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肖亞慶 超級中國買家歸來

  當金融危機深化和大宗商品泡沫破裂

  使得上一輪出手的中國企業在海外

  并購上裹足不前時,肖亞慶卻主導了迄今中國最大一宗海外投資案

  —一個新交易時代開始了

  《環球企業家》 本刊記者 襲祥德

  當那宗震驚世界的交易最終簽署之后,時任中國鋁業集團公司總經理的肖亞慶“犒勞”大家的方式,是在倫敦的一家酒店喝幾杯。

  擺脫了無休止的爭吵與熬夜,肖亞慶心情相當不錯。幾個小時前,他代表中國鋁業(以下簡稱“中鋁”)與力拓公司(Rio Tinto,以下簡稱“力拓”)董事長保羅·斯金納(Paul Skinner)最終簽署了一項注資協議——該協議于2月12日由中鋁與力拓共同宣布,主要內容是:中鋁拿出195億美元現金入主力拓,其中72億美元購買力拓發行的可轉換債券,123億美元入股力拓鐵礦、銅礦、鋁礦在內的九大核心資產,以挽救這家財務緊張的礦業巨頭。根據協議,中鋁可在轉股期限內的任何時候選擇轉股。轉股后,中鋁在力拓集團整體持股比例將由9.3%增至約18%。同時,中鋁將提名2位非執行董事進入力拓集團董事會。

  “喝酒的時候,我建議每個人都要講一個自己經歷的故事,非常有意思。”肖亞慶告訴《環球企業家》,異常艱難的談判過程讓他終生難忘,他甚至多次提到,以后要把這段經歷寫成一部精彩的小說。

  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一筆海外投資交易,且是中鋁對力拓的第二次出手。2008年1月31日,中鋁聯合美國鋁業以140.5億美元在倫敦證券交易所發動“黎明突襲”,一舉收購力拓倫敦上市公司12%的股份,成為力拓單一最大股東,并成功阻擊了必和必拓對力拓的高調合并計劃。在中鋁內部,195億美元的交易被稱為“二期工程”,連同一期在內,中鋁累計向力拓投入了近340億美元,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及中國企業“走出去”的10年中,這無疑是史無前例的一次大膽探索,無論是規模還是戰略上。

  “榜樣的力量”迅速彰顯。幾天后,中國五礦集團宣布以26億澳元(約合17億美元)現金,全資收購全球第二大鋅礦開采商Oz Minerals;湖南華菱鋼鐵則以12.4億澳元收購了澳大利亞第三大鐵礦石生產商FMG公司16.5%的股份。

  正如日本企業1970年代對澳大利亞資源的大舉收購一樣,部分中國企業在政府財力雄厚、金融危機蔓延的特殊時刻,正試圖抓住收購全球自然資源和礦業資產的良機。肖亞慶即是其中之一,他的“逢低買入”策略,在此次收購案中體現得鮮明而實用。

  海外巨頭們則對這些腰包鼓鼓的“中國買家”心情復雜。一方面,他們對中國掀起的“國際大采購”心懷警惕——在他們看來,中國對催生全球大宗商品的泡沫難逃其咎;但另一方面,他們又急需中國企業的資金——在這樣一個“壞年景”里,有錢并且樂意花錢的人并無太多選擇。

  有著“最精明的買家”之稱的肖亞慶,顯然對此洞若觀火。一位參與談判的投行人士向本刊這樣形容肖亞慶:有眼光、有膽識、果敢,其野心勃勃打造多金屬國際化礦業公司的戰略,讓國際社會、合作伙伴印象深刻。肖本人亦多次表示,中國企業一定要參與資源全球化的過程。而他所主導的對力拓的兩次交易,或將開啟一個全球資源的新交易時代——越來越多的中國買家將成為不容忽視的新主力。

  只不過,由于目睹了部分中國企業國際化“冒進”的代價,如今的中國買家采取了更為謹慎而務實的策略。“老太太買菜都知道抄底,我們國有企業更有理由這么去做。”國資委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保民對《環球企業家》表示,中鋁的做法盡管有些冒險,但卻再正常不過。

