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于曉娜
事情遠遠沒有結束。
10月21日晚上11時左右,中信泰富(00267.HK)及其子公司大昌行集團(01828.HK)發表聯合聲明表示,“中信泰富目前正就出售其于大昌行的全部或部分股權而進行初步協商”。但協商還處于“非常初步”的階段,因此無法確定出售股權一事能否落實,也無法確定中信泰富對大昌行的控制權是否會出現改變。
中信泰富持有大昌行56.67%股份,大昌行于去年10月份從中信泰富分拆上市,主要業務領域包括汽車及汽車相關業務、食品及消費品和物流業務。在中信泰富確定的業務架構中,大昌行屬于非核心業務,遲早是中信泰富的“處理”對象。
有趣的是,前一天即10月20日,在中信泰富公布炒賣杠桿式外匯合約而巨虧155億港元的記者會上,被問及會否加快處理非核心業務時,中信泰富董事總經理范鴻齡明確表示:“從目前的市況來看,并不是出售資產的理想時機,如果打算賣資產,就不用向母公司借錢了。”范鴻齡說的“借錢”是指由中信泰富母公司中信集團安排的15億美元備用信貸。
前后相差一天,中信泰富就撐不下去而要賣大昌行嗎?而且,賣大昌行能解決問題嗎?
有多少資產可以賣?
“很顯然,即使賣掉大昌行,對中信泰富那么大的虧損來說,又有什么用?還不如直接向母公司中信集團借點錢呢。”22日,一名從業多年的投行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即使要賣資產,更實際的辦法是賣國泰航空(00293.HK),而不是大昌行。”
該人士的質疑不無道理。
10月22日,受“出貨”消息的刺激,以及大昌行“沒有任何正在生效的杠桿式外匯合約”的強烈聲明,大昌行股價逆市暴漲48.3%,收報1.29港元。
但按照大昌行已發行股本約18億計算,該公司截止到22日的總市值也不過23.22億港元,而中信泰富持股量56.67%,即便全部出售,也不過13億港元左右,對于中信泰富目前估算的155億港元虧損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
“市場上沒有聽說有人要買大昌行,事實上,我很懷疑這一舉動的真實性,因為賣大昌行根本不解決問題,或許這只能表示管理層目前不是無所作為罷了。”上述投行人士稱。
事實上,最近幾年中信泰富一直著力進行業務結構調整,區分核心和非核心業務,并最終確立以特鋼、鐵礦石和國內房地產業為三大核心業務,而航空、基建、電力、電訊等資產,一直是中信泰富等待處理的板塊。
截至6月30日,特鋼對中信泰富的盈利貢獻已達到18.39億港元,成為中信泰富的主要盈利來源。而中信泰富在國泰航空的投資,上半年卻帶來約1億港元的虧損。
盡管國泰航空一直是市場傳聞中將要被處理的主要資產,但中信泰富卻似乎并不急于出售,理由是目前燃油價格高企讓市場對航空公司的價值有所低估,可能賣不出好價錢。
無論如何,作為重頭資產之一,中信泰富持股17.46%的國泰航空更值錢。按照10月22日收盤價9.64港元計算,國泰航空市值約379億港元,而中信泰富如果按原價變賣的話,可以收回超過66億港元!