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怒海行舟國際化:冬天還是黃金期

  這是國際化的冬天?還是國際化的黃金期?

  企業家的真實行動和數據給出了答案,他們大多數有所顧忌,也有跡象表明,一些中國企業正準備重裝上陣。本刊組織的一批頂尖咨詢智庫卻給出了另外的建議:金融冬天或是國際化黃金期。野村證券認為,海外資源拓展當屬明智之舉,而且中國企業具備海外收購的實力。埃森哲給出建議,這一輪“低價并購”,中國企業家要著力積累并購知識和能力,不要等到“低得不能再低”時才出手收購。

    但是,正如中國三星經濟研究院的提醒:“危”“機”并存,出手是雄心,不出手是本分。

    國際化:出手是雄心,不出手是本分

  文 | 中國三星經濟研究院戰略組首席研究員  李剛

  他們的海外戰斗一直頗為糾結。

  新千年以來,中國政府將“走出去”作為一項基本政策,鼓勵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中國企業國際化步伐加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在加入WTO之后顯著增加,2003年至2007年五年間年投資額增長將近9倍,達到248億美元,2008年在此基礎上又增長了1倍,達到創紀錄的521億美元。

  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領域傳統上集中在受政策支持的資源性行業和競爭優勢較明顯的制造業、運輸業等。但近年來,隨著銀行業改制的完成,中國的金融及服務業也開始試水海外市場。截至2007年底,采礦業、制造業、運輸業和金融業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積累凈額的45%以上。

  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道路走得并非一帆風順。產業資本的擴張遭遇水土不服:聯想并購IBM之后起起伏伏,前景至今仍不明朗;TCL并購湯姆遜CRT業務之后無法適應市場的迅速變化,最終不得不退出慘淡的歐洲市場。尋找資源的努力則受到駐在國政府的百般阻撓,中海油收購尤尼科被美國政府杯葛;五礦有色收購OZ也難逃政治因素的影響。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給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增加了不確定因素。剛起步試水海外的中資金融機構成為危機中的重災區,中投投資黑石、平安投資富通、國開行投資巴克萊、民生收購美聯銀,都虧得陰慘慘。工行、建行、中行等也不得不忍痛為其在美國房地產市場的風險敞口計提巨額的減值準備。

  教訓雖然慘痛,但金融危機或可成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黃金期。

  到海外:尋找危機死陣的生門

  對于資源型海外投資來說,危機造成大宗商品市場價格動蕩,初級資源價格大跌。這一方面給現金充裕的中國企業一個以較便宜的價格獲取資源的機會,另一方面繃緊了海外礦產商的資金鏈,降低并購在各國政府審批過程中的摩擦系數(圖1)。

  首鋼收購吉布森山鐵礦公司 (Mount Gibson Iron) 很能說明這一點。2008年初,首鋼以每股2.6澳元收購吉布森山9.74%股份和9.98%的股份選擇權,但被澳大利亞官方以違反《公司法》為由叫停;10個月后,受金融危機打擊,吉布森山現金緊張,首鋼再次提出以約每股0.8澳元收購超過其40%的股權,成為吉布森山控股股東。首鋼以更便宜的價格控制更多的股份,而澳洲官方態度卻大轉彎,甚至公開稱首鋼的收購為“救助”。

  把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由美元資產轉換成可以強力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初級資源是中國海外投資的占優策略。而金融危機造成的時間窗口可能稍縱即逝。隨著經濟企穩的跡象出現,初級資源價格止跌回升,阻撓中國企業投資海外資源的勢力有重新抬頭的趨勢。中國有能力的資源型企業應該有投資海外的緊迫感,該出手時就出手。

  金融危機對制造業海外擴張也帶來一些正面的影響。中國的國內消費市場不像歐美國家那樣出現一蹶不振的現象,立足國內的中國大型制造企業受沖擊較小,面對被金融危機削弱的國際競爭對手多了一些勝算。明顯的例子如通信設備制造行業的中國“雙子星”中興和華為。他們在危機中不退反進,在歐洲、北美等門檻較高的市場不斷取得突破,穩步躋身世界一流通信設備制造商的行列。