  可資借鑒的是,那批2003年之后踏上國際化征途的企業——TCL并購湯姆遜、中海油并購優尼科、華為競購3COM、上汽并購雙龍等充滿想象力的嘗試紛紛受挫,即便是過往為人稱道的聯想并購IBM PC業務的交易,2009年也顯露出整合不利、經營不佳等問題。亦有一批貿然出擊的企業在2008年嘗到了苦果——平安入股富通、國家開發銀行入股巴克萊銀行、民生銀行入股美國聯合銀行,皆浮虧甚巨。對這些中國公司來說,國際化不得不成為一項謹慎的決策,眾多企業推遲了原本雄心勃勃的海外并購計劃,而首選深耕本土市場。

  如此背景下,中鋁斥資195億美元入股力拓,格外引人注目。不過,李保民表示,中鋁第二次出手力拓的風險已降至最低,“有句老話是,肉爛在鍋里,它不是別的東西,而是實在的礦山,價格即使再降,但東西還在那里,而且中國是需要它的,這就是最重要的價值。”

  不過,很少有人能體會到肖亞慶為達成交易所承受的壓力。2008年初中鋁入股力拓后,中鋁的投資浮虧已達70%以上,肖必須面對投資的巨大損失,及國內輿論的譴責。而今選擇對力拓增資,更需過人的勇氣與智慧,且要甘冒虧損繼續擴大的風險,當然,這種激進的國際化戰略還須獲得中國政府的首肯。

  至少目前看來,肖亞慶成功化解了諸多壓力。包括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也愿意為這一交易提供融資,以確保中鋁能在3月31日前完成融資。倘非如此,以中鋁60%的資產負債率及2008年的慘淡業績,完全沒可能達成這一交易。

  2月17日,肖亞慶被正式任命為國務院副秘書長,這也為他的央企領導人生涯畫上了一個圓滿句號。

  但對中鋁及肖亞慶的繼任者熊維平而言,未來的一切還不容樂觀。這一交易必須在今年5月召開的力拓股東大會上獲得50%以上的股東支持,才能最終通過。同時,該交易還面臨中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等國監管機構的審批。

  與此前國有企業大宗海外并購的遭遇相同,這一交易在海外被普遍認為是一項國家戰略行為。基于此,力拓股東的反對意見和澳大利亞政府的嚴格審批,都將增加交易風險。

  剛從澳大利亞路演歸來的中國鋁業公司副總經理、新聞發言人呂友清也對《環球企業家》直言“壓力巨大”,且交易最終達成充滿變數。與此同時,中鋁的國內業務也在經歷劇烈陣痛,這些都讓中鋁難言輕松,必須隨時應對挑戰。

  獵手

  “我們拿到的部分是世界最頂級的資源,以前是不可想象的。”2月16日上午10點,肖亞慶最后一次以“中國鋁業集團公司總經理、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的身份接受了包括本刊在內的媒體采訪。這位剛剛從倫敦歸來的掌門人神情疲憊、聲音沙啞,但卻難掩興奮之情,猶如剛剛經歷過一番廝殺并獲勝的獵手。

  肖亞慶表示,195億美元交易是第一次投資的延續,中鋁用了一年時間達成這一交易;如果沒有第一次入股力拓,就沒有如今的戰略合作。對于外界紛紛傳言他將調任國務院副秘書長一事,肖并未直接否認,但他強調,中鋁力拓的合作是中鋁管理層集體一致的選擇,不會因為工作調動而出現變化。

  實際上,據本刊了解,自2007年底雷曼兄弟、中國國際金融公司成為中鋁財務顧問,并幫助中鋁在2008年1月成功突襲力拓后,這一團隊就未停止工作,而是著手為中鋁伺機發動第二次“進攻”做各種準備。

  美國鋁業公司亞太區兼中國總裁陳錦亞向《環球企業家》回憶,2007年11月,當必和必拓合并力拓炒得熱火朝天之際,美國鋁業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艾倫·貝爾達(Alain Belda)與肖亞慶有過一次重要會面,雙方幾分鐘便達成了一致,就是必須對力拓進行重大行動。隨后,中鋁聯合美鋁突襲力拓,成功將必和必拓堵在門外。

