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張偉/北京報道
就在本期截稿時,1月15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通知,決定自1月15日零時起將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降低140元和160元。國家統一下調成品油價格,壓縮了中石油和中石化的降價空間,或可使兩巨頭的“競價戰”告一段落。
新年新氣象。還沒有等到元旦到來,中石油和中石化一系列“針鋒相對”的自行主動降價行為,已經讓許多人對能源產業的“新氣象”頗感驚訝。
2008年12月25日,中石油率先打出“降價牌”,其在上海、河北、福建、廣東、海南等地區的加油站均統一報出比12月19日成品油零售中準價下調后更低的價格,降價幅度在每升0.1元-0.3元之間。
僅僅一天后的12月26日,沈陽、重慶等地中石化所屬加油站開始降價,降價幅度在每升0.2元-0.3元之間。
一場“石化雙雄價格戰”悄然打響,并迅速蔓延。其中,在“主戰場”上海,雙方的“對壘”味道更加明顯,也更加引人矚目。10日之內,雙方競相降價,油價下調四次,反復爭奪“5分錢優勢”。
以往只會在民營或外資加油站才能看見的主動降價行為,竟然出現在占據國內成品油市場七成江山的兩大石油巨頭旗下的加油站。許多人開始回憶,這是不是平生僅見。
據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介紹,此前兩大公司共有兩次價格競爭:1998年金融風暴,兩大公司曾經降價促銷;2007年春天,中石油北京加油站曾降價0.2元促銷一個月;“此次競爭還未結束,目前已在降價幅度、持續時間、波及范圍幾個方面,超越了前兩次降價促銷。”董秀成說。
兩巨頭為何主動降價?
兩巨頭為什么主動降價?各種原因眾說紛紜。
有人說,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成品油市場出現不景氣。國內成品油市場一改多年來油源緊張的狀況,已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新出臺的《成品油價稅費改革方案》僅規定成品油零售價的上限,并未規定下限,改變了以往由政府規定中準價格,石油商在此基礎上上下浮動8%的規定;這是近期兩大石油公司打破多年“價格堅冰”的外部原因。
有人說,中石油率先打起降價促銷戰,是為了更多地占領南方市場。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進行重組,中石油占據北方,掌握了中國的主要石油資源,而中石化則擁有了南方廣闊的消費市場。積極拓展南方消費市場,無疑是中石油的重要發展方向,目前尤為緊迫。
有人說,臨近年關,中石化和中石油下屬各地分公司迫于銷售業績的壓力,自行降價,以確保完成年度指標。這一點兩大石油公司的近期表態可以印證:兩巨頭都宣稱,部分地區銷售公司下調成品油零售價格僅僅是為了應對春節銷售淡季的考慮。
還有人說,山東、廣東等地是中國地方煉廠相對集中的區域,2008年10月以來,地方煉廠成品油批發價格大幅跳水,民營加油站不再有“進油難”的問題。一些民營和外資加油站就主動調低了油價,這對成品油銷售不暢的兩大公司形成了一定壓力。此次上海、廣州等地降價的加油站點多在郊區或者城鄉結合部等民營加油站集中的區域便是明證。
中石油華東銷售公司總經理辦公室的李可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此次中石油在上海降價,一是因為長三角外向型公司比較多,受金融危機影響,油品銷售不暢;二是東北的煉油廠開工不足,出現憋庫,降價可以增加效益。“必須要采取一些手段把油賣出去。壓庫以后,我不銷出去,損失的是國家。所以肯定要讓一部分利給消費者。”李可鏡表示,這次降價并不是總公司的安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