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張國棟 發自北京
工信部曾不止一次提出,要從根本上剎住走私的猖獗勢頭,保護好資源和環境,但隨著國家稀土出口配額的逐年減少和稀土價格的不斷攀升,稀土走私活動又日漸猖獗。
“盡管我國的稀土產品出口配額減少,但借鐵合金等名目走私海外的稀土產品,一般業內公認每年大概有2萬噸左右。”昨日(10月11日)一位長期從事稀土出口貿易的行業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
面對誘惑鋌而走險
先將原料偷梁換柱,再試圖買通報關公司,不法分子正用這一手法大量“揮霍”著中國的稀土資源。
據媒體報道稱,近日,青島一對夫妻因協助珠海發貨人將4000多噸稀土偷梁換柱,偽裝成氧化鐵紅企圖走私出境,最終被海關查獲鋃鐺入獄。此前,南寧海關也成功偵破了一起企圖通過貨運渠道走私出口稀土大案,案件涉嫌以偽報品名的方式走私出口稀土金屬及其化合物約4196噸,案值1.09億元。
出于環保和國家安全的考慮,我國從2006年起開始限制稀土出口,目前配額總量為30258噸,比去年少了近2萬多噸。受稀土出口量減少影響,國際價格自然節節攀升。據悉,在中國下半年稀土配額數量公布以后,低貨值的La和Ce產品出口價格平均提高了25~30美元/公斤。
在稀土出口巨額利潤的誘使下,總會有人鋌而走險。某國有稀土企業一位不愿具名的銷售人員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因為配額緊張,下半年稀土出口量緊縮,價值比較低的輕稀土很少有人愿意出口。“價格上漲得這么快,只要有過貿易走私經驗的人,都會有想法的。”
有關數據更是印證了這一問題的嚴峻性。據推算,2006年至2008年間,除了國內消費和正常出口之外,每年都有幾萬噸稀土不知所終。
稀土走私出新伎倆
記者調查發現,在上述系列案件中,主要犯罪嫌疑人多為稀土方面的行家,他們一般會根據每票稀土礦石外形的不同特點,分別用硅藻土、硫酸鋁、玻璃成型劑等與稀土外形相似的貨物來報關,企圖“魚目混珠”。
一位常年做稀土出口貿易的企業人士確認了上述說法。他告訴記者,目前稀土走私一般都更換品名,以省去關稅和配額費用。“比如出口金屬鏑,但報關的時候報其他非控制的東西。”他還介紹稱,“按照顏色性狀類似的產品品名去申報,這樣海關也很難判斷;很多人都是從小港口出去,查得也不嚴格。”
目前,我國從事稀土礦產開采、分離的生產企業中,配額企業有29家(包括內外資),但稀土出口配額緊張,部分不生產稀土產品的貿易公司亦獲得不少配額。“稀土走私一般都是貿易公司,很多生產企業也有。他們都是專家,做起來自然不難,都是委托不懂的公司代理出口,這樣即使出事,自己也能及早跑路。”稀土行業分析人士透露。
值得關注的是,因為稀土合金在出口時不受配額限制,分離稀土合金提取稀土正成為中國稀土流失海外的主要途徑。贛州一家從事稀土深加工的內部人士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透露,“現在稀土走私只是繞開稀土配額管制,分離稀土合金提取稀土的辦法,已經成為稀土走私的主要途徑。”
業內人士稱,通過稀土產品出口量和國外的稀土礦產量、稀土產品消耗量,中國稀土走私量是可以估算出來的。“盡管我國的稀土產品出口配額減少,但借鐵合金等名目出口的稀土產品,目前公認的是每年大概走私2萬噸左右。”
稀土走私監管難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專家李兵表示,據測算,2萬噸的稀土走私約占實際出口量的1/3。“目前中國的實際稀土儲量已經不足世界的30%,如果再得不到有效管理,未來一旦變成純進口,我們花費的不僅是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金錢,更可能在戰略上被西方國家鉗制。”
不過,稀土實現有效管理的路也許比較漫長。《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解到,當前幾乎所有走私均是被人舉報的,或為同行或為內部公司的人,靠海關去查驗,幾乎不可能。“畢竟中國每天的貨物吞吐量這么大,稀土占的份額太少了。”上述知情人士稱。
贛州稀土企業人士亦認為,“海關一般不是全檢。沒關系可以混過去,有關系的話,就算查到了還可能通過關系用一堆垃圾換掉。”
更為尷尬的局面可能還不在此。目前,我國稀土產品種類日趨增加,但稀土出口稅號僅40多個,部分產品與出口稅號脫節,既無法滿足監管需要,又導致資源流失和走私現象。
更多行業人士則呼吁,國家稀土政策搞一刀切并不合理,應該是細分產品。“現在國家發放配額說是鼓勵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其實現在出口的高附加值產品才真是稀缺的資源,那些產量很大,國內根本消化不了的產品倒不如采取寬松的政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