  肖亞慶認為,不參與全球大公司之間的并購,中國企業國際化的空間將越來越小。因此,當中鋁擁有9%力拓股份后,他一直在考慮增持力拓的可能性。

  “對肖亞慶來說,打贏了對必和必拓的阻擊戰,但由于股價下跌而出現浮虧,他最想做什么?肯定是再次對力拓出手。”陳錦亞表示,中鋁在第二次出手前與美鋁進行了充分溝通。

  但在2008年上半年,面對力拓起伏不定的股價,及兩拓合并的一波三折,肖亞慶及中鋁財務顧問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介入時機。

  轉機出現于2008年8月,力拓首席執行官艾博年(Tom Albanese)以個人休假的方式到北京觀看奧運會。期間,肖亞慶與之進行了深談,以探討雙方可能的合作形式。會面的最大收獲,是激發了更大的想象空間。雙方漫長而艱難的談判,也從奧運會結束后展開。

  與第一次“突襲”不同,這次195億美元的交易,顯然經過了長時間的談判與磨合。力拓中國區總裁路久成證實了這一點,他表示,2008年初,中鋁首次購買力拓股票時,根本沒和對方打招呼。在突襲之后,雙方才開始接觸。

  與中鋁接觸,力拓顯然也有自己的算盤。2007年,力拓收購阿爾坎鋁業(AlcanInc。)后背負了近400億美元巨額債務,必須通過出售部分資產甚至與必和必拓合并才能解決財務問題。在當時,必和必拓、中鋁是最可能助其渡過難關的兩家企業。

  不過,中鋁與力拓最初的談判并不順利。由于全球礦業仍在增長,鐵礦石價格創紀錄地提升,力拓提出了極高的收購價格,幾乎讓中鋁望而卻步,更多時候,雙方僅限于探討層面。

  2008年9月,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的破產加劇了全球金融危機。艾博年對礦業過于樂觀的看法開始轉變,中鋁的角色亦從兩拓合并的“狙擊手”,逐漸轉變為金融風暴中的“獵手”。與此同時,雷曼兄弟中國業務并入野村證券后,中鋁的顧問團隊得以保留下來,并繼續作為增持力拓交易的首席財務顧問。

  進入10月后,力拓股價開始大幅下跌,短期內跌幅高達50%,這給力拓造成嚴重財務壓力。更要命的是,出于對全球礦業的悲觀預測,必和必拓在11月正式宣布放棄對力拓的敵意收購,力拓董事會立刻感受到了沉重的債務壓力——他們必須在2009年籌集到近200億美元還債。

  正是在全球經濟風聲鶴唳的關口,中鋁與力拓展開了實質性談判。由中鋁海外控股有限公司總裁王文福、中鋁海外開發部主任趙振剛以及財務顧問所組成的工作團隊,與力拓工作團隊以香港為基地展開了密集談判,肖亞慶則頻繁輾轉于北京、香港、倫敦之間。

  對肖亞慶來說,這很可能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畢竟,中鋁能夠入股力拓的核心資產在一年前根本無法想象,按照當時的市值,中鋁要達成此交易至少需要800億美元。而現在則僅需要四分之一。

  其實,2008年末,中鋁在與力拓展開談判的同時,也在評估另外一個問題,即,是否再次與美鋁聯合出擊?不過,初步溝通后,雙方發現在如何繼續往下走及具體執行層面存在不同意見。當《環球企業家》向陳錦亞求證財務壓力是否是美鋁放棄的原因時,他回答:“一個雄才大略的領導(指艾倫·貝爾達),如果為了減少幾個億的財務壓力就做出這么重大的決策的話,根本不可能。”

  最終,美鋁決定將所持有的新加坡ShiningProspectPte.Ltd(中鋁為收購力拓股份而成立的特殊目的公司)可轉換票據提前贖回,這也意味著其擁有的力拓股份轉讓給了中鋁,以使中鋁擁有100%自由度,更利于中鋁與力拓建立戰略合作。2008年初,美鋁投資12億美元幫助中鋁收購力拓股份,贖回價格為10.21億美元,從財務角度看,美鋁損失了1.7億美元。

