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航業涌動“國進民退”潮
證券時報記者 仁際宇
本報訊 中國國航(601111)今日宣布,控股股東中國航空集團公司正在與東星航空就收購進行初步接觸,隨著國家對國有航空公司注資等政策的逐步到位,民航業中一股“國進民退”的潮流似乎正在涌動。
中國國航表示,基于整個中航集團的發展戰略,中航集團正在就收購東星航空部分或全部股權事宜與相關方進行初步接觸,但尚未簽署正式協議,此次交易能否達成存在不確定性。中國國航并未參與此次交易,但公司將密切關注其進展情況。如果交易最終得以完成,中國國航將積極與中航集團溝通,提示其遵守與公司之間的《避免同業競爭協議》,根據相關約定就其所持東星航空的股權做出適當安排。
一位分析人士告訴記者,中國國航和中航集團看上東星航空的主要原因是,可利用東星航空在武漢地區的地位加強中國國航在華中地區的競爭能力。公開資料顯示,東星航空目前擁有9架運營飛機,經營從武漢始發到廣州、杭州、南京等國內主要機場的航線。目前中國國航在武漢并無基地,而作為主要競爭對手的東方航空和南方航空在武漢分別投放了15架和20架飛機,因此,中國國航如果收購東星航空確實有助于提高中國國航在華中地區的競爭力。
由于民航市場需求疲軟,在巨大的經營壓力下,中國民航業正逐漸出現“國進民退”的現象。之前,國有的東方航空獲得政府70億元注資,南方航空獲得30億元,海南航空也獲得了海南省地方政府的資金支持。相比國營航空公司獲得的大規模注資,民營航空公司似乎沒有希望得到類似援助,巨大經營壓力之下,主動退卻似乎成為一種理性選擇。
目前,民營航空公司的處境可以用“艱難”來形容。奧凱航空有限公司早已被迫停航,原定的1月15日復航計劃可能還要向后推延;鷹聯航空有限公司目前正在試圖通過增資擴股尋求至少1億元的注資;春秋航空有限公司2008年僅靠民航局返還的基礎設施建設基金2000萬元才勉強獲得盈利。
金元證券行業首席分析師魏芳告訴記者:“中國民營航空的出現是在2005年左右,由于規模、安全等方面的原因,民營航空公司不可能主導中國的民航市場。同時在國外,民營公司集中的支線航空領域,他們通過燃油價格等成本控制取得了成功。但在國內,航油價格國家管制,所以民營航空在國內一直難以長期盈利。因此,在目前這樣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民營航空就更困難。”
有分析指出,目前國內民航業不景氣的情況下,國家主要保障的目標是穩住三大航空公司,很難對民營航空給予足夠的支持。因此,這些民營航空除了被大公司兼并以外,并沒有什么其他選擇。
華泰證券分析師余建軍表示,民營航空現在很多凈資產非常低,規模也不大,而且現在民航業運能過剩,如果大公司要兼并他們的話,不可能出現很高的溢價,民營航空公司沒有什么談判籌碼。
魏芳認為,“現在雖然是個收購的好時機,但收購應該不會成為潮流。因為通過新開航線等正面競爭方式,大公司完全可以打垮民營公司。當然,不排除大公司收購航線互補、資產質量比較好的民營企業。”
有業內人士表示,不少民營航空正游走在被收購和破產的邊緣,困境中的東星航空獲得了來自大公司的青睞,不知道是值得悲哀還是慶幸。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