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國資》記者 孫汝祥
中國汽車產業振興規劃不應僅著眼于當前的刺激消費,更要立足于中國汽車業未來的長期發展
在金融危機的裹挾下,全球汽車廠商紅色警報頻現。
豐田汽車出現了71年來的首次虧損;美國汽車業3大巨頭正在破產邊緣掙扎;歐洲的情況也不理想,寶馬等紛紛申請政府補貼⋯⋯
中國汽車業盡管尚未顯現危機,但亦未能獨善其身。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汽車業2008年產銷量增幅自1999年以來首次低于10%。
在此背景下,為推動中國汽車業的發展,2009年1月14日,國務院通過了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此后,2月5日,財政部發布《關于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工作的通知》,對京滬等13個試點城市在公交、出租、公務、環衛和郵政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新能源汽車進行補貼。
不過接受《上海國資》采訪的專家表示,該規劃的主要初衷及其措施,僅僅在于刺激汽車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并沒有真正涉及到中國汽車業的長遠發展。
中國汽車業在后危機時期的行駛方向顯然還有諸多不確定因素。
政策意圖
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逐漸擴大與加深,中國汽車產銷受到的影響也在逐漸顯現。
2008年,我國汽車生產934.51萬輛、銷售938.05萬輛,同比增長5.21%和6.70%,增幅分別比上年回落16.81%和15.14%。中國汽車產銷量在2008年突破1000萬輛大關未能實現。
正是在產銷量增幅放緩的背景下,國務院原則通過了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從規劃的內容來看,最有實質意義的就是培育汽車消費市場。
“出臺調整振興規劃的目的就是通過刺激擴大汽車消費,保經濟增長。”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院曹建海對《上海國資》說,“汽車是一個消費熱點,而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終動力,所以汽車消費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
北大縱橫咨詢管理集團合伙人俞奔在接受《上海國資》采訪時也強調:“汽車覆蓋的產業鏈更為廣泛,幾乎涵蓋了所有工業部門,它能帶動整個供應鏈、價值鏈的發展。因而,汽車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支柱性的,這是毫無疑問的。”
曹建海表示,汽車業能帶動上下游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循環增長。“相對于住房、出口,它是拉動經濟增長最健康的、最良性的一種力量。”
自1999年到2007年,中國汽車業的增長速度,從來沒有低于過10%,成為工業尤其是制造業中增長最快的產業部門之一。2007年,規模以上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制造企業創造了7048億元GDP,占到全部規模以上企業創造GDP的6.02%。
此外,汽車業的發展造就并帶動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目前中國汽車業的就業人數大約是400萬人。此外,按照6-8倍的系數計算,它帶動了汽車服務業2400萬-3200萬的就業人數。
“所以一旦汽車產業萎縮,將給經濟增長和就業帶來很大壓力。”曹建海說。
規劃質疑
規劃通過后,一度被市場視為汽車行業的“春風”。不過質疑聲亦隨之而起。
對于規劃的名稱,北京麥威咨詢研究員程文兵就表示反對:“汽車業振興這個話語我不認可,為什么呢?因為國內汽車業本身就在發展過程中,還沒有到衰敗。沒有衰敗,就談不上振興。”
顯然,對于中國汽車業當前的發展狀況,出于不同的立場,不同人的看法并不一致。
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張欣也對《上海國資》說:“2008年汽車產銷量增幅創10年新低,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基數不斷放大以后,是不可能持續高增長的。首先要考慮的是不能踩到成長性的陷阱里去,過于追求增長率是沒有意義的。”
對于規劃的內容,市場雖有正面反應,不過跟之前預想的相比,仍然相差甚遠。
減征購置稅是規劃的最大措施,不過市場并非一直看好其效果。
“曹建海認為,規劃5個方面比原來預計的都要差一些。原來估計是減免購置稅,現在只是減免1.6升以下的一半。“其實購置稅是毫無意義的,純粹是一個稅種,并沒有起到調節作用。”
張欣表示,減征購置稅并不見得能刺激消費。1.6升的車對企業而言,盈利能力很差,夏利就是一個典型,做得越多,虧得越多。而2.0升以上的商務用車、公務用車,在增值稅轉型時候就應該允許抵扣。如果允許抵扣,馬上就會激活一批車,而且這個盈利能力又強。
“刺激車市不是靠降稅就能解決的,必須考慮到,汽車尤其是乘用車本身是可選消費品,在收入預期發生逆轉的情況下,不是輕易能刺激起來的。再加上汽車的貶值率非常快,汽車一直是燒錢的。”張欣說。
此外,張欣強調,培育發展二手車市場是刺激汽車消費的重要內容,應該擺上議事日程。
對農民換車、買車的50億元財政補貼被張欣認為是規劃的一個亮點,不過在張欣和曹建海看來,這個措施的實施效果也有限。
至于其他諸如推進重組等提法,并沒有實質性的意義。
張欣表示,目前可能是一個國內行業調整的好時機。但涉及到就業等問題,政府不能讓它倒閉。“但是如果承受不了倒閉的痛苦,還是保持現有的格局,100多家企業打來打去,你說這個行業能好得了么?”
