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華爾街危機像病毒一樣到處蔓延的時期,關于中國企業要不要走出去的話題很容易就聚焦在了中國平安身上——中國平安投資富通集團的失敗,對于渴望走向海外的中國企業來說,無論如何都算得上是沉痛的一課
文 實習生 王磊磊
“中國平安終止投資富通資產管理公司”,2008年10月2日中國平安在其網站上發布的公告證實了業界的預料—中國平安對富通集團的并購計劃將止步于此次世界金融風暴。
中國平安與富通集團的聯姻始于去年,自去年11月始,中國平安先斥資18.1億歐元,在二級市場陸續買入比利時富通集團總計4.18%的股票,成為其最大的單一股東,后又增持至4.99%。繼被業界認為是中國平安的得意之作的這次收購后,今年年初,平安又宣布擬以21.5億歐元收購富通旗下資產管理公司50%的股權。
就在大家對中國平安此次并購計劃的前景和風險展開探討的同時,也有來自一些界內人士的聲音認為,富通集團受次貸沖擊,風險不斷暴露,平安此舉變數仍存。果然,受美國次貸危機和全球金融風暴影響,富通集團遭遇巨大流動性壓力,富通股價大跌,至中國平安發布公告之時,中國平安投資富通已浮虧了157億元人民幣。
盡管此前中國平安與富通集團曾經正式簽署《諒解備忘錄》約定,對于富通投資管理公司擁有的次級貸款衍生債券品種的潛在損失,如果發生則由富通銀行單方面承擔。但顯然這并不能消除平安的顧慮。“富通承諾單方面承擔,盡管對平安而言比較有利,但平安放棄收購更多的是對市場前景以及經濟形勢的擔憂。”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煒衡律師事務所的蔡可尚律師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最終,中國平安給此次廣受關注的跨國并購畫上了終止投資的句號,但是,不管中國平安的投資是否終止,對于中國企業走出門去進行跨國并購所面臨諸多問題的討論來說,卻仍是又一個開始。
“明智”的放棄?
就在平安宣布放棄之后,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平安此舉“明智”嗎?
在問及這個問題時,蔡律師的觀點更為持重,他認為,企業是否實施或者放棄海外并購,完全取決于企業管理層對并購事項的國際環境、市場環境、商業環境以及法律風險的充分把握和判斷,在經過管理層和各中介機構進行充分、審慎的盡職調查、專家論證后,企業可以做出是否繼續實施或者放棄海外并購的舉措,這在更多意義上不僅僅是一個法律問題,而是一個企業戰略的問題。
IBM研究顯示世界性大公司70%的并購失敗。且這些大公司在并購方面已經做得尤為謹慎,較少實行跨國并購。從近兩年中國平安的投資方策來看, 自2005年中國平安成立資產管理公司以來,其不僅在國內參與購買了大量金融股權,更確立了海外發展投資戰略,向海外金融市場投入了兩筆巨資。在業界眼里,這樣的投資風格不免顯得有些“激進”。
“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中國平安有著深厚的海外背景。”在談及中國平安的投資風格時,一位在中國平安的管理人員說,“平安集團招攬了10多位來自高盛、摩根、安泰等大行的國際投資專家參與投資計劃。目前,集團高層管理團隊超過1/2來自海外,極具競爭力的國際化、專業化的團隊與管理平臺對中國平安的投資業務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僅是集團內部的管理人員,在對富通的收購計劃中,摩根大通也以中國平安的財務顧問身份加入了進來,而美國偉凱律師事務所則擔當起此次并購的法律顧問。“此外,平安集團與高盛集團、摩根士丹利和匯豐控股也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并以此積極尋找海內外的投資機會。”該人士稱。
在經歷了一番波折后,平安對自己的“激進”投資決策作出了“檢討”。公司高管表示,雖然在對投資富通集團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和調查研究,但對于全球金融風暴的來襲卻始料未及,這也說明我們在對于市場觀察和風險防范上有著一些不足。10月8日,中國平安又宣布,公司在近期內放棄海外的投資計劃,未來將致力于尋找境內投資發展機會,專注于發展國內業務。如此,平安為此次的海外并購之行,交納了157億元的“學費”。
如此看來,在世界金融風暴仍將持續,富通集團也在金融風暴中解體被各家政府收購的情況下,平安放棄海外擴張,轉守本土的決定也是“明智”的無奈之舉。
戰略意義比資產本身更有價值
雖然因為決策層對于市場認識不足,導致遭遇金融風暴后平安“敗退江東”,但回過頭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平安在近兩年的收購動作中,也有著不一般的戰略眼光。
首先,“對市場環境的判斷取決于企業管理層的眼光,更大意義上是一種商業上的判斷和行為,雖然可能并未到達“抄底點”,但平安在收購時間點上的選擇還是比較準確的。”蔡律師首先對平安的收購時機做了肯定。
盡管人們更多的把目光聚焦在了中國平安海外投資的虧損上,但當平安在去年進行第一筆收購的時候,一些專家和觀察者的目光則顯得更加長遠和深刻。“能做出如此的大手筆,其戰略眼光也必然是長遠的,拋開所謂的“抄底”理論不談,究竟這樣的手筆出于何種意圖?我們不妨從兩個角度去看:一是對相關業務的整合,二是構造可供長遠發展的戰略平臺。”國際經貿研究院的一位專家這樣認為。
的確,去年第一次投資后中國平安便表示,雖然成為了富通的單一最大股東,但此次投資并非收購行為,而僅僅是戰略性的財務投資。“由資金到資金的投資不是目的,目的不是財務,而是戰略,在于通過業務整合資源互補所創造的增值能力。”該專家分析。富通集團是一家以經營銀行及保險業務為主的國際金融服務提供商,顯然,在業務方面專注于銀行、保險、證券的中國平安和富通集團擁有著相當廣闊的潛在合作領域。中國平安當時的新聞公告也表示,平安有意憑借上述此項收購快速建立全球資產管理及QDII的業務平臺,利用雙方極具競爭力的分銷網絡,平安有意將業務延伸到全球各主要金融市場,加速實現“國際領先、綜合金融”的戰略目標。
另一方面,也有專家認為,平安在二級市場上大量買入富通,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富通收購荷蘭銀行后,中國平安也可以獲得富通收購荷蘭銀行的價值增值。據悉,去年10月,由蘇格蘭皇家銀行、西班牙國際銀行和富通集團組成的財團以700多億歐元價格成功收購荷蘭銀行。其中,富通出資200多億歐元,主要取得荷蘭銀行在荷蘭的業務。富通獲得的荷蘭銀行資產和業務,對平安而言,不僅僅能夠產生“增值”,更重要的是,能通過富通盈利水平的提升,擴大自身在歐洲乃至全球的競爭優勢。所以,荷蘭政府重新收購荷蘭銀行的銀行和資產管理業務也可以理解為平安放棄并購的原因之一,畢竟,現如今被“瘦身”后僅剩結構化產品組合和國際保險業務的富通集團,也很難滿足平安的胃口。
“可以說,平安的并購行為,目的可能并不在于追求最大效益,而是在尋找擴張途徑。”新華網的一位資深評論員這樣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