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有銀行或出手相助 政府僅支持一家出海競價
中資收購沃爾沃的隱形商業邏輯
俞凌琳 史寶華 鄧林奕
3月8日,第一批由商務部組織的中國投資團啟程前往歐洲四國,與此前采購團目的不同,汽車與機械制造投資并購是此行重點。而本報有消息顯示,吉利集團也將派代表隨團前往。對于此行是否與競購沃爾沃相關,吉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層表示,目前只是前往考察相關市場,要進入正式的報價程序,至少需要兩三個月以后。
3月9日的英國《泰晤士報》報道,作為倫敦標志性的黑色出租車(black cabs)制造商的主要股東之一,吉利汽車已經聘請了英國著名投資銀行洛希爾公司(NM Rothschild)擔任其顧問,以競購沃爾沃。
沃爾沃似乎正在真實地向中國駛來。是什么驅動李書福敢于蛇吞象?記者從一位了解此次競購過程的人士了解到,“像吉利這樣的中國企業收購沃爾沃的前提是,有關銀行將提供大部分的收購金額和發展資金的貸款資助。”
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進一步解釋稱,中國企業收購沃爾沃的可能途徑是,用銀行和投行的錢購買沃爾沃,然后再以沃爾沃產品和品牌為資源,獲得新一輪的融資,以實現自身的滾動發展。
只支持一家競價?
“無論是東風、長安、吉利還是奇瑞,如果僅憑自己的能力,將無力收購沃爾沃,他們最大的支持者將是政府。”上述人士估算認為,“如果收購沃爾沃,有關政策性銀行,比如國家開發銀行有望提供額度為收購價格2/3的貸款。”
有消息透露的沃爾沃轎車預期收購價格為22.9億至28.6億美元,并還面臨15億美元的虧損及30億美元的債務,這意味著,任何一家企業收購沃爾沃將總共為此至少付出超過68億美元。這筆龐大的數額,甚至遠遠超過中國最大汽車企業——上海汽車413億元人民幣的凈資產。
2008年底,銀監會放行并購貸款以來,國家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光大銀行等銀行對國內汽車海外并購表現得較為積極。國家進出口銀行曾給予奇瑞100億元貸款額度,同時國家開發銀行對奇瑞亦有一定的授信額度。另外,2008年底,光大銀行還與吉利汽車簽約,為吉利汽車提供10億元授信額度。
不過,銀聯信分析師胡姜文認為,總體而言,目前國內大部分銀行對于海外并購貸款還是持比較謹慎的態度。首先,對海外兼并重組的政策導向不明。近日王岐山副總理在談到企業海外并購的時候,對管理能力、文化差異、工會勞資關系等表現出明顯的憂慮;其次,目前全球汽車行業都處在困境,對于像通用、福特、菲亞特等國際大型企業集團尚難根本扭轉企業的困境,而國內汽車市場開放僅僅20多年,是否具備這樣的實力來兼并海外汽車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國內銀行在國內汽車企業重組方面發揮的作用可能更大。”
卷入收購沃爾沃傳聞的四家中國汽車企業中,長安汽車與沃爾沃合作最緊密。3月7日,參加“兩會”的中國南方工業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尹家緒接受了本報采訪時表示,最初知道福特汽車要出售沃爾沃汽車時,長安與福特雙方正在重慶開會,福特方面通報稱,要出售沃爾沃汽車,“我只是說了一句‘知道了’,并未做任何表示。是否收購國際汽車廠,這個問題我至今都沒有想好。”
吉利一位內部人士認為,即便中國企業去收購沃爾沃,也不可能出現兩年前兩家中國汽車企業搶購一家海外公司的情況。“政府會統一導向。”
尹家緒也透露,有國內汽車企業在向政府有關部門提交收購沃爾沃汽車的申請時,提出排他性的獨家收購要求,意在阻止其他國內企業競購。他認為這樣的行動有點貿然。
而另據奇瑞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此前的溝通中,國家有關部門已經表達了確定只能由一家企業去競拍,這將避免中國企業內耗,從而使收購價格盡量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目前相關部門尚沒有認可由哪一家去競標,所以目前公司并沒有進入到實質性的競拍程序。”
至于政府有關部門會支持誰參與這場競購,汽車獨立分析師鐘師認為,“從企業所有制看,東風、奇瑞和長安都是國有企業,他們說動政府的可能性更大。從操作上看,東風、長安、吉利都是上市公司,收購沃爾沃不排除可以采取相互換股的方式以減少資金壓力。”
收購心理價位:總資產10%?
