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奇瑞、長安、吉利、東風、上汽……眾多中國汽車企業的名字最近頻繁與沃爾沃這家北歐最大的汽車品牌聯系在一起,“收購”、“抄底”業界對這類話題表現得興奮不已。不過,收購沃爾沃并不像說的那樣容易,兩會期間王岐山副總理的謹慎回應是,難道僅是一個“錢”的問題嗎?你吃得下來、管得了它嗎?現在似乎沒有哪家企業能給出完美答案。
車視點VIEW
收購的圈套
“在擁有巨額money的中國,福特可能會獲得大量的資金,就是將持有了10年之久的volvo品牌出售給中國一個‘幾乎沒有人知道’的,叫做吉利控股集團的公司。”CNN似乎很知道怎么炒作,一條短短的新聞中至少包含了三條令人探究的信息:巨富的中國、待售的沃爾沃和沒有人知道的中國公司。
這些信息在熒屏上反復滾動著。
與那家“幾乎沒有人知道”的中國公司(吉利)相呼應的是包括東風、長安和奇瑞在內的另外三家中國車企。加上《華爾街日報》、英國《金融時報》等主流平媒長篇累牘的報道,一時間,大有沃爾沃非出售給中國公司不可的架勢。
雖然已是江河日下,但有著80多年歷史的沃爾沃在多數人眼里仍然是一個炙手可熱的優質資產。在傳出被福特拋售的消息后,競購者趨之若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在上述西方主流新聞媒體報道中,出來替中國車企說話的卻總是那么幾位“知情人士”,而可以斷定的是,這些“知情人士”的身份表面上看是名聲不菲的咨詢顧問公司,實則卻是一些利益集團的掮客。
當今,掮客的存在實屬平常,拿人錢財與人消災也是其職業道德的體現;而賣家也多會通過這樣的形式獲取一個更好的價錢。但問題是,剛剛開始試水海外并購的中國車企在這場充滿智慧和西方商業規則的游戲中,究竟能否保持住一份獨有的清醒,而不至于落入掮客們設定好的圈套之中。
羅孚并購案就是最好的例子。當上汽在2004年以6700萬英鎊的代價獲得了羅孚兩種車型25、75及發動機的知識產權,并準備進一步整體收購羅孚時,羅孚卻破產了。事實上,在羅孚破產之前,上汽的收購之路走的還算平坦,英國政府為盡快收拾這個爛攤子,甚至不惜承諾提供1億英鎊的過渡性貸款作為羅孚的“嫁妝”。此時,隨著一家全球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的介入,羅孚并購案變得撲朔迷離起來。就在上汽正式遞交競標書的前一天,南汽則搶先表示將正式競標破產的羅孚。
于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已經破產的羅孚背后的利益集團大感開心。南汽最終以5000萬英鎊整體購得羅孚。由于出價高、條件少,南汽成為最后的“贏家”。而讓上汽落敗的原因之一正是那家事務所建議在競標書中提到的幾個附加條件。不知三年后走到一起的上汽和南汽回憶起那段往事會做何感想。同一份資產賣出兩份不同的收購價格,這是否也可以看做是一次國際掮客的完美作局。
現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讓那些國際掮客又看到了新的機會。“抄底美國汽車業時機已到”,似乎成為掛在他們嘴邊的日常用語。已經具備了收購勇氣的中國車企此時更需要理智,才不會讓自己,甚至整個中國汽車工業再次落入他人的圈套。
角色一ROLE1
吉利:暗箱操作
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汽車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端坐在會議桌正中央,與媒體會面是他全國兩會之行的常規節目。只不過,這個當口他最多被問及的是有關“吉利是否將收購沃爾沃”的問題。
不動聲色,嘿嘿一笑,從西服口袋里掏出一張對折了兩次的A4紙,上面列了四條經他之手改動過的“聲明”。顯然他是有備而來。
“我們肯定對此(指福特拋售沃爾沃)表示密切高度關注。”這是李書福的開場白,也是“聲明”的第一條。“作為一家汽車公司,我們有自己的發展方向,有自己的戰略。”接下來,李書福不假思索地道出了吉利一大長串的企業戰略,其中“闔縱聯橫”是關鍵的部分,“只要有利于公司發展,有利于股東權益,(吉利)就會考慮各種各樣的戰略選項。”
相比此前吉利高層對吉利并購沃爾沃的斷然否認,這次“聲明”似乎暗示了某種可能性。就在吉利高調發布聲明的同時,據記者了解,已經有兩家分別來自美國和法國的財務顧問公司正與吉利保持密切聯系,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幫助吉利促成收購沃爾沃轎車的好事。
事實上,早在一年前,吉利高層便造訪過沃爾沃位于瑞典哥德堡的總部,彼時正是福特剛剛解散了包含沃爾沃、捷豹、路虎等品牌的汽車集團,并為沃爾沃開出了60億美元收購價格的時候。當時這一數字對吉利來說不啻于天文數字,此后雙方接觸也時斷時續。
私底下,吉利一位內部員工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你可以看看吉利和錳銅的合作。”2006年,吉利與英國錳銅公司簽署合資協議,吉利汽車(0175HK)以1425萬英鎊(約合2億元人民幣)的代價換取了英國錳銅股擴大股本后23%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與上汽、南汽花費數千萬歐元僅購得羅孚部分技術相比,吉利“借殼”錳銅不僅獲得了其急需的高端車技術,還借此拓展了海外融資的渠道。
