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購的機遇與陷阱》,滕斌圣,11月《長江》)
這方面的一個前車之鑒就是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在股市和樓市泡沫的激勵下,日本經濟一片繁榮,很多日本企業手中握有大量的現金,由此在自信心方面也產生了泡沫。當時在這種自信心泡沫的刺激下,日本企業在海外做了無數的收購,事實證明這其中大部分的收購都是非常失敗的。所以我覺得中國企業家在進行海外并購之前,要先想想自己是不是一個非常懂收購的專家;收購完成后自己是否有能力去整合和管理一個跨國企業。假如中國的企業家可以把當前的這種自信心泡沫放一邊,然后認認真真地問自己上述的幾個問題,那么我相信他們的決策會是理性的。假如在經過這個過程后,企業家認為自己暫時還缺乏這方面的能力,那在走向海外的時候就要很謹慎了。
(《海外并購慎行:中國企業需要的是核心競爭力》,黃明,9月1日《21世紀經濟報道》)
驕傲與自豪驅動收購
帶著驕傲和自豪感去收購,往往是在犯錯誤。
既然跨國、跨文化收購難以實現價值,為什么有這么多買方到海外去收購呢?有五大非理性原因:
第一,買方管理者過于自信。中國的很多企業都是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成長起來的,有些公司碰什么都賺錢,就以為可以到歐美賺錢,這就是自信心膨脹的問題。
第二,代理人問題。據他對央企文化的研究,中國國企收購西方企業,還是很難的。如果用自己的錢收購,至少會為自己把風險算一下。如果管理者是用納稅人的錢,用別人的錢收購歐美企業,其行為就不一樣了。
第三,競爭壓力。為什么某些企業緊鑼密鼓地要收購某外國公司,因為如果它不收購,競爭對手就收購了。有太多的國際收購案例是買方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花大價錢收購的,結果砸了一個大窟窿。
另外,低成本資金也是一個原因。有些企業在A股上市,股票價格很高,得到很多錢,可以買一些公司。而且有些企業還可以得到貸款優惠。
最后,跨國并購中民族的驕傲與自豪感,驅動了國人的熱情,也很可能驅動政府部門的熱情,甚至某些企業家的熱情。這是非常糟糕的情況。帶著驕傲和自豪感去收購,往往是在犯錯誤。
中國企業真正應該下的硬工夫,第一是研發、產業化。不是去國外購買,就可以買到一流的研發技術;第二我們要學會把管理進行升級,實現國際化。
(《帶著驕傲與自豪感去收購,往往是在犯錯誤》,黃明,10月22日財經網)
海外并購不在一朝一夕
對中國企業來說,一方面不用太著急,海外并購,做成全球性公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另外一方面也要保持眼光,在合適的時候買企業是一條必由之路,也是一條捷徑。
聯想、TCL、海爾、華為,我對這幾家公司全球化的不同方法進行了比較,試圖為中國企業找到最恰當的入場方式。
第一,出口。出口的優點在于低入場成本,低風險,迅速且更好控制,缺點在于有許多貿易壁壘,如中國企業經常遇到的反傾銷以及產品安全問題等。
第二,合資。在中國,合資非常普遍,但中國企業在海外很少合資,因為各種因素過于復雜,難以控制合資企業。但TCL最初使用了這一方法,先與阿爾卡特和湯姆遜合資,然后進行收購。當然合資只是過渡手段,最終是為了收購。
第三,建立海外工廠。這一方式難度大,成本高,很少有企業像海爾一樣建立海外工廠,更別說是在發達國家。中國企業在印尼、越南等地設廠,但幾乎沒有在歐洲和美國設廠的。
第四,并購。并購的缺點在于一是缺少并購對象,二是并購成本高,三是不確定因素,四是整合或融合困難。整合在大型并購中是十分困難的。如TCL成功收購德國施耐德,這給了TCL信心,但接下來的兩個大并購案成為了TCL的“滑鐵盧”,令其損失巨大。明基的李耀曾不看好TCL收購阿爾卡特的手機業務,但一年后明基也走上了收購西門子手機業務的同一條路,最后也遭慘敗。明基甚至讓歐洲子公司破產,但是歐洲的工會打算起訴他們違約。TCL也做了同樣的事,表示要關閉在歐洲的業務,只保留OEM業務,在波蘭的工廠保留,而做渠道的全部解散。
(《兼并與收購——中國企業的全球戰略》,滕斌圣,3月《長江》)
在規模問題上,中國企業現在需要的不是更大的規模,而是更強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在研發品牌等方面的能力。假如說我們打不過國外企業,那不是因為我們規模不夠大,而是因為我們缺乏類似的核心競爭力。所以我們應該把有限的精力和資源放在這方面。
國內經常把規模看作衡量企業的核心標準,中國公司也往往以進入財富500強為榮,但這其實是一個很陳舊的觀念。舉例來說,直到去年,美國的通用汽車在銷售額上仍然是全球第一,但其經營狀況步履維艱,而日本的豐田公司雖然在銷售額上落后于通用,但在經營業績上卻遠遠領先于通用汽車。
(《海外并購慎行:中國企業需要的是核心競爭力》,黃明,9月1日《21世紀經濟報道》)
對大型的收購來說,往往成敗在整合上。也就是說,這次收購從戰略上很有可能完全無可挑剔,但是最后卻不成功。這很常見。
一般來說收購中小型的目標,對于買者來說,成功的可能性可能會大一些。因為你自身不用發生太大變化,只要想著怎么去消化買來的公司就可以了。如果是兩個規模相當的公司合并,產生的就是一種新的事物了,它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這要困難得多。
對中國企業來說,一方面不用太著急,海外并購,做成全球性公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另外一方面也要保持眼光,在合適的時候買企業是一條必由之路,也是一條捷徑。
(《并購的機遇與陷阱》,滕斌圣,11月《長江》)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