由于自身資金有限,即便得到國有銀行三分之二貸款支持,企業仍有三分之一的收購資金需要自籌。目前透露的消息,吉利汽車除聘請投行洛希爾公司擔任其顧問外,還在與多家投資銀行接洽,尋求支持。
奇瑞上述知情人士認為,“中國企業還是有一定機會的,畢竟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受到的全球經濟衰退影響是最小的,而中國膨脹的汽車市場又讓收購者產生了很多的想象空間,特別是,作為國內的支柱產業,中國政府或將對企業的收購行為伸出援助之手。”
1999年福特花費了64億美元購買了沃爾沃轎車,但Global Insight(環球透視)汽車事業部高級分析師曾志凌認為,國有銀行不大可能拿出這么多錢來收購沃爾沃。記者了解到,中國企業對沃爾沃的心理價位是按其總資產的十分之一收購。
“如果沃爾沃開價太高,我們會知難而退。”來自長安和奇瑞的內部分析人士均認為,目前全球汽車市場還沒有轉好,而信貸緊縮等影響會持續存在,如進一步惡化,沃爾沃難免會遇到裁員和關廠的問題,而在歐洲,裁員的代價是很高的,這將給收購者帶來很大風險。沃爾沃所在的瑞典是出了名的高福利國家,僅每年的員工福利和勞動保障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除此外,還有收購后帶來的管理及文化風險。
國內目前有意收購沃爾沃的幾家企業,東風及長安只擁有一定的管理合資公司的經驗,而奇瑞的國際化道路雖然走得轟轟烈烈,但至今沒有成功的案例。吉利收購英國錳銅,雖然已被作為案例寫進某些商學院課本,但畢竟產品尚未上市,不能說已經取得成功。
在尹家緒看來,收購海外汽車企業之前要搞清楚四個問題。首先,中國汽車企業是否有能力為這些虧損的國外企業止血,需要中國企業自己流血的時候,又有多少血可以流;二是要搞清楚在技術、產品、生產線以及規模等等這些方面,中國企業到底最想要什么,又是否能夠得到;三是中國企業雖然不缺錢,但是缺國際化管理人才,在什么都不懂的情況下顯然沒法管理好國外企業;四是中國企業有什么樣的文化可以去引領被收購企業的發展,而不僅僅是作為一個股東。
尹家緒表示,他在收購海外汽車企業方面的兩個原則是:獲得技術,但不帶來包袱。如果今天是包袱,長期來看不是包袱就行了。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收購為引進更先進技術的想法也不現實。
借鑒大飛機模式?
美國汽車工業服務商PAC集團Frank Y.Chou表示,雖然沃爾沃的技術很高端,但其技術成本昂貴,無法適用于吉利、奇瑞、長安生產的中低端車型。由于福特早就實施了平臺戰術,沃爾沃與福特平臺共享,沃爾沃數據庫都掌握在福特總部,收購沃爾沃很可能面臨收購了車型而沒有收購到平臺技術的風險。因為沃爾沃平臺技術在福特手中,使用時仍要向福特付費。
當初,福特買沃爾沃、通用買薩博以進入歐洲高端細分市場,然而事實證明,福特和通用都沒能在這兩家歐洲公司身上賺到錢。“福特和通用都是美國老牌汽車企業,經驗豐富尚且如此,”Frank Y.Chou說,他至今想不出,中國企業收購沃爾沃后如何贏利。
“收購沃爾沃,如果中國企業只是寄希望花別人的錢,擴大自己的版圖是不行的。而最壞的意圖是找財團融資、投資后,雖然自己擁有的股份并不多,但發言權比較大,以投資者的名義圈地圈錢,形成一層層利益圈。”一位投行人士告誡說,這種方式在收購國際公司時是行不通的。
Global Insight的曾志凌則提議:如果確實政府從產業發展的角度考慮收購沃爾沃,不妨借用“大飛機”的操作方式,設立一個專門的投資公司來實施這個項目。但目前尚無政府相關部門對這一洶涌的汽車海外收購事件做出正面回應。
相關專題: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