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3月26日電 近日有消息稱從4月起,我國天然氣價格將進行大幅度上漲,其各地零售終端價格將達到3元-3.5元/立方米區位,進而逼向4元大關。盡管大幅上漲的說法很快被發改委否認,但老百姓的心卻并不踏實。因為,近年來,水電油氣等資源產品價格上漲的呼聲與動作頻頻,似乎提及改革就已經與漲價劃上了等號。估計這幾天提前去買上一年、半年用氣量的用戶不在少數。
由于中國成品油、天然氣等大宗商品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價格受國際市場的壓力影響客觀存在。經歷成品油價格“漲多跌少”這一不爭的事實,老百姓一般也早有心理準備。但價格到底應該怎么調?誰來主張,誰來監督?成本如何核算,利潤多少合理?低收入群體的需求如何滿足?還有一個新的關切——價格漲了,供氣保障的品質能否提升
當前,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對居民消費價格總體水平的拉動效應仍在不斷增大。在水電油氣的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進程中,如何找到保障民生和理順價格機制之間的平衡點,如何既破除利益階層的阻擾,也獲取老百姓的諒解,如何通過改革既能夠降低成本,也能夠提高品質、提高服務,是擺在決策者面前的核心難題。
在資源壟斷的條件下,產業管理的紅利不能得到充分的釋放,必然會產生壟斷的價格,一些部門為了坐享其成、坐收其利,價格難免會越調越高。所以,壟斷是推進資源類產品價格改革路上的一只攔路虎,僅僅進行單純的價格改革還遠遠不夠,最終的解決路徑還是要真正實施市場化,還要從根源上對資源產品運作體制“動手術”。(新華網記者 張元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