正是通過錳銅的關系,總部設在巴黎,并由洛希爾家族控股的以私人銀行和資產管理為主要業務的洛希爾公司,與吉利走到了一起。據英國媒體報道,吉利已經聘英國著名投資銀行洛希爾公司(NM Rothschild)擔任其顧問,以競購沃爾沃轎車公司。洛希爾公司是金融業的巨頭,發跡于19世紀初,這個家族的名聲之大,大概只有20世紀美國的肯尼迪家族能夠與之相比。
由于受金融危機拖累的福特已決心專注于美國本土的核心業務,沃爾沃的身價自然也會大幅縮水。這一切似乎讓吉利的行動多了幾分自信。
吉利高層說:“吉利要做中國的沃爾沃。”有了英國伙伴的介入,在這場中國車企“圍剿”沃爾沃戰役中看起來只是一個配角的吉利,或許最后真的能干出一番驚天的大事。
角色二ROLE2
長安:后勁不足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南方工業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尹家緒在本屆兩會上提交了一疊厚厚的議案。他在“關于盡快出臺支持國內汽車行業并購重組實施意見做大做強中國汽車產業的建議”中說:“現在是國家加快行業并購重組,合理配置資源、加速產業結構升級,振興中國汽車產業的大好時機。”此時,沃爾沃已經進入了這位老總的視野。
此前,有關沃爾沃收購問題一直受到南方汽車和長安汽車的斷然否認。南方汽車高級經理趙雄武直截了當地說:“現在關于我們要收購沃爾沃的傳聞都是謠言。”長安汽車公共關系處處長鐘鈴也不止一次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我這里沒有什么信息可以發布。”
不過,據《中國經營報》記者從相關渠道了解到,實際上,去年長安汽車和南方汽車內部就曾經討論過收購沃爾沃的可能。南方汽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我們確實沒有正式收購計劃,但相關部門曾提出過收購沃爾沃的可行性方案。”
2008年12月21日溫總理考察長安時提出:“汽車業應該兼并重組,擴大規模,加快改革步伐!”長安汽車董事長徐留平也曾慷慨激昂地表示:“長安作為第一梯隊要進行全國性的并購重組!”不過,在有關沃爾沃收購問題上,長安內部一直比較矛盾。
長安汽車一位內部人士透露:“去年領導曾否決過收購沃爾沃的事,認為不管是南方汽車還是長安汽車并購沃爾沃都缺乏實力,今后會在管理方面遇到巨大挑戰。”而據記者了解,目前,長安汽車的資金實力并不雄厚。
2008年8月,長安汽車宣布了關于申請發行26億元短期融資債券的議案。這個議案的提出,直接原因就是長安汽車陷入了流動資金不足的境地。
2008年12月,長安汽車向重慶長安汽車國際銷售服務有限公司提供2 億元人民幣的借款額度。2009年3月3日,長安汽車股東大會又通過的回購B股的方案,長安汽車將拿出總額不超過9.09億港元的自有資金回購B股。《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長安汽車發行短期融資債券目前尚未實施,給長安國際銷售服務公司的借款以及回購B股的資金已經超過10億元人民幣,再加上2008年長安汽車利潤下滑,必將進一步導致長安汽車的流動資金不足。
在這樣的情況下,長安汽車即使有遠大的夢想,或許也得等待長安汽車的母公司南方汽車以及中央有關部門更為有力的支持。愛建證券龍春表示:“長安是否并購沃爾沃,決定權不在長安汽車!”
角色三 ROLE3
奇瑞:留有余地
從大眾中國高管的位置上“跳槽”到奇瑞的第17個月,郭謙再一次成為媒體記者追逐的對象。這位在“國際合作項目部”任職的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自從加盟奇瑞后從未在國內媒體面前公開露面。
在奇瑞掌門人尹同躍的“欽定”下,實際上從去年開始,郭謙就奉命組建特別項目組,為收購沃爾沃提供決策依據和風險評估,并在適當的時候與沃爾沃“東家”福特展開交涉。為了盡快摸清沃爾沃的底細,郭謙近幾個月都在“跑路”。
“郭總很少來辦公室,我已經好幾個星期沒見到他本人了。”奇瑞總經辦的一位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被尹同躍委以重任的郭謙,平時在奇瑞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從奇瑞量子項目,到奇瑞與克萊斯勒以及菲亞特等諸多國際合作項目的談判,郭謙毫無疑問都是沖在一線的奇瑞高管。“收購歐洲品牌的談判,就是由副總郭謙出面的。”奇瑞總經辦的一位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確認,奇瑞正在為收購沃爾沃的事忙碌。雖然,當下外界普遍不看好這家僅僅創立10年的“年輕”中國汽車企業是否真正有實力吞下沃爾沃。
當然,這一次,郭謙面臨的挑戰并非只來自海外。《中國經營報》記者從多方渠道獲悉,和奇瑞一并加入競購沃爾沃行列的,還有國內的長安集團和吉利汽車等中國車企。由于和福特已經在華組建合資企業,因此具備國資背景、財力也更雄厚的長安集團,被認為是拯救沃爾沃于脫離苦海的“最理想”的潛在競購者。
對此,奇瑞表現得很超脫,“我們(參與競購)的目的,并不要求一定完成這樁收購。”奇瑞總經辦的一位負責人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奇瑞此番收購某歐洲知名品牌,不是簡單地去“抄底”,而是購買奇瑞自認為最欠缺、最有價值的東西——一個有悠久歷史的高檔車品牌。退一萬步講,即便收購失敗,對奇瑞而言也不損失什么,這并不妨礙奇瑞打造自己的高端品牌。“請你相信奇瑞,我們絕不會成為第二個‘塔塔’。”
相關專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