  “很多人都說,美鋁為什么沒有參與第二次?他們不知道的是,在中鋁最需要美鋁時,美鋁做出了選擇,所以我們內部開玩笑說,放手也是一種愛。”陳錦亞說。

  逼宮

  礦業形勢惡化,也推動了中鋁的第二次出手。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力拓倫敦的股價已跌至每股14.9英鎊,與中鋁第一次出手時相比跌幅高達74%,浮虧給肖亞慶帶了巨大的壓力——單是第一次出手時的貸款利息就已讓中鋁捉襟見肘。

  在國家開發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吳志峰看來,中鋁第一次購買力拓股票的時間“確實有點早”,以致賬面損失慘重,“但資本市場就是如此,再高明的人也很難預測幾個月以后的資產價格下跌。”不過,經過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大宗產品價格已到了相對低點,目前不失為一個合適的出手時機。

  而在此前的12月10日,由于市場需求銳減,力拓不得不裁員14000人,并開始出售非核心資產,以籌集資金償還債務。但力拓形勢的惡化,并不意味著談判難度會降低。

  盡管在2009年1月,中鋁力拓交易的大致框架已經形成,但在具體價格等方面,談判仍非常艱難。力拓要價很高,不僅包括實物資產的定價,還包括可轉債的回報率。中鋁提出的回報率是9%,力拓拒絕接受,后來力拓同意9%可以是稅前回報率,又遭中鋁拒絕。雙方一度為這些關鍵問題爭論不休。

  力拓在談判中之所以態度強硬,在于它還有另外的選擇。從一開始,力拓董事會中就存在著兩種意見:一種是中鋁方案,通過發行可轉債并出售少數股權可一次性籌集到足夠的現金償債;另一種則是配股方案,通過向所有股東配發新股,并輔以出售部分資產,也可解決問題,這樣可以保證力拓資產的完整性和運營的獨立性。

  在中鋁方案的反對者中,最強烈的就是力拓候任董事長吉姆·棱(Jim Leng)。此前任職塔塔鋼鐵副董事長的吉姆·棱,今年1月14日被任命為力拓公司董事,并計劃于4月20日接替斯金納擔任力拓下一任董事長。

  1月20日前后,為說服這位關鍵人物接受中鋁方案,斯金納還與吉姆·棱一同飛往北京,在中鋁總部與中鋁高層進行了討論,以進一步了解這家中國企業,同時,他們還拜訪了國資委負責人。

  這些試圖緩解吉姆·棱憂慮的努力并未奏效。吉姆·棱始終不支持中鋁方案,堅持配股才是最佳選擇,這造成了力拓董事會的分裂。呂友清認為,盡管配股不失為另一種解決方案,但實際卻并不可行,力拓沒辦法籌集到足夠的現金。力拓董事會也有同樣看法,除吉姆·棱外,多數董事傾向于中鋁方案。

  不過,出于對股東批準、政府審查的擔心,肖亞慶要求力拓董事會必須完全達成一致,以避免交易后的風險,“否則我們沒有辦法簽約。”肖告知對方。2月7日,他收到力拓的消息,“董事會已經達成一致,未來10個小時內董事長將辭職。”對已經有136年歷史的力拓而言,這顯然是一個艱難選擇。

  此時,中鋁即將與力拓達成巨額交易的新聞已公諸于世,媒體紛紛猜測這一交易的具體金額及達成交易的時間,最終,時間被鎖定在2月12日力拓公布2008年業績報告之前。

  “2月12日是最后時點,在此之前不達成交易,力拓就會與別人合作,實施別的方案,就沒有我們的份了。”肖亞慶告訴《環球企業家》。2月9日,肖登上了前往倫敦的飛機,準備與力拓高層進行最后的談判。當天,力拓對外公布了吉姆·棱為使董事會達成一致意見而辭職的消息,這為中鋁力拓順利完成最后的簽字鋪平了道路。

  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當天,中鋁也向海外媒體透露,公司董事長肖亞慶即將離職,這令輿論震驚不已。呂友清對《環球企業家》否認了“這是一種策略”的猜測,但不管用意及背景如何,這一重磅新聞也在一定程度上給力拓造成了壓力,加速了最終的簽約。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專題:

    中鋁美鋁140億美元入股力拓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響或涉及到的板塊個股: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網友評論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