  金融危機似乎是中資金融機構投資海外受挫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不應因此就放過危機中涌現的十年一遇的投資機會。首先,投資海外金融資產的系統風險已經減小,在各國政府相繼提出經濟刺激計劃并給銀行系統注資之后,海外大型金融機構破產的風險已經大大降低。其次,因為中國的資本市場仍未放開,中資金融機構在危機中躲過一劫,目前現金充裕,彈藥充足。在危機中,現金的價值被放大,可以轉換成為談判籌碼,彌補中資金融機構經驗不足的缺陷,在談判中取得先機。

  還要看到,金融產業國際化趨勢并未因全球金融危機而出現逆轉,涉足國際業務是中資金融機構無法回避的挑戰。不論金融危機如何發展,國內租賃、信貸、保險、證券等市場都會按計劃逐漸放開。面對來自國際金融集團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中資金融機構必須發展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最近較流行的說法是抄底華爾街的人才。實際上,不進行直接投資,即便是在國外金融機構大幅裁員的背景下,中資機構在海外延攬到核心人才的機會仍然有限。

  最重要的,提升和鞏固人民幣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仍然是中國的長期貨幣戰略,金融危機不但沒有動搖這一戰略,反而使決策者對這一戰略的迫切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沒有具備國際水平的中資金融機構的支持,人民幣國際化是無法想像的。就眼前的形勢來說,目前制造業、資源型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的財務伙伴通常是國外的大型金融機構,只有增強中資金融機構的活力才能扭轉這種中國產業資本國際化受制于人的現狀。

  日本之鑒:堅韌、精細、耐心

  過去三十年來,日本企業幾乎從未放過任何一個抄底的機會。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儲蓄借貸危機,日元兌美元大幅升值,日本對美直接投資一路飚漲,連續五年實現雙位數增長。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日本對東南亞地區國家的直接投資出現小高潮,豐田等日系汽車制造商借機在泰國、越南布下棋子,如今這些地區已經成為日系汽車的重要生產基地之一。次貸危機中,日本金融機構因為國內市場較為封閉而躲過一劫,這與中資金融機構情況類似。但日資機構卻沒有后者的猶豫,果斷出手。野村證券包攬了雷曼兄弟在亞洲、歐洲和中東的業務;三菱UFJ在吃下摩根士丹利20%的股權之后,又花35億美元買斷加利福尼亞州第二大銀行UnionBanCal;三井住友則與巴菲特一道吃進高盛的股權。

  日本企業的國際化之路充滿了日本式的堅韌、精細、耐心和目的性。豐田的美國之路是最經常被提及的一個案例,從1957第一次進入美國市場的失敗,到1965年低端Corona轎車逐步打開市場,到1983年推出凱美瑞進入主流市場,到1989年推出雷克薩斯占領高端市場,到2007年打敗所有美國對手登頂世界第一。豐田用半個世紀的時間,一步一個腳印,書寫了一個典型的日本公司實現國際化夢想的傳奇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豐田從未迷失在這個艱辛而漫長的國際化過程中。豐田從來都不是一個美國公司:從公司內部文化、生產管理、產品設計理念,到公司外部經銷商管理、供應商網絡建設,豐田從未丟棄良好的傳統,而是不斷發展改良。豐田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豐田的廠子開到哪里,供應商的廠子就會跟到哪里。豐田與上下游的廠商親密無間的合作關系被美國公司嫉妒。

  目的性和企圖心在日本金融機構這次抄底華爾街的行動中表現無遺。以三井住友為例,進入美國金融市場并站穩腳跟是其由來已久的夢想。2003年,它與高盛達成合作協議,高盛以12.3億美元投資三井住友的可轉債,兩家之后開展了頻繁的交流合作項目。高盛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在壁壘森嚴的日本金融市場打開一個缺口;三井的目的則很復雜,最重要的,就是學習華爾街的工作方式。五年之后,風水輪流轉,輪到三井投資高盛的可轉債。這或可成為三井住友實現美國夢的第一步。