“恰恰是那些耳熟能詳的公司倒掉了,這個行業可能也就規范了,以后發展更順了。但現在手心手背都是肉,誰也舍不得,就扶來扶去,結果可能誰也沒扶好。”張欣頗為意味深長地說。
“令人非常失望的一個振興規劃。”張欣表示,該規劃既沒有提出“振興”的具體目標,也沒有實質性的措施。
曹建海也表示,這是個“比較虛的東西”。
大視野
而就在調整振興規劃出臺的同時,上汽與雙龍的糾葛也在進行中。
2月10日,雙龍汽車控股股東上海汽車公告稱,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已批準雙龍汽車進入“企業回生程序”,這也意味著中國汽車業首起跨國并購案以失敗告終,上汽在雙龍中的所有權益都將難以保證。
該并購案的失敗,也使得關于中國汽車業應否、能否乘美國汽車業陷入困境之機,走出國門抄底的討論蒙上了些許陰影。
程文兵表示,國際汽車市場的困境,對于振興中國汽車業也是一次機會。比如去收購,兼并等。可以降低成本,減少相當的費用。
“但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雖然有這樣的機會,但如何能夠實現是個問題。即使收購了,也不見得能夠得到消化。比如上汽收購雙龍,目前看來是一個敗筆。”程文兵強調,“只有先練好自己的內功,才有機會和能力走出去。”
曹建海也有類似擔憂。“中國汽車業管理水平基本是全世界最差的。連雙龍這種韓國二流企業都對付不了,還想并購更大的企業,簡直是白日做夢。”
俞奔則認為,中國汽車企業當下并購國外汽車巨頭的機會很多,但如何來收購是中國汽車業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
“雖然20歲的青年不如60歲的老者智慧,但未來肯定屬于青年。”
俞奔對中國汽車業的長遠發展充滿樂觀。“5-10年內,中國很可能替代美國,成為最大的汽車制造國。世界汽車板塊會不可逆轉地向中國轉移。”
“中國已快到井噴式發展的階段。上海已經到了。”俞奔斷言。
俞奔預測,中國將來會形成幾大板塊:以上海為主的華東板塊、以長春為主的東北板塊、以廣州為主的華南板塊、以武漢為主的華中板塊。上海可能一馬當先,上海有可能替代底特律。
不過,與中國汽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性地位,以及在全球汽車市場中的重要分量不相匹配的,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顯得過于狹隘。
俞奔強調,中國汽車產業振興規劃不應僅著眼于當前的刺激消費,更要立足于中國汽車業未來的長期發展;不應僅立足于中國本土的生產與消費,而且要立足于國際市場的開拓;不應僅立足于汽車業本身的發展,而且要考慮相關產業行業鏈的配套發展;此外,不僅僅局限于行業快速發展,而且要重視中國汽車業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約束條件。
目前看來,最受市場詬病的就是國內汽車行業集中度太低。而對此問題,規劃并沒有新的實質性政策措施。
然而,正如曹建海所說,在地方保護主義和增值稅稅制困境沒有解決前,重組肯定會遇到很大的障礙。
俞奔則認為,等到哪個企業已經步履維艱,難以扶持,變成燙手山芋,成為政府包袱的時候,就方便整合了。當年電器行業的整合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另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是,汽車產業發展決非僅僅是汽車制造部門的事情,而且也是各級政府的事情。
“站在建設部、環保局、公安部的角度,他們是提倡公交優先的,而且各地也確實在這么做,對于私家車實際上還是限制的。這跟作為制造業的汽車業是矛盾的。這個矛盾怎么協調?”張欣說,“振興汽車業畢竟屬于系統工程,不能僅僅站在制造的角度,也不能僅僅站在使用的角度,需要綜合統籌考慮。”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