方式受到更多的重視。
“當前國內光伏產業發展已經到了決定命運的十字路口,國內光伏市場大規模啟動已越來越被寄予厚望。”北京交通大學理學院太陽能研究所所長徐征表示,過去的發展經歷已證明“大基地”式發展新能源產業漸漸走入了死胡同,發展分布式發電已到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地步。“所幸政策上和產業界都堅定了這一信念,未來值得期待。”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采取“分布式”發電模式,光伏電站投資收益的提高和回報周期的加快,會相應傳導到上游,進而加快帶動包括系統、組件、電池和硅片等在內的各環節設備制造商的收益,也可以及時消化今年由于國外市場需求驟降而積壓在光伏設備商手中近20GW的過剩產能,使全行業各環節企業爭相受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