  日本企業抄底的失敗案例也有不少,提醒中國企業國際化道路上控制風險的重要性。三菱地產80年代初抄底曼哈頓的物業通常被當作一個抄底不成賠了老本的案例被加以嘲弄。實際上這個故事只說對了一半。三菱地產是通過全資擁有洛克菲勒集團公司控制洛克菲勒大廈,但洛克菲勒大廈當時仍有70%多的按揭未付,隨時可被獨立的洛克菲勒資產公司(并非洛克菲勒集團一部分)收回。這最終導致五年后,洛克菲勒大廈物業收入不敷按揭貸款,變為負資產,三菱物產不得不將其折價脫手。從某些方面來看,三菱地產更像是掉進了一個精心設計的陷阱。但三菱地產并未放棄進軍國際市場的努力,它目前在曼哈頓中心區、倫敦金融城、上海外灘等地管理、發展了多處物業,而這些物業在2007年3月到2008年3月的財政年度,給三菱地產帶來了275億日元的營業收入。

  金融危機,“危”“機”并存。風險因素會持續存在,而其中的機遇或許稍縱即逝。與日本企業相比,中國企業仍有很多不足,經驗欠缺、準備不充分,但不應因此就氣餒、放棄逐鹿國際市場的機會。看到危機死陣中的生門,出手是雄心,不出手是本分。只是希望有能力卻又沒出手的中國企業,以后不會偷偷的后悔。

  海外資源拓展正當時

  文 | 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孫明春

  鑒于中國存在巨大的資源需求,中國企業具備良好的財務狀況,目前全球資源價格處于低位水平,因此我們認為當前是中國企業進行海外資源拓展的一個良機。

  近年來,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方面表現相當活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當屬中國鋁業公司斥資195億美元投資國際礦業巨頭力拓公司,獲得力拓集團有關鐵礦、銅礦和鋁資產的部分股權,刷新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最高金額的紀錄。就在同一個月,中國最大的金屬貿易商五礦集團也宣布以約1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澳洲礦業公司,以確保銅礦及鋅礦的供應。

  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活動近年來一直在不斷升溫,尤其是自2007年以來,并購金額不斷刷新紀錄,收購對象囊括從歐美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但是中國企業的海外收購活動主要集中在資源類以及金融類公司,其中資源類公司的表現尤為搶眼。

  中國企業近年來活躍的海外并購活動是受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所驅。雖然我們認為在收購金融類企業時需要慎之又慎,但在當前資源價格處于低位水平之際,在資源類行業進行海外并購實屬明智之舉。

  巨大的能源消費推力

  首先,中國對大宗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大。多年來,中國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1995-2008年的平均實際GDP增長率達到了年同比9.7%,特別是自2003年以來,實際GDP增長率均保持在10%以上,2007年更是達到了年同比13.0%的歷史較高水平。盡管2008年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是依然保持在9.0%這一遠遠高出發達國家水平的經濟增長率。同時,這些年來中國的人均GDP也一路攀升,從1995年的5000多元大幅提高至2007年的18934元,年均增長率達到12.7%。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人均GDP的大幅提高增強了中國的消費能力。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對金屬等資源的需求在全球中所占的份額已經大幅提高,例如中國對鐵礦石的需求在全球所占的份額從2004年的32.0%增加至2008年的49.8%,并且預期在接下去的兩年里這一比例還將繼續提高,估計2010年將會超過世界需求的一半,達到53.8%(圖2)。尤為明顯的是,自2006年下半年以來,全球銅需求的增長來源幾乎全部都來自中國。

  其次,我們相信未來中國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長潛力巨大。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對各類資源的需求也會繼續增加。根據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從2005年到2010年,將有7000多萬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鎮地區。

  由于人均收入水平較低,中國目前的資源消費仍處于初級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其絕對消費量依然大幅偏低。例如2005年中國的人均銅消費僅為韓國的約1/7,美國和日本的約1/4(圖3)。我們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的繼續快速發展,人均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未來中國對各類資源的需求潛力將會相當大。

  最后,中國本身礦產資源有限,許多都存在短缺,需要靠大量進口來保證冶煉生產的需求。例如,中國的鎳精礦進口自2006年以來急劇增加,到2007年9月份迅速增加至100萬噸以上。另外,中國對精銅和銅精礦的進口需求也一直在穩步增加。巨大的需求加上本身資源的短缺,這使得中國必需通過進口來解決資源短缺問題,而通過并購海外資源類企業的方式來鎖定未來的資源供給也是一個重要的選擇。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