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稀土!
稀土“白菜價”將成歷史,國內外市場價格走向或將分化
羊城晚報記者 曾頌
一個享有“壟斷”地位的供應方,居然沒有定價權,這種罕見現象是中國稀土真實的歷史。面對外界對中國封鎖稀土出口的無端指責,中國商務部官員日前表示,中國現有稀土資源僅能維持未來15至20年的需求,有可能還需要進口。
在釣魚島事件后,日本媒體憑空報出“中國對日斷供稀土”的消息,稱中國拿稀土當“政治牌”,從側面揭示出稀土貿易背后的國家戰略意義。
實際上,中國早在2008年就對稀土貿易進行調整,其原因一是稀土產業的污染,二是中國長期低價出口稀土,已經對本國資源量造成威脅。圍繞稀土展開的保衛戰,將使稀土“白菜價”成為歷史。
稀土“白菜價”將成歷史
“保守估計,2014年全球稀土消費量將達到18.5萬噸,年復合增長率為9%左右。”日信證券分析師汪華春表示。
而關于全球稀土的分布,目前業界有不同說法:一說全球50%以上的稀土在中國,探明儲量有6588萬噸;而上月美國國會一份報告中,中國稀土儲量有3600萬噸,占全球的36%,比排名第二的俄羅斯多出700萬噸。
“誰也說不清哪個數據最準。”汪華春對羊城晚報記者說,“但可以肯定,中國的份額一直在減少。”原因是中國稀土開采量常年達到全球的90%以上,且多作為初級產品出口。
由于缺乏管控,中國稀土資源長期處于亂開采、賤價賣的困局,供應商互相殺價,讓國外收購方得以用“白菜價”購買。
統計顯示,1990年至2005年,中國稀土出口增長近10倍,價格卻跌至1990年的一半;2008年的金融風暴中,中國稀土再次慘跌。
但與此同時,稀土的“家底”卻與國家戰略關聯。長期以來,同為儲量大國的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幾乎不作開采,多從中國購買稀土;沒有稀土資源的日本幾乎全靠中國供應,有未經證實的消息稱,日本在海底藏了20年用量的稀土。
其中的隱患顯而易見:一旦中國稀土臨近枯竭,本國產業陷入停滯,國外仍握有可觀儲量,即可反制中國。
未來配額或在產量二三成
“中國強調沒有封鎖稀土出口”。美國媒體日前引述中國商務部官員的話說,中國不可能繼續承擔供應世界的角色,甚至不排除有一天倒過來依賴進口稀土。周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表示,中國近來已根據國內法律法規對稀土產業采取了必要的管理和限制。
實際上,中國對于稀土資源的保衛早已開始。2008年,工信部等部委出臺了《2009年-2015年稀土工業發展的專項規劃》,拉開了國家強勢監管的序幕;從2004年開始的出口配額限制也愈發嚴厲,根據商務部的數據,2010年一般貿易的出口配額僅30259噸,環比減少64.21%。
國信證券分析師彭波表示,這顯示了中國政府對稀土資源保護意識的日益增強,意欲真正建立對稀土產品的全球定價權。“未來出口配額可能嚴控在指令性生產總量的20%至30%”。
稀土家族價格分化
到目前為止,我們都把稀土當作一個整體來討論。實際上,稀土家族17類元素的應用方向、監管難度、價格走向并不相同,“一刀切”的行政監管也許太落后。
中、美、日三國的稀土消費量占全球的85%,各國的使用重心不同。從產業方向看,也存在“重稀土”供需偏緊,“輕稀土”供給偏松的局面。
“企業會加價銷售比較稀缺的重稀土元素,更會出現配額非法買賣、爆炒的局面。”日信證券汪華春對羊城晚報記者說,輕稀土出口市場價格與重稀土相差上百倍———因此實行“一刀切”的配額管理是不科學的。
除了內部價格分化,稀土的國內外市場價格走向也將分化,原因是兩個市場呈割裂狀態。汪華春認為,出口市場受制于供給的減少,會接受較高的出口價格,而國內價格不會有較大影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